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学军
节假日出门旅行,拿着心爱的单反相机,一路拍下美景。没有胶卷的成本,想拍多少就拍多少,不喜欢就删除掉,不到10岁的儿子,也成了“摄影达人”。
很久以前,照相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更别提有一台家用相机了。公园里、火车站广场前,有很多照相的小摊,一辆简易的推车上,立着几个玻璃相框,里面有好看的照片,用这些家当就能招揽生意。价格公道,一张彩照一元钱。年轻的姑娘都爱美,每当穿上一件新衣服,或者戴了一个妩媚的发卡,就会和闺密结伴去照相。有一次,我看中了一个景点,周围没有照相的地方,走了好远找到一位摄影师,小心地和他商量能否跑一趟。摄影师很好说话,没加价就去了,一点不担心照相摊点无人看管是否可行。待我们取相片的时候,摄影师反过来和我们商量,说想把相片当广告用,作为回报,不收取照相费。我们几个相当“虚荣”,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我16岁那年去北京,每到一个景点,都喜欢照相留念。找到一个摆摊的,照相,交钱,买邮票,填写邮寄地址,往往是人还没回家,照片先到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好淳朴,我丝毫不怀疑相机里是否有胶卷,人家是否能真的寄给我。有一次收到的照片,画面中的我闭着眼睛,再仔细一检查,信封里还有一张一元五角钱的纸币和几句留言,意思是照片照得不好,退回费用,并向我致歉。当时没觉得什么,如今再回忆,感慨颇多。在那个没人把诚信挂在嘴边的年代,诚信自然而然地深入在每个人的心底。那次去北京,大概照了二十几张相片,都是以邮寄的方式收到的,没有一张落空。
时常翻阅那些老照片,发现每一张都是经典。景点的角度选得好,人物在画面中不显突兀,融合得恰到好处,这些都和摄影师的水平与经验分不开。记得在天安门华表前的那张照片,我摆出了一个嘻哈的姿势后,摄影师立即纠正我,说:“这是庄重严肃的地方,这样不太合适。”于是,他让我和弟弟笔直地站立,一脸庄重的样子,头部微微抬起,虔诚地看向天安门。这张照片,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父亲说:“好有志气的样子啊!”
如今弟弟的确在北京发展,我依然生活在小城,我们偶尔会说起过去。春节的时候弟弟回来过年,母亲拿出那本大相册,把每个人的照片分给自己保存,并说这些都是宝贝。
是啊,流逝中倍感珍贵。和那些岁月一起流逝的,还有那些摄影师们。相机的普及,数码时代的冲击,让这个行业全面崩溃。看着那些老照片,想起那些无名的摄影师,感谢他们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也深深怀念那个人与人之间讲良好信誉的纯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