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北京提出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之问。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统领首都各项工作。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要紧扣“四个中心”,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借势“一核两翼”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紧扣关键要点,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与城市治理能力。
[关键词] 首都发展; “四个中心”建设; 城市品质; 城市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0-0068-06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北京提出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之问。历经70余年的艰苦奋斗,北京已从“首都建设”“首都经济”进入到“首都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已经开启,首都北京地位特殊、条件优越,应当进一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新时代首都发展统领首都各项工作,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争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作出表率。
紧扣“四个中心”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里,北京“都”与“城”功能分工不够明确,进而衍生了一系列“大城市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即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这个定位确认了北京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也指明了北京作为首都优化提升的基本方向。过去8年多来,把握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相协同,“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成效显著: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统筹推进“一城三带”整体保护和“两区”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超前谋划推进国际交往中心软硬件建设,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城一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首都功能优化提升是首都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首都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支撑。北京要乘势而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为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夯实基础。
政治中心建设,重点是维护好国家政治的安全、保障中央政务环境的优良。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中心方面,要做好中央政务功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的要求。要始终把防范化解影响首都政治安全的重大风险放到重要位置,尤其注重防范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障首都各单位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稳定有序和便捷顺畅是最大的政治,其融“四个服务”于一体,体现强烈责任感和高度务实性的有机统一。应换位思考、前瞻谋划、大胆创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先行一步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和美好生活拓展。
文化中心建设,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基本指向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包括建设高质量物质文明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一是着力培育包容担当的人文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完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体系和承载方式,使之全面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体现的行为自觉。二是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城市。强化教育引导、制度约束,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使首都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践行新时代行为规制的典范。三是完善文化展示与发展载体,为人民提供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在强化“一城三带”整体保护的同时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活化文物古建、促进文化传承;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文化供给的品类与形态。四是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活力旺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变革,促进重点文化领域内容深化、链条延伸和形式转换;办好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推进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与发展空间;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广泛汇聚国内外文化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北京,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首都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新创意城市。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围绕优化国际交往环境和提升国际活动保障服务能力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丰富国际化元素、提升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化大都市,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交往便利原则,完善城市管理规制和标志性硬件设计;拓宽对外交往渠道,搭建立体化交往平台,提升国际高端要素浓度和对外交流合作能级;深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多领域人文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和培育开展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或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其他适宜的活动;推动有利于首都发展的科技、工程、贸易服务等国际组织落户北京,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北京为主协商打造一批国际性服务机构;结合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更多世界级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另一方面,强化载体支撑,优化国际化环境和服务。做优传统国事活动空间,强化“一核两轴”在服务国家交往中的首要承载区和集中承载区作用,同时着眼于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打造一批功能复合、风格别致的高品质承接空间;完善外事接待与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对外交流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出入境等管理服务制度创新,营造国际化旅游商务环境;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教育、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类海外环境的特色区域和一流人才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瞄准全球最高水平,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化解“卡脖子”困境,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一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在当前基础上,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以良好的软硬环境为支撑,进一步集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强化引领原始创新的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研发机构。二是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科研攻关组织机制,一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研力量整合配套,聚焦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国际前沿技术攻关并持续形成突破。同时,优化创新推进机制,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并举,推动科研人员潜心倾力开展科研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引领作用。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构建一流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科学与城市的融合;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功能,继续在科技管理体制、攻关机制和激励方式等方面大胆突破、摸索经验。四是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强化政策激励,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提升科技创新强度;发挥领军企业创新带动作用,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借势“一核两翼”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首都形象直接或集中体现在城市品质与面貌上,推动首都发展必须致力于城市整体发展提升。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首都城市品质提升的引擎与支撑。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协调推动“一核两翼”高质量建设,以此带动城市全面更新提升,根本治理好“大城市病”,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把首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提升核心区空间品质。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统筹更大空间、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中央政务活动环境的同时,打造优美的城区品质。持续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塑造舒适庄重的中央政务空间格局。更加严格管控长安街沿线有形建筑建设,把空间布局、风格打造和功能整合有机结合起来,塑造长安街大气庄重的风格和形象。加大二环内街道社区改造力度,推动历史水系恢复和滨水景观建设,在增强城市古风雅韵的同时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强化公共安全。按照突出特色、体现和谐和增进优美的原则,推进两广路、平安大街等主要街道建筑形态整治和功能承载提升。推进绿色化、精细化改造,提升王府井、西单等传统商圈的世界知名度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轴线城市骨架统领作用,依托沿线综合整治实现都城古韵重塑、重点文物保护和绿地景观优化,展现首都壮美而中正的独特形象。
促进城区协调发展。统筹市区和郊区、老城区和新城区、地上和地下空间发展,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化功能定位和角色分工。加快老旧小区、危旧楼房、棚户区改造步伐,多种形式推进老城平房区腾退和改善。以街区为单位实施城市更新,结合老旧厂房、商务楼宇的改造,打造一批标志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和精品街区。依托功能疏解和空间调整,补充建设一批方便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的公共服务项目与设施,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文体娱乐等功能。依托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两翼建设和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功能区开发,加快南城发展,实现南北均衡推进。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强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增强产业转型示范区、科技园区等的创新活力和承载能力,以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京西地区跨越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施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涵养区实现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有效把握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将首都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数字与智慧城市。全面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体系、道路网络的数字化改造与智慧升级,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精准治理交通拥堵。大力发展智慧停车,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推进建筑物智能化,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与建设,推进物联网运用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扩大数字化运用场景,打造智慧共享、便捷高效的新型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大幅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图书馆等机构资源数字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强化数字化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完整、系统、开放、精准的数据资源体系,打造高水平、高能级的城市大脑中枢引擎。
着力城市精细化管理。细节彰显严谨,体现质量,决定成败。要把精细化管理放在城市治理的突出位置,用细微之处的精致与妥帖烘托城市品质。精细做好城市设计,在塑造传统古韵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城市总体风格下,做好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幢楼宇等的个性化设计,规划管控细化到建筑高度、城市色彩、建筑风格、道路标识等。做好地下空间的开发管控,运用立法与规划促其实现功能适宜、布局协调、环境优美与坚固安全。总结首钢等搬迁改造经验,做好老旧厂房、枯竭矿山、低效产业园区等的转型发展与形象再造,通过产业置换促进存量空间价值提升。加大城中村、棚户区等的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好私搭乱建等问题,促进城区品貌一体提升。加强城乡接合部、偏僻街巷、工厂边角、施工工地等的治理,做到精细管理无差别、无死角、全时段,使之与厚重大气的城市格局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紧扣关键要点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紧密契合,关系到民族的繁荣兴旺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北京应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到建设首善之区的核心位置,紧扣关键,积极进取,为全国树立典范、引领方向。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首都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根本支撑。从首都的核心功能、现实基础、特殊地位和发展需要出发,北京应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为导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体,比肩全球先进水平,打造具有显著特色和超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基于战略全局和北京实际,聚焦类脑芯片、量子科学、智能机器人等,有重点布局若干影响未来发展的产业,配套强化科研机构和创新资源支撑,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构建新型服务产业体系。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联动,促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以提升便利度和适宜性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攀升和多样化拓展;强化各类服务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大力推动数字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场景运用,在电子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娱乐消费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数字化服务旗舰企业。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北京应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所取得的成果,强化污染防治力度,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绿而美的城乡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两线三区”管控制度,推进建设空间减量和生态空间增量的动态协调,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和稳定向好。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产业、交通、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和城市建设等的管控力度,推动大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坚持源头严控和过程清理相结合,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多途径治理与防控农用地土壤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实现碳达峰、推进碳中和为直接抓手,全面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结合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压减和淘汰传统重化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绿色提升;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康养业等生态产业,积极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筑等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经济。不断推进生态体制创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污染治理激励与约束体制,全方位构筑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北京综合实力雄厚,人均收入水平高,有条件有必要在推动共同富裕上走在前面、作出表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就业是获得收入的保障,也是通向富裕的前提。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水平,特别是要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特殊困难群体、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支持与促进体系。完善企业用工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切实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和一线职工工资待遇。加强对高收入特别是资本报酬的监管与调节,完善再分配机制。健全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收入分配权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民工收入被随意克扣和无理拖欠问题。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按照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不断改善的原则重点推进。着力促进乡村振兴。关键是依托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要加强规划引领,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精神文明创建、空间品质打造等重要领域进行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全面破除二元经济体制,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保障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人身权利和发展机会;强化对薄弱乡村的对口帮扶,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建功,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型业态。
构建高水平经济体制。发挥北京综合改革基础扎实等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各项重要改革,引领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打破各种形式的障碍与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和自主配置,加快建立平等准入、公平竞争、高效运转的统一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规范严谨的市场活动契约关系,强化失信惩戒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坑蒙欺诈行为。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充分调动一切创新创造能量的积极性;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為投资经营者提供及时、便利、稳定和周到的政事服务;健全以反垄断执法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核心的市场运行维护机制,引领企业务实经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不断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与城市治理能力
作为超大城市,作为大国之都,北京应当以超常的智慧和非凡的技巧实施好城市管理,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保障首都社会稳定、城市安全、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把首都打造成为高品质宜居之都和现代化标杆区域。
健全政府责任机制。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要求,坚持以上率下,着力防治虚、浮、粗、松等问题,强化约束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应清晰划分部门工作职责,厘清权责边界;涉及面较广的工作事项,应明确重要责任单位和人员,相应建立协同配合机制。要细化工作要求、优化操作流程,促进各项工作朝实、深、细、快和久的方向开展。要健全监管机制,强化监管责任,使严格监管全周期、全链条融入每一项政府工作,有效解决“整治一阵风、事过依然松”的问题。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社会治理是政府管理的坚实基础,而公众参与是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建立有利于基层和市民参与治理的运行机制,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明确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职责清单,加大具有比较优势事项的授权力度,充分发挥其对防范社会安全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的特殊作用。规范运用社区议事厅、居民恳谈会、百姓微提案等形式,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特别要注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公民的责任担当与行为自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程度,为推进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奠定更加深厚的思想道德基础。
强化法律规章约束。良好而有效的城市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规章加以促进、保障和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取决于城市法治建设与运用的能力。应持续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围绕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加强风险防范等制定一批具有首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法规;贯彻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方式创新的协调统一,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和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夯实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的社会基础,抓好重点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增强全体市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技术手段支撑。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推进科技与政府决策、调控与服务的融合,不断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尤其要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要加强经济社会治理数据库建设,高水平搭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水平。建立物联、数联、智联一体的城市智慧感知体系和政府辅助系统,全面优化经济社会决策部署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次、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区域开放合作。以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导向,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依托,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疏解非首都功能,把疏解整治与一体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城镇格局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落实好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和产业合理分工,创新体系协同,实现京津冀更加紧密的合作联动;继续以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和生态环保联治为优先领域,统筹规划,系统部署,促进京津冀经济社会各领域有机互动、协调发展。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共同搭建改革开放平台,促进体制创新互鉴互促、重点领域先行先试;聚力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突破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一体打造先进产业集群,推动形成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线,2022,(7).
(作者简介:范恒山,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聘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 王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