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如
一个水壶、一条毛巾、一顶帽子、一架望远镜……凌晨5点多,整理好简单的装备后,吴富礼就骑着摩托来到界石镇桂花村樵坪山脚下。
再步行10多分钟,他爬上5层楼高的瞭望塔顶,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吴富礼是一名森林防火瞭望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守护“脚下”那7万多亩森林的安全。
爬上瞭望塔的吴富礼,被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气都没喘一下。
“我今年68岁了。”吴富礼笑着说,在这山里守了这么多年,并没有觉得自己老了,而是正老当益壮。
少小离家老大回
1954年,吴富礼出生在巴南区界石镇一个普通的家庭。1972年,18岁的吴富礼前往西藏当兵。
之后,20岁的吴富礼到拉萨市城市建设局工作。
“在西藏那10余年,看惯了戈壁,见到绿色的植物,就觉得特别亲近。”吴富礼回忆。
1983年,吴富礼申请调回重庆老巴县,当时老巴县房管局接收了他,他在那里干起了办公室事务,打杂、出纳……
不用风吹日晒,但吴富礼竟然觉得不习惯,他想亲近绿色。
“我想回乡下去。”吴富礼说得很坚定,因为再好的城市,在他眼里都比不上故乡的一草一木。
就这样,1983年冬天,吴富礼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从老巴县房管局调到了界石林站。
“那时候,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捡柴火烧,什么枯树枝、杂草、落叶,都有人抢着要,常常还有人私自砍伐树木倒卖。”吴富礼说,看着曾经挺拔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木头桩子,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林站的工作就是,每周5个工作日,有4天都要到村(社)走访调查。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出行都是徒步,半个月就能磨破一双崭新的解放鞋。”吴富礼说,虽然那段时间非常艰苦,但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2000年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村都用上了煤炭和天然气,山林里的枯枝再无人问津。但是这样一来,山上哪怕是有一丁点火苗,都能成燎原之势,所以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防火成了吴富礼最头疼的问题。
“跟山火斗了这几十年,别的不说,经验很管用,不冲在前面就浪费了。”他说。
“千里眼”与“活地图”
夏季来临,吴富礼每天都要很早起来巡山。
清晨,天色稍见微熹,就借着这一点光,吴富礼徒步上山。
“因为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早上又是气温最低的时候,如果有火情,要在9点以前打灭。”吴富礼说。
如果天气不那么热,吴富礼就把巡山时间放在下午或者傍晚之前。他说,傍晚也是容易起火的时候。
瞭望塔是一个狭窄的空间。
从塔顶向远处极目远眺,群山茂密,但那些人迹罕至的林中深处,每一条步道,吴富礼都能一眼辨别出来。
“东看南泉、樵坪山林区;南看界石、南彭、一品和铜锣山山脉;西看南泉、桥口坝国家森林公园;北看长生、茶园、燕尾山……”站在塔顶环视,他对山林的每个位置了如指掌。
望着远处的山林,吴富礼说:“那里有个煤场,三次起火都在那个附近,干旱高温,煤炭很容易自燃,上次巴南山火也在那个附近。”
吴富礼在林站干了大半辈子,练就了“千里眼”和“活地图”的绝活。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绝活”,吴富礼才在退休之后又回到了瞭望塔,担负起森林防火瞭望员的重任。
“今年整个重庆持续高温天气,森林防火任务特别重,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望着远处的山林,吴富礼坚定地说,一旦发现任何异动,他都会立即发出通报,防患于未然。
“虽然现在有了人防技防体系,瞭望塔相对‘原始,但实践证明,这种‘原始方式依然不可或缺。”界石镇桂花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监控塔、无人机虽能做到全方位动态监测林区,但细致程度尚有欠缺,“尤其是火情发生之初,往往只是冒黑烟,监控设備对烟雾的敏感度较低,难以第一时间捕捉。而经验丰富的瞭望员,往往仅是站在高处,就能凭经验第一时间作出准确判断。”
此外,若遇到森林大火,救火过程中及时掌握风向极其重要。但通过监控和地面观察,很难准确辨别当下风向。这时,瞭望塔就是最佳的风向观测点。
所以,森林防火瞭望员,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
坚守信念的哨塔
春节要防烟花爆竹、清明要防祭祀烟火、春耕要防农户燃烧杂草、高温伏旱要防森林火灾……护林工作没有节假日。
从1983年到2012年,29载寒暑,吴富礼都像钉子一般深深扎在林区,他不怕高温,不怕酷暑,坚持巡山,哪里有火灾隐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每逢春节的时候,大家都在团圆,走亲访友,他却一个人坚持守在林区。
有人说,从事看护森林的工作,需要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可吴富礼却云淡风轻地表示,“我习惯了,我要守在这里,心里才会踏实。”
吴富礼今年已经68岁,孩子在成都娶了媳妇、安了家。
他本应该在成都与妻子、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因为心中那份信念,毅然决然回到了界石。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工作这几十年,我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吴富礼说,他每天站在街边就觉得热,就喜欢往山里钻,山里一片绿荫又凉快。
离开妻儿或多或少都有不舍,但吴富礼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一边吃着饭,一边不时地拿出望远镜看一看。
“我在这里守了这么多年,始终还是舍不得。况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守护森林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吴富礼说。
“我从小就喜欢养白鸽。”吴富礼抓出笼子里的白鸽,挨个摸了摸。
他说,这些鸽子很乖,有的养了一两年,最久的已经跟着他12年了,“不管在多远的地方放飞,他们都知道回来。”
吴富礼就像他养的那些白鸽,无论飞多久,无论飞到了哪里,最后都会回到最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