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猫和老鼠》是科普兰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以其在题材选择、情景塑造、形象呈现、内在情感等方面的突出特色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科普兰的音乐才华。这首作品虽然短小,但想要完美演奏出来难度匪浅,本文在对其艺术特色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又探究了它的演奏特征,希望能对学习者更好掌握和演奏出这一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科普兰;《猫和老鼠》;艺术特色;演奏特征
音乐是有声无形的艺术类型,但实际上它只是没有“外形”,“内形”却是如影随形,只要用心倾听与感知,便能进入到音乐“内形”中,领略其无穷魅力。科普兰的《猫和老鼠》便是“内形”极为丰富的作品,“猫”和“老鼠”的形象在灵动活跃、节奏感十足的音符描绘下跃然脑海,仿佛看到了两者争斗场景。研究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演奏特征能够进一步解读其精妙、品味其不俗,从而让更多受众获得深入体会。
一、科普兰与钢琴曲作品《猫和老鼠》简介
科普兰是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1900年逝于1990年。他年少时期奔赴欧洲学习钢琴,进入枫丹白露学校后成为纳迪亚·布朗热的學生。当时欧洲音乐以法国为中心,大量优秀的音乐家聚集法国,这为科普兰开阔视野与接触各种类型音乐作品创造了条件[1]。在布朗热精心教导与大环境的熏染之下,科普兰的音乐功底得到夯实,同时音乐观念脱离传统寻求创新。科普兰立志创作具有美国特点的音乐,于是他在二十四岁时回到美国,希望从美国土壤中发掘音乐灵感。科普兰在音乐创作的同时也基于美国音乐现状发起了多项音乐宣传活动,为美国音乐专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普兰代表作有《戏剧音乐》《帕萨卡利亚》《维特勃斯克》《猫和老鼠》《墨西哥沙龙》等,这些作品具有美国音乐风格,同时也渗透着法国现代音乐的印记。
《猫和老鼠》是科普兰二十岁时创作,当时科普兰还没有去往欧洲,仍旧是跟随戈德马克学习音乐。这首作品在戈德马克看来并非佳品,他认为作品中作曲技法、曲式风格等太过离经叛道,与传统音乐理论差异较大。但是音乐艺术处于不断发展中,墨守成规、一味遵循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不可取,也许科普兰早已看透了这一点,寻求创新的种子早已种在了心田。《猫和老鼠》诙谐幽默、灵动巧思,展现了科普兰不俗的音乐才华,也成为科普兰年轻时代创作的重要标志。
二、科普兰《猫和老鼠》艺术特色分析
(一)新颖独特的题材选择
科普兰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交汇点,音乐领域逐渐走出古典音乐理论所塑造的重规则、抑个性的情境氛围,开始向更广阔、更自由的方向进发。在当时众多音乐家多选择英雄人物、文学名著等作为创作基体的主基调下,科普兰却独树一帜将关注点置于普通常见的猫和老鼠身上。猫和老鼠本是平常事物,可在科普兰音乐作品中不再平凡,它们在音符的拱卫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有了思想也有了智慧,虽仍是俗套的抓取与争斗,但却好似两个活生生的“人”在斗智斗勇。这一作品创作完成后,让人们产生了眼前一亮之感,或许是厌倦了传统音乐的死气沉沉,一时间对该作品产生了极大的热情[2]。这一方面归功于该作品题材选择的新颖独特,另一方面是科普兰不拘泥于常规的表现手法让本就跳出窠臼的题材更是光芒四射。从普通受众的视角来看,《猫和老鼠》具有浓厚的生活化气息,不仅容易理解也能从中收获放松感,从而卸掉一身疲惫,以更好的心态迎接当下活在当下。科普兰能够选择这一题材并进行良好塑造,与科普兰善于观察有着很大关联,这从后来他在《音乐与想象力》文章中所表达的“希望音乐如同说话一般”是契合的,因为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取材于周遭,而周遭事物更能引起受众共鸣,当以音乐形式对其描述与表达时也会更加接地气,更容易得到受众理解。
(二)细致入微的情景塑造
《猫和老鼠》作品中“猫”与“老鼠”是两个主角,两者之间的争斗是主要情节。刻画主角与展现情节均离不开情景塑造。情景塑造既要起到主基调与主轮廓奠定作用,让主角得以存在并为其诸多行为产生提供载体,也要发挥催化推动作用,引导情节由开端到高潮再到落幕环环相扣,进而抓住受众关注度让其沉浸其中细细观摩。在“引子”部分,情景呈现安静特征,周遭一切都是祥和平静,丝毫没有一点紧张气息,而这正是一种伏笔手法,看似安静实则为后续的波动做铺垫。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猫抓老鼠前也会屏息凝神,等待老鼠出现在捕捉范围内便会像离弦之箭扑上去。受众也会有此想法,尽管现在音乐平缓、情景安静,接下来则可能是狂风暴雨,此时心绪也会随之悬起;到了第一部分,老鼠的出动使得情景中融入了不安因素,虽然老鼠速度快、声音小,但它的目的是偷吃东西,必定会碰到东西,进而产生声响。的确如此,老鼠在偷吃东西时碰倒了东西,猫咪听到后更加警觉,而后蹑手蹑脚向响动处移动,当移动到捕捉距离后,音乐节奏不仅瞬间加快,而且呈现跳跃式变化,将猫咪一纵而起的姿态呈现了出来。接着一场猫追老鼠的情景铺展开来;到了第二部分,老鼠依靠灵活的身姿躲避着猫咪的追赶,猫咪很多次差点追上但又被老鼠拉开距离,最终老鼠逃脱了,此时音乐节奏慢了下来,将猫咪追赶老鼠之后的疲乏之感表现了出来。猫咪进入休息状态,此时老鼠又出现了,本应重启音乐快节奏为新一轮猫抓老鼠起势,但实际上音乐节奏仍旧缓慢,好似猫和老鼠在相互交谈,直到节奏慢到一定程度后,感觉猫和老鼠要彻底休战各自酣眠时,音乐节奏突然加快,猫咪终于重新出动去抓老鼠;再现部分是对猫追鼠场景的再次呈现,不同的是这一部分中的猫咪在休息之后加上老鼠频繁挑逗积攒的怒气显得更加凶恶,追逐力度更强,体现在演奏中则是处处彰显爆发力[3]。终于音乐突地戛然而止,接着以低音为主持续进行,意味着老鼠在逃跑过程中出现了意外,身体状态急转直下;尾音部分中,老鼠因受了伤不能继续快速奔跑,低音持续好似老鼠在向猫咪乞求,这一音调持续多个小节,表现出了猫咪内心的纠结,可是猫抓老鼠天经地义,低音突然截止住,重又恢复了正常节奏与音调,代表着猫咪终究将老鼠吃掉,重新回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节奏中。
(三)个性鲜明的形象呈现
欣赏科普兰的《猫和老鼠》后,能够对“猫”和“老鼠”的形象产生深刻印象,这正是音乐“内形”的表现。“猫”和“老鼠”的形象并不是在某一部分中全盘展现,而是随着音乐的推进其形象愈加清晰,这样的动态式形象呈现方式能够获得更为出彩的形象塑造效果,让受众不仅对它们的形象获得更多了解,还能在形象描画动态递进中始终沉浸于音乐之中。引子部分主要表现了猫的形象,懒懒散散地或躺或游走在房间中,可是警觉性却没有因此有所下降,时刻准备着捕捉胆敢踏入它的管辖范围的老鼠;第一部分中老鼠登场,先是用速度快、韵律整齐的音乐表现老鼠的灵活身姿与小心翼翼,每行进一步都要担心碰倒东西,可是最后还是碰倒了东西,此时老鼠没有惊慌乱窜,而是环视四周后选择最安全的道路逃跑。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只老鼠显然不是第一次“作案”,尽管心中忌惮猫咪,但并没有因此乱了阵脚。老鼠发出的响动惊动了猫咪,原本姿态懒散的猫咪瞬间警觉,音乐节奏减慢、音调升高的同时加入了和弦凸显紧迫感,将猫咪即将捕捉老鼠之前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随着音乐节奏加快,猫捉鼠大戏上演。调音跨越、音域更迭将猫的强劲有力与老鼠的轻快伶俐良好呈现;第二部分中猫捉鼠有了结果,即老鼠成功逃脱,此时音乐节奏慢了下来,每个乐段结尾处音符被拉长,代表着猫咪已有疲惫之态。原本这一切行将落幕之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老鼠站在距离猫较远的地方与猫开始了互动,此时的猫咪和老鼠应该是和平的,双方友好地交流着,各抒理想、各表情怀[4]。但和平时间很短,猫咪突然警醒,意识到自己职责所在,于是重新奔向老鼠,此次捕捉中,猫咪更加凶恶,追逐力度更强,最终以老鼠失足摔倒而终止。老鼠受伤后陷入险境,伴随着慢板节奏,其痛苦无奈的形象跃然眼前。
(四)引人深思的内在情感
《猫和老鼠》这部作品诙谐幽默、趣味横生,能够带给人们欢乐之感,尤其是猫咪和老鼠和平交流部分,更是拉近了两者距离,让人心中产生和谐感,进而从刚才的惊险刺激的奔跑追逐中解脱出来。从自然界食物链来分析,猫是老鼠的天敌,而将两者艺术处理后,这种天敌关系中也会加入其它成分,如朋友、玩伴等。抛开这部作品最后猫吃掉老鼠这一结果不谈,从引子部分开始猫和老鼠之间犹如一对特殊的朋友在玩耍,它们各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短板和不足,比如猫咪优点是擅长奔跑,缺点是懒散;老鼠优点是轻巧灵活,缺点是身板不结实。两者各凭本事展开追逐,猫咪累了便想要躺下休息,老鼠却因为奔跑中不慎摔倒而落入猫咪之手。老鼠向猫咪求饶,而猫咪同样内心纠结。从情感层面分析,该部作品主要传达了两种情感,一是接受差异。猫和老鼠本是不同物种,却能通过特殊方式联结到一起,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则是提倡人们不要以有色眼光看周遭,要时刻秉持宽容之心,接受差异,交更多朋友、享更多情感;二是注重陪伴。猫在抓住老鼠后心中纠结是否吃掉,这反映出猫已经将老鼠当成了特殊玩伴,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感情。这传达出每个人都渴望陪伴的内在诉求,如果没有陪伴生活将会灰色无光。
三、科普兰《猫和老鼠》演奏特征探究
(一)曲式结构巧妙安排
该部作品属于谐谑曲类型,其曲式结构采用的是谐谑曲常用的复三部曲式,具体包括引子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再现部分和尾声。此处谈到的“巧妙安排”指的是作品结构层层相连、递进紧密,使得作品整体性极强,受众情绪和思维始终跟随音乐而流动。首先不同部分之间讲究承上启下,比如引子部分主要是塑造猫捉鼠之前的安静祥和氛围,但在结尾处音乐强度由p级上升到了ff级别,目的是为老鼠出场做铺垫,紧接着第一部分便接着这一节奏进一步刻画老鼠形象;第一部分结尾处老鼠凭借灵巧身姿逃过了猫咪的追捕,并用一个F将老鼠消失这一情景表现了出来[5]。可是老鼠怎么会消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老鼠重新华丽登场做准备,也让受众更加期待老鼠会以怎样的面貌重现;第二部分结尾处猫捉鼠大戏重新上演,如果同第一部分中完全相同,音乐感染力便会大幅削弱,因此结尾处在原有节奏上突然加快,无论是猫咪还是老鼠,其形象更加突出,即猫更勇猛凶恶,老鼠更轻巧灵活,进而为再现部分展现更加白热化的追逐场景打下基础;再现部分结尾处老鼠摔倒受伤,已然逃不脱猫咪手掌心,其痛苦无奈姿态尽显,为尾声部分老鼠向猫咪乞求饶命做好了铺垫。其次该部作品逻辑通畅,情节接续紧密,为一波又平、一波再起的情节安排创造了条件。引子部分猫咪在房间中日常巡逻,老鼠的出现让它警觉进而前去捕捉,经过追逐过程之后,老鼠侥幸逃脱,猫咪因疲累想要放松休息,此时老鼠重又出现,等到猫咪恢复体力,又开始第二轮追逐,最终将老鼠抓住。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受众充分理解各个情节,并且不会产生跳离感,始终跟随情节心绪波动。
(二)音乐技法多样交错
《猫和老鼠》中使用了很多音乐技法,这些技法既实现了弹奏目标,也能充分展现弹奏者的技法水平。首先是托卡塔音型的演奏。托卡塔音型演奏时讲究“快而清”,即节奏飞却不影响音乐准度。该部作品中这一音型主要用于刻画老鼠形象,目的在于将老鼠体型小、灵巧速度快的特点呈现而出,比如第一部分中的5到8节、第二部分中的21到32节与51到54节等使用了该音型。从技法上看,弹奏时需要全身力量积聚于指尖,既控制指尖幅度实现轻触目标,又要着力到位,使发出的音结实有力。其次是旋律音型的演奏。这种音型是以将音拉长为目的,用于展现持续存在的情感或者氛围。比如该作品引子部分中便使用了该音型,用以表现房间的安静祥和与猫咪的懒散姿态;在第二部分40到50节中,该音型再次出现,用以营造猫和老鼠和平交流时的良好氛围[6]。该音型弹奏时手臂发挥重要作用,要用手臂带动手指敲击琴键,手指不能主动发力,否则会影响音色。再次是和弦演奏。和弦主要用于烘托背景营造氛围,该作品中从头至尾多次出现,比如引子部分通过和弦展现出了夜的宁静,第一部分9到13节中通过和弦将猫咪来回巡视的形象呈现而出。和弦弹奏重在琴键均匀受力切实达到同时下键效果,弹奏时手指力量要实,不能用指尖触键,要用触面更广的指腹,才能将手指力量更好地传达到琴键上。
(三)音乐调音灵活多变
不同的音乐调音可以用于表达不同情感,也能用于情节转折,比如该作品引子部分中结尾处由FF转为P,起到了情节转折作用,引出了后续安静房间中出现响动的情节;在第一部分14到20节中音乐调音整体上跳到高音F,但上跳过程却不是突然而至,而是逐步增强,但相较于常规的缓慢提音,这里的调音增强在节奏上有所加快,目的是表现猫咪在靠近老鼠后一跃而起的姿态,如果节奏上跟不上,则难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当猫没有抓住老鼠时,原先的音乐调音逐渐下降回到了P的高度,但此时调音又变,虽然只持续了一小节,却将老鼠轻快逃跑消失的无影无踪的景象表现了出来;在第二部分21到32小节中,先是以延长的休止符来表现追逐之后的休息,接着又再次加强,将猫追老鼠的激烈程度充分呈现,而到了29小节时出现半音阶,音乐调音减弱,宣示着老鼠成功逃脱。在33到39小节中,猫咪疲累需要休息,而音乐调音变化却没有直接表现猫咪状态,却是从外部环境入手,依托二分音符D营造出了夜已深的感觉,并搭配强有力和弦进一步烘托寂静之感,到了39小节时尾音落在延长音A上。这样的音乐调音变化虽没有直接描绘猫咪,但是侧面烘托却能起到更好的烘托效果,将猫咪疲累之姿恰当地呈现而出。
注释:
[1]吴春丹.试论从教学和演奏的角度分析科普兰的钢琴作品《猫和老鼠》[J].北方音乐,2015(16):49.
[2]张钰莹.论现代钢琴作品《猫和老鼠》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17(16):72.
[3]徐 菁.论科普兰《猫和老鼠》的演奏风格[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1):52.
[4]高知音.论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D].云南艺术学院,2015.
[5]娜 莎.从教学和演奏的角度,分析科普兰的钢琴作品《猫和老鼠》[J].内蒙古艺术,2014(02):16—19.
[6]李 虻,王 胜.钢琴曲《猫和老鼠》赏析[J].琴童,2019(01):42—43.
[收稿日期]2021-12-17
[作者简介]王亚龙(1991— ),男,郑州工商学院讲师。(郑州 451400)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