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研究

2022-04-29 11:35孙亚男李娜
当代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孙亚男 李娜

[摘 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地区蒙古族民歌为例,就少数民族民歌现状、文化价值、未来走势、历史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繁荣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丰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途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歌传承;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2-0068-03

少数民族民歌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经过历代传承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是随着现代人艺术审美情趣的变化,西方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艺术传媒网络化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民歌生存环境受到挤压,创作后继乏人,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加强对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的挖掘整理,实施市场化运作,开展群众性普及推广势在必行。

一、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现状

黑龙江地区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鲜明个性习俗,形成了将本民族文化传统、战争、人文历史等重大事件通过歌舞演唱口耳相传的独特艺术形式,少数民族民歌应运而生。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渗透的新形势下、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传播途径都受到了网络时代新兴艺术形式的影响和冲击。少数民族居住分散、游牧生存方式被定居轮牧所取代,导致少数民族民歌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创作源泉。以黑龙江省蒙古族为例,八成以上的青少年不讲蒙古族母语,年轻一代中迷恋现代奢华物质生活,崇尚西方时尚音乐、轻视本民族民歌的思潮占据主流。本民族音乐人热衷高利润的商业演出,“旅游景点”现代歌舞演出替代了原生态蒙古族民歌演唱。如何挖掘、整理、保护、继承、发展少数民族民歌事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少数民族艺术管理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当代研究少数民族民歌的价值

(一)少数民族民歌在丰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在特殊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民族信仰、人文历史因素影响和熏陶下,创作了以歌舞说唱形式记录民族发展,讲述历史变迁,颂扬英雄人物,描写战争苦难,歌颂美好生活等题材广泛、思想进步、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作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少数民族社会地位提升和生存条件改善,少数民族民歌创作空前繁荣,取得了“井喷式”发展。少数民族民歌以其优美的表达方式,丰富的想象能力,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赞誉,创作了一批思想内容进步,艺术手段新颖,美学价值极高的经典传唱作品。为丰富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促进各民族大融合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思想教育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为少数民族民歌创作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多姿多彩民歌艺术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1]。少数民族民歌深刻而富有层次的思想性,为少数民族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中,既有歌颂本民族悠久历史文明,又有描述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美好爱情等多姿多彩内容。在反映军事战争题材的民歌中,熱情讴歌了人们热爱和平反抗压迫的伟大民族精神,处处体现着不向压迫势力低头,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的民族精神,思想深邃、内容进步,给人以艺术享受和精神洗礼。

(三)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创作价值

少数民族民歌富含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音乐形态的形成、音乐体系形态组成各因素处理都准确表达了当地少数民歌的思想内容[2]。少数民族民歌作品中,描述本民族经历的残酷战争和自然环境恶劣的种种磨难,表现人民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实现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壮丽奋斗过程的作品占据很大篇幅和比例。少数民族民歌在歌词艺术的创作上独具特色,无一例外地把发挥本民族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活灵活现地运用到民歌的演绎展示过程,使民歌这种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在歌词创作和音乐表现意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在音乐风格的形成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既有北方少数民族豪爽大气的阳刚之美,也不乏南国少数民族委婉沧桑悲凉的婉约柔和之美。通过玄歌阵阵绵延不绝的传唱,表达火热的生活颂扬、乐观面对挫折、不向困难屈服、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振兴的凛然正气。

三、推进少数民族民歌艺术振兴发展的策略

(一)以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重视少数民族民歌事业

文化部门和艺术工作者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保护公约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树立起弘扬民歌艺术的正能量。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专业管理和研究机构,要自觉加强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的传承推广,通过高等音乐院校与中、小学校开展少数民族民歌教育的推广,使民歌艺术这块文化瑰宝始终闪耀着文明进步的光芒[3]。

(二)树立少数民族民歌保护的强烈意识

各级文物保护部门、非物质文化管理机构要针对少数民族民歌口耳相传,个别少数民族民歌没有文字记载、缺少音像记录、濒临失传绝迹的特点,加强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搜集、录制、整理和存档保护等工作。真正把保护少数民族民歌当做一项事关文明传承的系统工程来抓,确保少数民族民歌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理念薪火相传。

(三)加速失传民歌、散落民歌的抢救和整理进程

国家相关文化艺术部门要主动作为,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制定少数民族民歌整理方案,确保失传民歌、散落民歌的抢救和整理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措施落实。高等音乐院校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民歌保护论坛、组织志愿者公益活动等形式使更多人投入到少数民族民歌的搜集挖掘和整理队伍中来。发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当地民间艺人的地域优势,通过音频音像录制手段使古老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搜集、收录和存储通过数字化处理方式得以实现,降低少数民族民歌断档失传的危险。

(四)推进少数民族民歌与新时代文化的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民歌受时尚音乐和外部音乐渗透交融的影响,生存环境恶劣、创造资源枯竭、后继乏人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困难形势面前推进少数民族民歌与时代同步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民歌艺术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理念创新,通过少数民族民歌元素融入现代歌舞演唱会、组织业内人士学术探讨研究、开展普及传唱推广等系列活动,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加大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播力度,扩大民歌收听和影响范围,让少数民族民歌原生态的歌唱方式为广大民众喜爱和接受。加强对民间传承艺人在少数民族民歌创作的奖励力度,引导少数民族青少年加入到传承少数民族民歌艺术队伍中来,实现少数民族民歌创作、传唱、推广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各少数民族要依据本土化的特点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为少数民族民歌振兴奠定坚实群众基础,提供丰富的创作来源。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少数民族学校进行民歌教育课程设置,从教材内容的编写、历史的传承、民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理念教育,使之成为少数民族民歌创造的不竭动力[4]。

四、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民歌研究案例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主要游牧民族,以骁勇善战、豪爽刚烈的民族特性闻名于世。在黑龙江省境内的广阔领域分布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血液里流淌着骁勇善战、豪爽开朗的基因,同时也不乏细腻柔情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能歌善舞,喜爱说唱显著的民族特征。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人民在经受了生活环境变迁、生产方式革新和残酷战争的洗礼,编制创作形成了数不胜数的本民族民歌,有史可查并代代相传的民歌达千首以上。现以黑龙江嫩江一带的蒙古族民歌创作为例进行说明。

(一)蒙古族民歌创作涉猎的题材和范围极其广泛

据考证,黑龙江嫩江一带的蒙古族民歌内容涉及面极其丰富。以反映蒙古人民抵御外族侵略、反对外来压迫而著称的民歌《沙格德尔》,鲜明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追求真理,厌恶战争,崇尚和平的抗争精神。蒙古族民歌在真实记录生活场景,表达男女朴素爱情与婚姻观念方面也有许多优秀作品,流传广泛的《凤阳高劳》等民歌,在歌颂时代进步,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男女平等,表达真挚感情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使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真挚感情以歌声的方式久唱不衰。蒙古族民歌在反映家乡山川的壮美,赞美草原的辽阔和尊重自然方面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使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形成并延续至今。蒙古族民歌在倡导文明思想,崇尚技术进步,反对粗俗民俗和宗教活动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比如,《奔不来》这首蒙古族民歌真实记录再现了那达慕大会万众欢腾的局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把酒欢歌,敬天畏地,歌颂英雄,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把歌颂勤劳勇敢、勇于挑战恶劣环境、靠辛勤汗水换来丰收成果的真实场景用歌声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歌声把那达慕大会推向最高潮。蒙古族民歌在歌唱新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方面,通过传播民主科学进步思想,歌颂牧民翻身解放,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学生接受新思想教育等方面,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综合来说,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民歌注重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全面再现蒙古人民的真实生活,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爱憎分明的立场观点和崇尚正义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

(二)黑龙江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创作手法和表现特点

蒙古族民歌在民歌唱法的设计利用上比较委婉含蓄,通常采取比兴的手法,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垫和对自然环境中某些事物的巧妙运用、借景生情抒发情感、情绪递进。在民歌演唱过程中,歌词曲调通过重复推进、再现展示的方法应用比较普遍。蒙古族民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相似曲调、相近歌词反复使用通俗易懂,一方面能强化突出民歌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重复强调加深听众印象,增强民歌的感染力。蒙古族民歌在歌曲的层次递进和结构处理上,通常都采取押韵的手法,使歌曲的引入前奏和结尾处理都在心态平缓、情绪稳定的过程中层层递进。而在民歌中间高潮部分的演唱处理,则通过较大的音调、音域变化以突出主题的震撼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蒙古族民歌在曲调设计上,通常把长调、短调等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手段贯穿其中。演唱韵律优美,意境悠远,耐人寻味。蒙古族民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歌词一定要有相应的曲调做铺衬,以曲为载体的音乐表现手法被长期继承和保持。这在蒙古族文字不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对打破民歌必须在曲调中进行传播的限制十分有益,也是对蒙古族民歌秉承地域特色、顺应当地民歌创作特点的有力印证。

(三)蒙古族民歌创作体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明显特征

众所周知,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蒙古族长期定居此地。历史文献记载显示,他们汉蒙杂居此地从事农牧业生产可以追溯的时间非常久远。因此,蒙古族民歌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汉族民歌创作的一些手法,使蒙古族民歌在保持固有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在取材方面主要以生产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场景为基础,通过对身边题材的挖掘和对事物的艺术抽象,利用音乐歌唱形式加以表达,这与汉族文化的民族创作思想十分接近。蒙古族民歌在章法处理、表演方式的运用上与东北民歌、東北地方戏曲、二人转等民间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蒙古族民歌在歌词设置方面更能体现出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半蒙、半汉的遣词造句在歌词中处处可见。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是蒙古族民歌歌词创作又一大特点,鲜活巧妙的比喻为蒙古族民歌的表现力增添了色彩。

(四)蒙古族民歌创作体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优点

蒙古族民歌创作思想开放包容,不局限于本民族的狭隘思维。在坚持与汉族文化沟通交流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法。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培养中,也体现着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优秀品质。比如,在歌曲调式设计上,既遵从五音节律的基本原则,又不完全拘泥于这种形式。而是把调式的反复咏唱、力求保持歌曲曲调平稳作为主要创作手法,一方面能实现曲调的丰富多变,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曲调的独立完整。在节拍的把握上。蒙古族民歌通常以日常生产生活环境为蓝本,在长调短调中的散板、自由节拍运用占绝对比例的情况下,逐渐加以改良使民歌创作节拍呈现多元化的立体效果,歌曲的节奏更加鲜明。在旋律的设置上,蒙古族民歌把质朴豪放与简约委婉之间的过渡协调做到了极致,使民歌的视听效果更加动听优美,歌曲的表现力更加雄浑深厚。

结 语

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发展中受到了多种因素制约。实现少数民族民歌事业的振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扶植,需要与市场经济文化发展思路相适应。因此,确保少数民族民歌创作符合时代要求,形成创作队伍的良性接替,推进对民歌艺术的挖掘、整理、创新的进程任重而道远。

注释:

柴占红,蔺丽君.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西坪民歌艺术特征研究[J].美与时代(下),2021(05):50—55.

[2]肖 璇.民歌的教育传承与中国声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02):60—68,87.

[3]贾姝君.新疆少数民族民歌分析——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为例[J].当代音乐,2021(05):77—79.

[4]钟履悦.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民歌探索——以沧源县佤族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1(04):74—75.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