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真用《思念》教会我们,如何让细节焕发光彩

2022-04-29 00:44莫笑君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22年11期
关键词:慢镜头长镜头陈述

作者简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东南大学硕士毕业,青年作家。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一等奖、2013全国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已出版青春中短篇小说集《余声不回》 。

想细节出彩,就要客观描述,少用主观陈述

也许是导演和作家身份互补,吴念真是最懂得如何在文章里对事件进行描述,而非用干巴巴的陈述来传递信息的。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描述?什么是陈述?很简单——

“他害怕极了”,这是陈述;

“他的瞳孔忽然放大了一圈,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随着阴影逐渐逼近,他额头上的汗珠涔涔而下,勉力支撑的双腿似乎随时都要跪倒在地……”这就是描述。

换句话说,“陈述”是一种总结的、直给的状态;“描述”则是对事物、事件的客观呈现,让读者“所见即所得”。前者直接告诉我们,人是害怕的;后者压根不提“害怕”,只用人物自身的外在表现,让读者自己读懂他怕极了。

光是这个简单的例子,也已经高下立判,是陈述的感觉好,还是描述好?

显然,描述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对应到电影,“描述”就是直接用取景框,拍下合适的景物、人物,让观众自行从场景和氛围中感受画面意境和人物心境,这正是所谓的“镜头语言”。“陈述”则更像在电影里加入旁白,人为地进行剖白、解釋,把内涵、道理给说清楚。很显然,那些剧情起伏、情节波折的电影,是很少加入旁白的;有旁白的电影,往往是纪录片或科普宣教片。

我们来看吴念真是如何用好“描述”技巧,或者说“镜头语言”的——

孩子忽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口上,忘情地号啕大哭起来,而手指却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映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

最后这一段,是整篇文章里最精彩的一段,你会发现,整段完全没有提及“思念”二字,却十分完美地收束并回应了标题。看似平平淡淡的“思念”,居然蕴含着这样大的杀伤力,让人读来心碎又感动。

吴念真是如何描述这种孩子心中深埋的思念的呢?首先是“忽然安静”,接着“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而后“慢慢冒出眼泪”,再“用力抱着爸爸的腰”“贴在爸爸胸口”“号啕大哭”——事实上,这些描述都还只是铺垫,最直击人心的细节,乃是最后这一句“手指却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映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忍不住感慨,真不愧是导演啊!如此细微、细致的细节描写,让画面感油然而生,也让所谓的不舍、难过全然呈现了!

我们可以把吴导的这些描述,用“陈述”进行翻译,这一系列客观动作对应的情感就是——男孩有点回不过神,有点难以置信,接着,他变得极其伤心,瞬间爆发了对女孩的思念。

看到没,“陈述”就是这么直给,有点像做阅读理解,让你把作者没说白的话给说白了。这时候再倒回去看,吴念真恰好就教会了我们,如何表现一个人“不愿相信”的样子?如何描绘一个人“伤心”又“思念”的状态?

通过“描述”和“陈述”的转换,你就明白细节是如何有效填充文本并丰满人物形象的。

当然,也不是说“描述”就一定优于“陈述”,“陈述”所具备的总结性、概括性优势,可以让文章变得简洁。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情节,就可以直接陈述,不必展开描写,只不过要注意避免陈述过多。

那么,在作文里如何避免陈述过多呢?首先,要谨防出现“是……的”这样的句子。比如“他是很开心的”“她是很胆小的”。这种直接下定义、给结果的语言就是干巴巴的陈述。按照吴念真的写法,要用人物具体的动作、神情、声音等去客观表现,才能让文章鲜活。

其次,要学会灵巧地表达。有人会说,有些细节实在无法避免陈述句啊!比如“他的眼睛是青灰色的”——别急,也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你可以给人物配上一个动作,写成“他朝我笑了笑,抬手在他青灰色的眼睛旁比了个耶”——这不就“润物细无声”地把细节融进去了吗?

想细节出彩,就多用“慢镜头”,慎用“长镜头”

依然借用“电影创作”的概念来讲文章里的细节,要使细节出彩,就一定要多用“慢镜头”,慎用“长镜头”。

很多人谈到细节写作时,鼓励大家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细节更加生动,其本质,就是让大家用“慢镜头”去聚焦。

吴念真文章里的“慢镜头”是这样的——

快镜头:后来女孩走了,孩子的日子寻常过,和那女孩相关的连结好像只有他书桌上那张女孩的妈妈手写的英文地址。

慢镜头:寒假前一个冬阳温润的黄昏,放学的孩子从巴士下来时神情和姿态都有点奇怪。他满脸通红,眼睛发亮,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好像捏着什么无形的东西,快步地跑向在门口等候的爸爸。

特写镜头: “爸爸,她的头发耶!”孩子一走近便把右手朝爸爸的脸靠近,说,“你看,是××的头发耶!”

这连续三段,分别展示了快、慢和特写镜头在文本中的运用:

先看快镜头——“孩子的日子寻常过”这一句,就是对很多个普通日子的概括总结。相当于好多个平淡的日子一笔带过,快速推进。

接着,慢镜头来了——“一个冬阳温润的黄昏”,刚不是说“日子寻常过”吗?这不,定格到了一个具体的黄昏,相当于从流水的日子中停了下来,聚焦到某一个具体的日期、时点——这是时间的慢镜头。人物的慢镜头也来了,“满脸通红、眼睛发亮”“捏着什么无形的东西”,这些都是把快速跑动的人物给放慢了,再呈现到我们面前。

然后,镜头进一步放大,形成了一个特写镜头——“右手靠近爸爸的脸”“是头发耶”——头发丝是多么细的东西啊,这镜头的焦距必然是放到了极大,才让我们看清了这“无形”的存在。

这时,你就可以用比喻技巧强化对头发丝的描绘,“头发丝犹如海草在风中飘摇”;也可以拟人“飘动的头发丝犹如女孩正朝着男孩用力挥动的手”。这些修辞技法,其实都是对慢镜头或者特写镜头的深化,细节就是这样凸显的。

为什么要慎用“长镜头”呢?所谓“长镜头”,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镜到底”,也就是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像师扛着摄影机从东拍到西、从上拍到下,中间不作任何剪辑、转场。你可以简单地想象为,你日常举着手机一路拍摄不暂停。

在写作中,“长镜头”并不少见,比如描写环境、铺垫背景的时候,我们往往按天、地、远、近的顺序来写,这就有长镜头的意思。水平高的人自然可以长短交错、粗细交织,把内容写出彩。但水平一般的人,写着写着会容易变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我记得,乾隆皇帝有一首诗,就有点儿流水账的毛病: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

这诗很口语,就是说远处牛羊下来喝水,儿童骑马四处跑,一会儿到东一会儿到西——这就是个典型的拍蒙古草原的长镜头,是不是很小儿科?就如打油诗一般,没啥美感,所以说要“慎用”。

但也有作家,把“長镜头”运用得极其精彩,那就是小品文“大神”张岱,他的《湖心亭看雪》里就有一个经典的“长镜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上下一白”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很显然,张岱把“镜头”架在半空中,以俯瞰视角将天地纳入视野,在这片苍茫雪白中,又用“痕”“点”“芥”“粒”等独特的量词,将细节充分凸显,为我们“拍出”了一部细节精到、留白恰切又场面宏大的国风之作。

因此,要么你像张岱这样笔力劲道、辞章精秀,要么就还是多用“慢镜头”来把文章的细节给充实吧!

想细节出彩,就多抓典型,别太繁琐

文章结构讲究详略得当,细节也一样。写细节,就一定要写典型细节,而不是什么细节都一股脑儿呈现出来,变成大杂烩。因此,细节典型的意思也是指选取细节要准确、匹配。

吴念真抓取的典型细节是什么?很显然,是头发——

这时爸爸才清楚地看到孩子两指之间捏着的是两三条长长的发丝。

为什么这个细节典型而准确?他在后文作了解释“一定是××以前夹到的,你说是不是?”发丝是因为日常夹到而掉落的,此刻又是因为大扫除而被发现的——这其中严格的因果关系,就让这个细节变得合情合理,十分典型了。

此外,这个细节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杀伤力,还因为前面有诸多典型细节,为这个结尾作好了铺垫——

“我知道为什么她写的字那么小,我写的这么大,因为她的手好小,小到我可以把它整个包——起来哦!”

“她的耳朵有长毛耶,亮晶晶的,好好玩!”

通过吴念真的文字,我们意识到,其实小孩子天然就具有抓取典型细节的能力。因为“陈述”考验我们的总结、概括力,孩子欠缺这种语言本领,因此,他只是本能地记取那些令他印象深刻的细节,也就是典型细节。

“字写得小”“耳朵有长毛”,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构建出了一个犹如小动物般乖巧、温顺的女孩形象。

而通过这样的描述,男孩心中对女孩懵懂的、激发他保护欲的美好情愫,也在不动声色中款款流淌了出来。

还有比这更美好、纯真的少年之情吗?

典型细节怎么才能抓取准确呢?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或目标来合理地选取。一个人身上可以有很多典型细节,也许这些细节都很有表现力,但我们也不能事无巨细地全盘表现。一个穷苦但努力的人,身上的细节往往很多,我们必须根据文章主题,有重点地抓取——比如,你想重点表现他的生活清苦,那细节就是衣服上的补丁、饭盒里毫无肉色的素菜;你想重点表现他的努力,那就是上下课时疾走的、珍惜时间的脚步。

如果明明想表现清苦,却把细节聚焦到他往返食堂和教室时那格外匆匆的步履,那怎么写都让人感觉好像是个着急吃饭的“吃货”啊!

所以,细节和主题要对上,只要够典型、够对味儿,文章就成了!

猜你喜欢
慢镜头长镜头陈述
虚假陈述重大性
开化长镜头
作文中的“慢镜头”与“快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慢镜头里的动作三步走(二)
陈述刘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学会“拍慢镜头”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