肖箫
[摘 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歌舞海洋”之称。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当地的婚嫁歌。当地居民认为男女青年到了一定年龄需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便以民歌入俗,形成了婚嫁歌。婚嫁歌有《嫁女歌》和《贺郎歌》两种风俗歌曲,表达了民众对婚庆节日的丰富情感。当地的婚嫁歌在演唱形式、演唱内容、音乐特点以及艺术情感上都与传统民歌有所不同,在长时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深深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艺术研究者和音乐爱好者。本文重点从婚嫁歌的艺术特征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歌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特魅力,旨在让大众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苗族;婚嫁歌;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5-0088-03
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苗族先民便已经在黔东南一带定居。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苗族先民在这儿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苗族民歌,甚至在苗族生活中都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唱山歌冷清清、唱起山歌闹哄哄、戏台唱的都为假、山歌所唱才是真”。可见,苗族民歌十分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黔东南地区,苗族民歌类型多以情歌为主,即婚嫁歌。当地民众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人娶亲乃自然规律。于是,民众将民歌分为了《嫁女歌》《贺郎歌》两种,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对喜庆婚事的恭贺、祝福。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歌的形成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能对苗族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内容、曲调等,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黔东南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境内有汉、苗、侗、水、瑶、壮等33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是黔东南地区最大的一类少数民族。这片地带山峦起伏、绿水青山、风景宜人、气候尚佳、民族特色浓郁明显,历经几十年发展仍保留着浓重的文化特征与社会特点。以苗族的婚嫁歌为例,其表现节奏类型多为快节奏,旋律高低起伏、婉转优美,能让民众通过音乐直接感受到歌唱者的情感。而且黔东南地区由于地处南部,气候、海拔、降水等地理条件上的差异与黔东北或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地理环境更加适宜人类文化的生存繁衍,历史发展进程也相对缓慢,由此使当地婚嫁歌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1]。
(二)历史人文环境
从历史人文角度分析,苗族是黔东南地区定居较为稳定的民族,在历史人文环境影响下,各地婚嫁歌具有一定的人文特征。比如关于黔东南苗族历史上的婚嫁记载有《苗族古歌》《金银歌》等,前者选段《妹榜妹留》中的:“来看妹榜出生吧,妹留生在古时候,旁人生来有伴侣,妹榜生来没伴侣,东南西北找伴侣,妹榜同谁为伴侣……”。由此选段中的内容可知,苗族婚嫁歌大多采用七言句式等结构,并采取重唱、叙事等艺术演唱特征,充分展现了当时苗族民众民风淳朴、文化单一的人文环境。而且在古代,苗族同胞便有以歌曲寻求伴侣的习俗。黔东南台江县一带的青年男女,早在民国成立前便多以互相帮忙干农活、参与对歌社交活动等形式培养感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青年男女又通过互赠礼物来确定伴侣,并经过双方父母同意之后,确定婚嫁大事。由此可见,古代苗族居民生活中便存在婚嫁歌的缩影。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歌的艺术表现程式
(一)情歌对唱
黔东南苗族婚嫁歌的主要艺术表现程式之一便是情歌对唱,青年男女双方通过歌唱情歌,向对方传达炽热的情感,以获得美满良缘。在情歌对唱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情人坡上对歌忙”,青年男女在日常劳作小山坡上,即兴编词、现创曲调,向对岸的心仪之人展示自身的丰富情感。比如以《男女情歌对唱》这一歌曲为例,歌词大意为:(女)“妹妹如今已长大,開始结伴去远方,无法家中常小聚,心中惋惜又难过,我怕郎把我抛下……”。(男)“妹妹可知我的心,我的爱意永不变,无论走遍东与西,只你一人合心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这首歌曲调为B角四声调式,以1、3、5、7四个层次的音阶为乐音,总体分为八个乐段的男女对唱结构,对唱双方可根据曲调结构随意填词歌唱,表达自身情感。 在音乐旋律中,首段为女生乐段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3小节,使用小三度音程级进,表现出女生长大成年的喜悦与忧思的纠结心情。第二乐段为男生部分,从旋律上来看,乐句以高音为主,高音域的使用表现出男子从内心深处渴望与爱人厮守的心声;乐音从高到低逐渐平和,下滑的音响效果与人的叹气十分相似,更加强化了男子的强烈情感。综此分析,歌曲《男女情歌对唱》旋律主要是以递进式的乐音阶层关系来呈现的。情歌对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游方场”上歌飞扬。“游方场”是男女谈论情爱的场所。成群男女多对立而坐,相互对唱。近年来,以该形式的情感社交逐渐减少,娱乐放松成为男女举办该活动的主要目的,如此偏离了情歌对唱的初衷,之后该形式的情歌对唱活动便越来越少[2]。
(二)坠入爱河
苗族青年男女在经过情歌对唱之后,双方在白日的生产劳作中从开始的相互认识到坠入爱河。并以七彩糯米饭作为宣告二人恋情的礼品,女方将七彩糯米饭送给男方,男方接过之后,需得回到家中,征得父母长辈的同意,再为女方准备回礼。在《情投意合》民歌中,歌词大意是:(女)“不要推推搡搡,有什么话同我来说”。(男)“别说这些话呀,我就认准你是我的唯一,谁也别想来打主意”。在这一乐段中,曲调是1、3、5三级音阶,D角调式,整首曲子共22小节,共分五个乐段,每一乐段之间曲调上下起伏较小,情绪略微平缓。从音乐旋律上分析,整首曲子最高音阶为徽音(5),首个乐段部分结合歌词内容时采用最高音,给人一种声音凸起之感,之后的四个乐段之间以宫音(1)至(4)循序渐进,似有情绪波澜曲折之意,表现出男女双方情真意切的感情。无论从音乐情感表现、唱词唱腔还是曲调节奏、语言格律上分析,这首曲子都以不断变化的节奏与乐调,将歌者的复杂情感内容通过艺术技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并且表明了热恋男女的情投意合。
(三)确定婚嫁
在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中,确定婚事是双方父母见面协商之后,同意男女双方组建家庭的流程。苗族作为少数民族人群较多的种族,十分讲究亲族关系与姻亲关系,认为两家结亲的实质是在增强宗族势力。一般而言,在女方父母对婚事表示无异议时,男方会请媒人在与女方洽谈时演唱歌曲,以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喜爱和认可。比如民歌《牵线搭桥》中,歌词大意是:有朵正值芳华的花,惊艳四方;有位后生相貌好,早起砍柴割草,晚来打谷挑担,如此后生要珍惜。从音乐角度分析,全曲共11小节,第1节是引子,第2节到第5节属于第一部分,之后是扩展部分。音乐旋律多以羽音(6)升至徽音(5)调式为主,歌曲唱词部分多以1、3、5三个不同音阶来呈现乐段的层次感,使得整个音乐旋律具有婉转连贯的特点。在音乐情感体现上,歌曲旋律虽然只有1、3、5三个音阶,但通过不同乐音的调换组合,使得歌曲能娓娓道来,具有缠绵之感。苗族媒人在初见女方父母时多会采用这种歌唱形式隐喻此行目的,女方父母在听完歌曲后便能领会媒人登门之意,若同意则会相邀饭席,反之则会婉拒,这一现象体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和社交的处事风格[3]。
(四)喜结良缘
喜结良缘是黔东南苗族婚嫁歌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卡”,苗家阿妹初长成,手撑红色油纸伞,郎情妾意相守成。在婚礼宴席开始之前,所有亲朋好友坐听双方理老演唱《婚嫁理词》歌曲,意在祝福新人、教化新人。歌词大意为:苗族喜结良缘十分不易,两家至此合为一家。从音乐角度分析,歌曲采用1、3、5、6四个音阶、D调民歌,一般是男理老和女理老对唱的形式来回问答,在苗族风俗中称为“理老对唱理词”。这一歌曲旋律中最大音程为角音(3)到羽音(6),歌曲旋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重点在角音(3)上男女唱者采用了乐音上下波动的波音润腔方式,在乐句衬词句中的末尾乐音演唱时采用了半音阶降调的润腔方式,能表现出父母、理老对新人的教育与期盼之情。
三、黔东南苗族婚嫁歌的艺术特征
(一)演唱形式灵活多样
黔东南苗族婚嫁歌文化历经几十年沉淀与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演唱形式,比如有对唱、独唱、齐唱等。平时在苗族民众中常见的演唱形式为情歌对唱典型歌曲类型是婚嫁歌。男女双方结婚当天新人完成一系列新婚习俗之后,亲朋好友便会分坐到桌边两侧,自由对唱,以表达对喜庆节日的庆贺、对新人的祝福。婚嫁歌从整体演唱节奏上来看,多以八分音符为常见演唱形式,偶有六度音符跳进,歌曲首尾总是以长音开始或结束,对演唱者而言音域定调的要求较为宽松。而且,男女对唱的模式是固定的,一人一句、你来我往,因此只要基本旋律在基调上,男女对唱者都能将不同歌曲唱出韵味。由此可见,苗族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十分自由,且灵活多样。
(二)演唱内容丰富多彩
黔东南苗族婚嫁歌中的演唱内容虽然多为婚嫁主题,但其实质表现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比如有人文历史、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祭祀先祖等,充分表现出苗族民众的深厚文化底蕴。比如在婚嫁歌的《小十》《大拾》演唱中,虽然唱词只有短短10段,但每一段唱词中都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且故事内容、风格不一。这些内容都是由演唱者即兴创作而成,只要与历史、文学、名人等元素相关,都可成为唱词内容。而且,演唱者为避免唱词内容重复枯燥,还会从吃穿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即兴创作唱词,贴近生活,吸引听众的关注;或者由男女对唱、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演唱婚嫁歌,此类歌唱形式十分考验对唱二人的反应力、即兴创作能力与文化储备,所演唱的内容也要求与其他人有所区别,是新婚主人家与亲朋好友十分欢迎的庆祝类型[4]。
(三)音乐特点均匀有序
黔东南苗族婚嫁歌中大致可分为《嫁女歌》和《贺郎歌》两种,嫁女歌是苗族姑娘在出嫁前一晚,其父兄姐妹前来祝贺的歌。从音乐旋律上分析,嫁女歌的音乐主基调为离家、不舍,出嫁姑娘对父母教导的感激、对兄弟姐妹的不舍都表现到了歌曲唱词中,因此,旋律多为婉转抒情、节奏较为缓慢,以衬托嫁女的不舍情感。在嫁女歌中多使用“do re mi sol la”这五种音阶,属于五声羽调式,特点便是循序渐进、此起彼伏。贺郎歌是男方亲朋好友对新人祝福时所唱的歌曲。旋律多以喜庆、欢快为主。从贺郎歌的调式分析,其多为音调较高的羽调式,也有少部分加入了商调式,旋律高亢激昂,表现出了新婚的喜庆气氛。从唱词方面分析,嫁女歌多用苗族方言演唱,唱词也多以七言句式、五言句式为主,特殊句式之后还会加入“嘛、呃”等语气词,这类语气词能模仿出嫁姑娘的哭声,烘托出悲伤不舍的氛围。而贺郎歌从唱词上相对较为随意简单,亲朋好友可即兴填词,并边说边唱、边演边唱,但大多唱词意思都是围绕祝福、恭贺、吉祥如意等为主题的,相比之下嫁女歌的唱词略显单薄、冷清。
(四)艺术情感张弛有度
位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自治州居民,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下,积淀了情感丰富且细腻的民歌文化,使大众听来沁人心脾、感同身受。比如婚嫁歌中,一直以来,在社会民众思想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成为男方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对于女方家庭而言,担心女儿远嫁会受苦,而对男方家来说则是热热闹闹、人丁兴旺,因此苗族民众对于婚嫁歌中的《嫁女歌》和《贺郎歌》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苗族社会中,每当姑娘要出嫁时,女方都会在出嫁前夜唱《嫁女歌》,直至次日新娘离家。其旋律婉转优美、唱腔张弛有度,让人听来会产生依依不舍的伤感情绪。而《贺郎歌》是描述新娘嫁到男方家中后,男方家的亲戚好友向新婚夫妇敬酒时所唱的贺词,由于氛围较为轻松欢快,因此,贺郎歌的整体艺术情感是高昂且浓烈的,听者能从歌声中感受到迎娶新娘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可以说《嫁女歌》在艺术情感表达上比《贺郎歌》更为深沉有力、情绪饱满,而《贺郎歌》从情绪表达上会比《嫁女歌》更为浓烈炽热、喜庆非常[5]。
结 语
苗族文化是中国黔东南地区的文化财富,苗族民歌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了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以婚嫁歌形式最为常见,也流传最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婚嫁歌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与唱词语法,使得当地婚嫁歌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十分好奇和喜爱的艺术文化之一。如今,在艺术传承的现代化背景下,黔东南州的黄平县、台江县、雷山县、剑河县等地已开设了相关歌舞文化课程,在不断创新和突破当地艺术文化形式前提下,能使苗族原生态音乐文化得以承继。
注释:
[1]张慈雨,杨勇波.黔东南苗族婚嫁女红艺术特征分析[J].传统文化探索,2020(06):33—35.
[2]杨 燕,王 钧.松桃县苗族婚嫁歌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9(02):26—27.
[3]杨明刚,王炼彬.湖南城步苗族婚嫁歌初探[J].艺术评鉴,2021(06):71—72.
[4]潘冠泽.贵州松桃苗族民歌生态现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02):94—96.
[5]唐永凤.民族志诗学符号在苗族婚嫁歌英译本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11—113.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