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
豆瓣鲫鱼,是一道极具川味的传统佳肴,是四川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有它的身影,正所谓“无鱼不成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豆瓣鲫鱼做法简单易上手。先将鲫鱼洗净,在两面划几道斜刀,刀至鱼骨即可,淋上料酒和细盐——料酒为去鱼腥,细盐为给鱼入味,再来几节滚刀切成的马蹄状葱白,配以两三片生姜,稍作腌制。待旺火烧热铁锅,下油,至七成热,入鲫鱼,煎至金黄,捞起备用。锅内留油少许,搲入一勺豆瓣酱,放入姜片和蒜末,炒出香味,将鲫鱼放回热锅,转为小火。再调以酱油、醋和白糖,勾芡后焖煮3分钟,收汁,起锅,盛入洁净的餐盘中,撒上一小撮葱花,一道地道的川味豆瓣鲫鱼就做好了。
做好的豆瓣鲫鱼,酱汁浓稠,色泽红亮,香辣诱人,略带一丝开胃的甜酸味儿。鲫鱼细刺密集,但这都不碍事儿,咱们川人打小就学会了食鱼之能。食用时须馋嘴微闭,在唇与舌的完美组合中,就那么轻轻地一抿,鱼肉与细刺儿就分离开了。
人间风味,莫过于此。
从小到大,吃过的豆瓣鲫鱼不计其数,吃来吃去,还是最贪嘴阿公做的那一道。阿公说,冬鲫夏鲇,冬天的鲫鱼最是肥美鲜嫩。咱农家人对美食的渴望,抵得过天寒水冷。
捉鱼,是一件斗智斗勇又耗力气的事儿。入冬后,阿公就挎上一个没了底儿的背篼,叫上父亲,再呼上二叔三叔,一起挽裤脚,下堰塘,捉鲫鱼。女人们站在塘上,佝着腰,死死地盯住水面,及时告知鲫鱼的位置。小孩儿负责在一旁烘托气氛,若是谁的嗓门儿声过了,阿公就会直起腰杆吼上两句:“小声点儿,鱼儿都被你们吓跑了!”
不管捉了多少条,阿公都会分一些给邻居家的杨二伯。有一次,我不高兴地对阿公说:“这是咱们家的鱼,凭什么给他啊?”阿公一边清洗淤泥,一边嘿嘿地笑,一口呛鼻的叶子烟便从嘴里冒了出来,对我说道:“学会分享,关系更强。”
果不其然,隔天,鄰居就又送来了几根莴笋。礼尚往来,是农家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虽说捉鲫鱼是件辛苦事儿,可一旦吃进嘴里,所有的劳累都跑到山那边去了。阿公做的豆瓣鲫鱼之所以能让我垂涎欲滴又念念不忘,无外乎两点:
一是郫县豆瓣。阿公说,郫县豆瓣,是川菜的灵魂,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香辣开胃,防寒驱湿,乃人间美味。二是葱花。阿公每次做豆瓣鲫鱼的时候,都会叫我到宅基地里扯一把小葱,在鲫鱼起锅后,将切碎的小葱撒在鱼身上,酱红的郫县豆瓣配上青绿的农家葱花,就像琐碎的生活里多了一丝可爱的点缀。
阿公说:“过日子就像在做豆瓣鲫鱼,捉鱼不易,烹饪有心,彼此分享是和睦的秘方,酸甜酱香是勤劳的嘉奖。”
等鲫鱼吃完了,阿公会舀一勺拌着葱花的酱汁到我碗里,笑着说:“酱汁儿拌葱花儿,吃饭更香点儿。”
如今,阿公已离去好多年,豆瓣鲫鱼到处也能吃到,却再也没有了阿公做的那种风味了。风味里有农家人的勤劳,有不忘祖的传承,有和睦相处的友爱,有长辈对晚辈的疼与爱……它们一同点缀了我平凡生活里独具一格的风味人生。
一学就会:动作细节描写,为文章加分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文章开头部分开门见山,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文章主要写作内容,行文间过渡自然,内容富有人间烟火气。此外,作者巧用动作描写,将大人抓鱼过程写得活灵活现。结尾部分,小作者能够由豆瓣鲫鱼想到农家人勤劳到美食文化的传承再到和睦相处的友爱……从生活细节出发,创新精神可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豆瓣鲫鱼作为四川的家常菜,也以它的味辣、粒酥、醇点缀四川人平凡生活中的风味人生。
编辑 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