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要]民族弹拨乐器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之瑰宝,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长期实践与发展中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文章简要论述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的形成,从弹奏指法、力量控制、触弦、不同弹拨乐器的演奏四大方面分析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艺术,并阐释民族弹拨乐器在音色及旋律上的表现个性,旨在为民族弹拨乐器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艺术;音乐个性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89-03
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由来已久,大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当时琴、瑟等民族弹拨乐器在宫廷音乐演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后陆续产生或输入了筑、筝、箜篌、阮、三弦、扬琴等弹拨乐器,形成了华丽多彩、变换无穷的民族弹拨乐器世界。不同形制的弹拨乐器有其特定的演奏技艺、演奏效果与艺术魅力,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琵琶;“何以忘忧?弹筝酒歌”的古筝;“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古琴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弹拨乐器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之瑰宝,凝聚着民间艺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且在长期实践与发展中不断吸纳多元文化之精髓,在古朴、典雅与生动气韵中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一、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的产生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交流融合后形成、发展起来的,独具东方魅力的,蕴藏深厚底蕴的文化形式。我国民族弹拨乐器集技艺、表演、情感、心理及生理等因素于一体,演奏技艺之高,情感内涵之深刻,意境之深远,是西方提琴系弹拨乐器难以媲美的。虽然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出现在打击乐器之后,但距今依然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周代便有琴、瑟等弹拨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与输入了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独弦琴、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扎木聂等弹拨乐器,其形制十分丰富、演奏技法十分多元。以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民族弹拨乐器为例,旧称“秦琵琶”的阮是我国民族弹奏乐器之一,出现在大约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秦国时期,最初阮的形制较为简单,所能演奏的旋律也有限,经过音乐家的改造后研制出形制更加丰富的阮,其中高音阮发音明亮清脆,中阮的音色恬静柔和,丰富了阮的音乐表现形式;扬琴由阿拉伯国家的萨泰里琴演进而来,其演奏技巧多样、音色丰富,可独奏、合奏亦或是作为伴奏乐器,扬琴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四百余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音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琵琶最早见于史载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相传由秦汉时期的直项琵琶及波斯的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琵琶在唐代发展至高峰,当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与乐曲;古筝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汉两代已经有相当普遍的发展,且受到地域、民俗文化、不同地区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古筝器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与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如河南筝高亢粗犷、山东筝铿锵有力、广东筝色彩丰富等[1]。
综合而言,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与区域,有着不同的性格与音乐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民族弹拨乐器也走过了一条由单一到多样、由粗糙到细致的曲折道路。发展至今,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极具代表性,且在种类、曲目上形成一定的规模,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声部组合。
二、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艺术
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形制丰富,演奏技艺也各有千秋,在不同历史时期及地域,民族弹拨乐器有其个性化的演奏风格、艺术魅力,或以指、拨子拨弦,或以琴竹击弦,牵涉到手指的运动、触弦的深度与速度、弹拨的力度以及音色的控制,且在演奏时注重情感的抒发与情绪的宣泄,或高亢激越,或缠绵悱恻,或如泣如诉,亦或是清丽优雅、舒缓绵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如筝、琴等也在表演力及演奏技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
(一)弹奏指法的运动部位与发音
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弹弦是一个复杂性且综合性的动作,需要调动手臂、肩膀、手腕等多个部分、多个关节以及近五十块肌肉,不同部分肌肉的力量不同,弹拨琴弦的力度也会有所差异,且参与弹奏的各个部分在动作幅度、运动方式上包含着异常复杂与多样的组合,使得演奏出的音色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化。如古琴演奏时运用的锁法、筝演奏时的小摇法等,需要手臂呈放松的状态,以手指关节的灵活运用带动手指快速拨弦并在琴弦上自如跑动;古琴的轮指、琵琶的弹挑、筝的撮法,则需要综合调动手腕、手指的力量,以手腕部分的转、上、下与弹起让演奏出的声音更加灵动自然、优美绵长;古琴的滚拂、琵琶的划等,需要调动大臂的力量,将大臂力量自然传导至小臂部分,再以小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手指以弹奏出声音。不同的弹奏指法、运动方式的组合、运动部位的力量调动会打造出不同的发音效果,若腕部不动,以手指弹拨琴弦,则发音硬而清脆明亮;若以腕部为支点,以掌心为运动轴心,发音则融合朦胧,但声音的圆润与厚实度略显不足。腕部动作幅度越大,声音效果的差异性便越明显,因而在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演奏者会根据乐曲的内容及内涵、音乐表现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弹奏指法,且在演奏的过程中也会随时调整各个部分的运动方式、动作幅度、变化的速度等,以获得更富于表现力的发音效果,增强民族弹拨乐器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二)弹奏力度的运用及控制
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各个部位的综合、灵活运用尤为重要,但演奏时手臂运动并非简单的杠杆,而是时刻处于微妙变化之中的肌体,即使在相同的部位下,肌肉也有着不同的张弛状态,肌肉力量的运用与调动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这就使得发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肌肉力量,即演奏力度的影响[2]。
在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中,以拮抗肌肉的协调作用控制手臂各个部分的运动,若演奏方法不得当、指法选择不合适,亦或是在演奏中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较大,则会导致拮抗作用转化为对抗作用,很大一部分肌肉力量会用来克服肌肉的对抗,仅有小部分肌肉力量会用来带动手腕、关节及手指,最后作用于弦上,此种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十分干涩、僵硬、苍白。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是追求自然、灵动、古朴与情感的艺术形式,如果在演奏中出现力量不足的现象,便会使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效果大打折扣。但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肌肉部分也不能过于松弛,而是要确保肌肉张弛有度、动作交替协调,尤其是腕部的状态要刚柔并济,演奏时以肩关节与大臂作为手臂的支撑,大臂与胁肋间不宜贴近,以免转动不灵活;手腕是手指与手臂间的“桥梁”,腕部的运动应当如“游鱼摆尾”,圆活灵动、张弛有度、弹性有余、从容自在的同时也要充沛有力,且在演奏时光腕部灵活有力还远远不够,若想发出清脆、清晰的声音,还需要有指力,由肩关节及大臂产生的力量经过手腕传递给手指,力量并非一次性全部发出,而是要灵活控制、游刃有余,调节好手指发力的大小,出指刚柔并济、急缓有度、顺逆自如,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民族弹拨乐器演奏境界。
(三)弹拨乐器演奏中的合理触弦
触弦是民族弹拨乐器演奏的基本功,也是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艺术的源泉。触弦是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的演奏技艺,涉及到触弦的位置、拨子与弦间的角度、入弦的深度等,触弦在一瞬间完成,但却会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合理的触弦才能够引入入胜,反之亦然[3]。
在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中,拨子与弦之间的角度十分有讲究,拨子与弦垂直,则发音圆润饱满,但声音过于清脆明亮,在诠释以悲伤、低沉为基调的旋律时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侧锋,即拨子与弦之间成一定的角度,所发出的声音不及垂直触弦浑厚饱满,但声音清晰明亮适中。为获得更加丰富且契合乐曲的音质,在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通常会将垂直触弦与侧锋结合使用,如古筝演奏中,甲垂直入弦是最为传统的演奏技法,在舞台表演上也十分常见,但古筝演奏所用的泼刺、托等技法中,则需要甲与弦间保持一定的角度,以侧锋入弦的方式使得音色丰富、提升声音的质量。
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入弦的深度及触弦时间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在演奏时,不同乐曲对音色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想要奏出清脆明亮、颗粒感十足的音色,则需要减小触弦的面积,缩短触弦的时间。如果想奏出沉着浑厚的音色,则需要加大弦的震动幅度,入弦需深、触弦时间适度延长。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当代的民族弹拨乐器在形制、材质上都与传统乐曲有着较大的差异,如筝、琵琶等现在多用钢丝弦、代甲进行演奏,弦材质及触弦物的变化也对民族弹拨乐器演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触弦时间、入弦深度需要视具体情况而略微调整,不可执着于一种演奏方法,而是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善于利用不同触弦物的长处演奏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四)不同弹拨乐器的演奏艺术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在演奏原理上基本相同,但由于乐器形制、材质、音响性能、演奏习惯等不同,各个民族弹拨乐器又有其特殊的演奏技法、演奏艺术特质,例如相同的轮指技法,在古琴与琵琶演奏中有着不同的技艺要求与艺术表现形式,若将琵琶的演奏技法直接运用于古琴演奏中,其触弦时间过短、触弦的频率过高、入弦深度不足,难以带动古琴的长弦全面震动,所发出的声音便会嘈杂凌乱。因此在演奏民族弹拨乐器时,把握好不同类型乐器的发音原理、音质,再灵活运用相应的演奏技巧,才能够打造出理想的声音。
在古琴演奏中,力度与音色的变化与指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奏弱音时由大臂发出弹奏力量,腕部关节起到缓冲作用,需以更多的精神去控制力量,将大臂力量传递给手指,演奏时以柔劲的力量抚弦。在奏强音时,大臂力量直贯指尖,如山落河倾。同时,古琴无柱位,若想发出清脆、婉转的声音,需要左手按音技巧的使用,按音时不可过重,避免转动不灵活而导致声音干涩、苍白,最适宜的按音为“用力不觉”,看似没有用力,实则按音的力量可以穿透底板,发出金石之声[4]。
琵琶演奏时,对琴音影响较大的为弦的张力,演奏中倾斜入弦,与弦成45°角,此时的发音最为饱满、铿锵有力,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弹奏可以让弦同时横向、纵向振动,弦的张弛变化较大,振动较为充分,所以音质良好、音色饱满。
筝的构造使其演奏时没有散音与实音的区别,需要有一定的冲击力进行弹奏,手指与弦之间的角度以60°为宜,可以让触弦更为灵敏。
三、民族弹拨乐器的音乐个性
民族弹拨乐器是我国民族乐器体系内独具个性、特色的支脉,其音乐个性源于不同地域的审美取向、音乐文化底蕴,也来自音乐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改进。民族弹拨乐器在演奏时音色十分丰富,旋律的陈述方式也各有不同,在展现我国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一)弹拨乐器的音色个性
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在音色上极富个性。民族弹拨乐器在演奏时,多以硬质工具辅助弹奏,甲、拨子的质地较硬,在触弦、拨弦后其音头较为清脆,即使在奏弱音时,也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可以起到引领节奏的作用,而在奏强音时,民族弹拨乐器个性化的音色、清脆的音头会助推乐曲情感的表达,使得所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清丽自然。同时,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以弦乐为主,演奏技法多种多样,不同技法下所产生的声音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如琵琶的轮指技法下声音的颗粒感十足、旋律流畅生动;古琴的轮指技法下声音圆润饱满,清脆中不失沉着。在以民族弹拨乐器独奏曲目或合奏时,音质色彩十分丰富,可以呈现出双音或多音,可以显著增强民族弹拨乐器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民族弹拨乐器在演奏上虽然有着相对规律的程式,但其更加注重演奏的个性化,演奏者可以结合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感知、音色表现的需求等对音作自由、灵活的延长处理,在演奏中调整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幅度、力度以及运动方式等,进而打造出特殊的音响效果,让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富于变化、灵活生动[5]。
(二)弹拨乐器组的旋律陈述方式
在目前流行的民族乐队编制中,所有民族弹拨乐器都可以演奏出中音区旋律。如在舞剧《小刀会》伴奏中,以琵琶音色为主,有时以扬琴重复,配合以柳琴、中阮及大阮,琵琶旋律在中音区,柳琴作高八度重复,起到加强琵琶音色的作用,中阮演奏的音区与琵琶相同,但在音色上各有特色,中阮特有的醇厚、柔润音色弥补了琵琶的不足,演奏时采用的快速弹挑与轮指技法,以烘托出紧张刺激的音乐氛围,契合舞剧表演的要求,使得音响效果十分丰富,旋律的陈述十分有张力。不仅如此,在民族弹拨乐器的旋律陈述上,也会结合旋律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如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一般选择琵琶的单音奏法,按照由亮到暗的顺序分别奏出扬琴、柳琴、琵琶、三弦、大阮等音色,众多民族弹拨乐器的组合产生了新的音响色彩,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弹拨乐器的音乐表现形式。
结语
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繁复、由粗糙到细致的曲折道路,在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民族弹拨乐器演奏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即弹奏指法的运动部位与发音、弹奏力度的运用及控制、弹拨乐器演奏中的合理触弦,但不同乐器在构造、材质及演奏习惯上不同,使得其演奏艺术各有千秋。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民族弹拨乐器有着音色个性,在旋律的陈述上也有着多种多样的方法,并且在现代化发展与创新突破中拥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
注释:
[1]
崔华琳.浅谈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艺术及音乐个性[J].戏剧之家,2022(01):89—90.
[2]王云飞.民族管弦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弹拨乐组的分析与探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2):126—139,5.
[3]刘燕子.弹拨乐器在民族器乐合奏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20(16):56—58.
[4]石钰也.50-60年代弹拨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艺术性融入研究[J].北方音乐,2020(09):38—39.
[5]王刚.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中气息的运用研究[J].参花(下),2021(12):73—74.
(责任编辑: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