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财富,其中奏鸣曲在他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择了他早期极具代表性的第七钢琴奏鸣曲来进行研究,这首作品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创作形式,每一乐章的曲式、和声以及旋律的写作都十分戏剧化。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性、悲剧性和英雄性,也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创新意识。笔者将从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和演奏处理三大方面入手,结合导师讲解以及自身演奏体会,从触键、速度、情感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整体的结构和风格,对贝多芬奏鸣曲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帮助。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处理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092-03
[作者简介]徐怡沛(1998—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开封 475000)
一、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6—1798年之间,是作品10号中的最后一首,贝多芬在维也纳生活期间接触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并且受到了法国人民英雄主义精神的鼓舞,这对于他当时音乐创作的风格有很大影响。[1]但是此时贝多芬的创作技巧还不是非常的成熟,听力却已开始慢慢下降,他忍受身体上的不适,饱受煎熬,十分苦闷地创作了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安娜玛格丽特冯布朗伯爵夫人的其中一首作品,被称为是最具有交响性的一首。因为贝多芬少年时期的一位老师内弗对巴赫非常推崇,以及贝多芬曾在1790年与海顿结识,所以在贝多芬创作早期,创作风格深受巴赫、海顿等大师的影响。贝多芬在奏鸣曲的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他没有按照传统奏鸣曲中快-慢-快三个乐章的模式来进行写作,而是在三个乐章的基础上加入了一首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变为四个乐章,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因此贝多芬的奏鸣曲创作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由于贝多芬从小在父亲的打骂下成长,内心留下了创伤,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有一些悲剧色彩的出现,但跟晚期作品相比悲剧色彩又不是那么的明显。
二、第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蕴含的内容丰富,可以感受到他在写作这首奏鸣曲时的情绪状态,每个乐章之间都有较大的情绪反差,完整地体现了贝多芬钢琴创作中的交响性、悲剧性和英雄性,是一首比较有意义的作品。
(一)交响性的体现
这首作品拥有庞大的结构和丰富的主题,可以充分体现出贝多芬很强的交响意识,听这首作品的时候,我们脑子里要根据不同音乐想象出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例如第一乐章23—30小节,这段音乐仿佛是在模仿乐队中的弦乐,有跳弓也有连弓,奏出流畅优美的旋律线条,66小节开始,出现高中低三个声部,仿佛是在模仿乐队中的管乐,强弱对比以及三个声部的出现使得音乐有很丰富的层次感,贝多芬通过强弱力度以及跳音和连音的变化来模仿交响乐队中多种乐器的音色,不断丰富听众们的听觉感受。这首作品交响性的体现也离不开其中有很多尖锐的重音音效,例如第一乐章176—182小节中左手的跳音,加入这些规律性比较强的定点重音,是为了使钢琴演奏更加接近乐队的效果。
(二)悲剧性的体现
由于贝多芬在童年时期不断忍受父亲的家暴,心理上就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又在创作早期灵感正旺的时候,听力功能日渐下降,患上了耳疾,并且感情方面也一直处于被拒绝的状态,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贝多芬早期音乐创作中悲剧色彩最浓厚的一个乐章,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采用最缓板来进行写作,给人一种悲凉、忧伤的感觉,主部主题中作曲家利用小调式以及半音进行突出了悲伤的情绪特征,在连接部也加入了装饰音来烘托情感。貝多芬在第二乐章中加入了丰富的织体,多变的和声,尤其是小调的运用,极大的增加了全曲的悲剧色彩。
(三)英雄性的体现
因为贝多芬在维也纳生活期间接触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思想上受法国人民英雄主义精神影响,所以他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了奏鸣曲创作中。[2]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采用了八度或者分解八度的旋律线条写作,虽然织体简单,但是却可以让人感觉到音乐中蕴含的力量,这恰恰是作曲家来向人们表现英雄阳刚气概的手法。这种八度以及分解八度所带来的力度感,正是成为“英雄”英勇向前的重要体现,因此也使得这部作品充斥着英雄性。
三、第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处理
(一)触键的方式
对于钢琴演奏水平高低的判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音色,演奏者如果要把一首作品中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音乐正确传递给听众,那就必须在演奏中变换不同的音色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而变换音色最重要的就是对指尖的控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触键方式。[3]在贝多芬的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中一共有四个乐章,但每个乐章作曲家想要表达出来的音乐形象却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演奏者掌握不同的触键方式来改变音色。
第一乐章是急板乐章,速度比较快,所以在弹奏时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比较有力量,颗粒感比较强,因此要求我们多用指尖触键。
1—4小节的音乐旋律采用断奏的演奏方法,使得全曲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紧张、急迫的状态中去。在弹奏第一个音时,手指要绷紧,用指尖触键,下键集中并且下键速度要快,这样声音才可以透出来。
23—30小节的旋律部分在右手上,左手是一个伴奏织体。在弹奏歌唱性非常强的右手部分时,手指的触键面积要多一点,下键的时候不要太直或者太硬,下键速度要放慢,手指往琴键深处走,尽量把音与音之间的间隔缩小,弹完第一个音之后,手指上要有走向下一个音的力量。
弹奏左手的分解和弦时,手指起键要快,颗粒性要强,不能太黏糊,古典奏鸣曲的左手是一个技术难点,左手伴奏四个音第一拍的头音要稍微给一点力度,其他三个音还是弱,轻轻点一下,用点奏的方法即可,同时左手手臂的力量要放松,手臂带动手指,从而使手指上的力量通畅,让声音可以流动起来。
79—86小节也是本首曲子中比较不容易弹奏的地方,这几小节中,演奏者要用右手来弹奏出高声部和中声部,高、中、低三个声部的音色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手指的触键方式也要不同。
在演奏过程中要突出高声部,弱化中声部,低声部比较浑厚,在下方衬托,与高声部形成一明一暗的感觉。在高声部的触键要尖一点,尽量集中在手指指尖前端,下键速度快,音色清澈明亮。在中声部的触键面积要增大一些,触键角度要变抹一点,不能太直。在低声部的触键手指要往琴键深处走,尽量贴着琴键,用手指的指肚触键,音色低沉。[3]因为贝多芬的交响意识很强,所以在弹奏他的作品时,对每根手指的力度要求都不一样。
第二乐章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中最具有悲剧性的一个乐章,要想弹奏出深沉悲凉的音色需要我们增大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积,多用手指的指腹与琴键接触,下键的速度要尽量缓慢,例如65—73小节的旋律部分是在左手进行,弹奏的时候左手大指上的音要保持,四五指做旋律进行,在弹奏时身体必须要坐直,要让全身的力量通过大臂顺畅的到达指尖,下键时要抹一点,触键面积增大,触键的方向是向里、向深处走,音与音之间要连贯。
右手则是一个伴奏音型,在弹奏这一部分时右手声音要弱,只需要一点点即可,就像背景音乐一样飘在上方。我们右手的触键面积减小,手指要贴键,用指尖的力量即可,手臂要轻盈一点,向上拎起来,使力量能够轻盈,但是清晰的站在指尖。其实弱音的弹奏是比较难控制的,它要求我们手指尖力量必须要很集中,声音是比较弱的,但是手指尖的力量却不能弱,声音必须做到只弱不虚。
第三乐章轻巧欢快,将情绪从悲伤沉重中拉了出来,所以我们也必须改变触键的方式来表达音乐情绪,在这一部分中,多用指尖触键,让声音变的更加饱满,轻巧活泼。
在第二部分中右手以三连音为主要音型,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内心广阔的世界,弹奏速度快的三连音时手腕要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用指尖触键,让手指灵活跑动起来,下键速度要快,为了使声音集中,可以稍微有一点手指抓键的感觉。旋律主要由左手来完成,连音与跳音的结合使得音乐更加活泼,弹奏这种饱满又欢快的音色则需要我们加入前臂的力量,触键速度快并且触键角度要垂直,跳音的触键要有弹性,手指尖接触琴键之后马上放松,而连音的触键则需要换指时尽量贴着琴键走,把声音连起来。
第四乐章的音色比较明显,在整个乐章中穿插着疑惑不解和诙谐的情感,1—4小节的音乐好像是在提出问题一样,带着疑问的语气,手指触键时不能太猛,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积要增大一些,垂直的下键,每个手指下键的时候都要做好准备,力量集中在指尖。
42—44小节的快速跑动使得音乐变的诙谐有趣,指尖要积极的触键,下键速度变快,颗粒性的垂直触键使得手指能够快速跑动起来,提高音乐流动性。
(二)速度的控制
在演奏一首钢琴作品时,速度的控制也同等重要,速度的要求尽量在曲谱标记的范围内完成,如果实在达不到的话就必须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在进行了曲式分析之后,对这首作品的速度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贝多芬对这首作品速度的编排是十分严谨的,有急板、慢板和快板三个速度。
这首作品急板第一乐章都是较快的速度,并且有大量的快速跑动,左手的分解和弦很容易弹奏不均匀,因此我们在演奏时,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基本控制在150—170bpm之间即可。在慢板第二乐章选择速度时,要考虑好前后乐章的衔接,在演奏第二乐章时既不能用较快的速度去表达,但是慢速又会给人一种拖沓,没有连贯的感觉,因此控制在40—50bpm之间。第三第四乐章都为快板乐章,速度选择适当即可,控制好不要太快,恰到好处的表达情感才是最重要的,速度一般控制在110—120bpm之间。
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统一,保持前后速度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弹奏的时候要有节奏的意识,合理控制好速度。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必然是钢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情绪的表达全靠踏板的烘托,可以说踏板是整个钢琴演奏灵魂的所在,每一位钢琴家在演奏作品时的踏板都是精心设计的。
踏板的踩法分为很多种,比如连音踏板、节奏踏板等,连音踏板顾名思义就是弹奏连贯性乐句时所使用的,在音上起,在音上换的踩法。而节奏踏板则是跟着音下,跟着音起的踩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来选择踏板,在表达连贯抒情的音乐时,我们使用连音踏板。在体现出明确分句,并且有断句要求的音乐中,我们则选择节奏踏板,不同的踏板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感觉。演奏者要通过“听”来选择合适的踏板,做到声音清晰但是不浑浊。[4]
在钢琴演奏中右踏板的使用是较多的,相比之下,左踏板的使用较少一点,左踏板是用来柔和音色的,让弱音的演奏听起来更加精致,例如在第一乐章的115—128处标有pp的部分就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左踏板用来柔和音色,更好的与后面展开部的发展形成对比。
总之,踏板的使用要根据音乐来选择,起到烘托音乐效果的作用。
(四)情感的把握
贝多芬的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每个乐章的情绪特征都各有不同,情感色彩十分多变,这就需要我们多去揣摩每个乐章中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情绪,以便我们更好的把握整首作品的情感部分。
第一乐章的整个情绪是比较热情欢快,动力十足的,在整个乐章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音乐非常具有动感,仿佛在听一场交响乐,令人内心澎湃。而第二乐章的情绪急转直下变得非常的悲凉哀伤,每个音符都十分缓慢,音乐直击听者的内心,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将他的悲伤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了强烈对比,因此做好这两个乐章之间的情绪转换非常重要。而第三乐章的情绪又到了轻松、明亮上去,情感内容比较丰富多彩,像是一幅七彩斑斓的画卷,有阳光的部分,也有激动人心的部分。第四乐章更多的是在表达贝多芬的疑惑和不解,其中穿插着诙谐幽默的情绪色彩,有很丰富的层次感。乐章刚开始疑惑、谐谑并带点幽默感,到了中间主题动机部分,忧郁的情绪充斥着整个乐章,这种情绪不停地变化并且发展下去,直到全曲的最后才慢慢平静的结束。
把握好作品的情感部分对于演奏好一首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首作品,演奏出来的声音才能直击听众的内心,给人以心灵上的共鸣。
结 语
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继承发展和创新了前人的创作,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中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笔者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分析研究之后,对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都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笔者感受到贝多芬在创作中善于运用不同的织体来丰富作品的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中所蕴含的交响性、悲剧性、和英雄性。
在通过学习和演奏实践之后,笔者发现要想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必须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揣摩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意图,更深层次的分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奏出的声音更加打动听者。演奏时要根据不同乐章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触键方式,并且平时练琴时要多练习基训内容来提高手指的控制力,演奏者必须把握好作品的整体风格,拥有较高的手指控制力才能根据不同的情绪对音色做不同的处理。
总之,在对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研究之后,笔者可以更好地把握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对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选择的触键方式以及音色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以后可以更好地演奏贝多芬不同风格的奏鸣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于珑馨.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及贝多芬早期作品风格特征浅析[J].北方音乐,2012(09):1—2.
[2]张海璐.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9:14—22.
[3]亓亚囡.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17—22.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51—254.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