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G 省高职院校4225 份问卷的调查研究

2022-04-29 10:14:46卢彩晨徐佳
教育与考试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卢彩晨 徐佳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情况如何,是否有助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更好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 年6-7 月,我们以G 省为例,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了座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共面向G 省24 所高职院校部分师生发放调查问卷4371 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教师有效问卷215 份,问卷回收率为89.2%;学生有效问卷4010 份,问卷回收率为97.1%。我们利用数据统计工具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26.0 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G 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

通过对G 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调查发现,近年来,G 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日益完善,产教融合形式呈现多样化态势,产教融合推进情况差异性较大,师生对产教融合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一)产教融合政策日益完善

自2013 年国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来,G 省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如2018 年7 月,G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从“构建产业和教育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几个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19 年12 月,G 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了《G 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0 年7 月,《教育部 G 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G”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业态、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2021 年7 月,G 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出台了《G 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助力打造“技能G”,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看出,G 省从宏观政策层面和实施意见层面,为推动产教融合提供了系统的政策保障。

(二)产教融合形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目前,G 省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校企双方探索了不同形式的融合模式与路径。例如,G 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G 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2 所省内高职院校均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与实践;G 省矿冶职业技术学院、G 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取“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的产教融合形式,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G 省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更是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优秀企业考察,积极引入国内外优秀的企业行业参与培育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项目开发;G 省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尝试与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学院,深入推动产教融合。还有的学校直接采取建立校办企业的方式,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用工实际。如G 省科技职业学院采取校办企业的方式,直接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基础上,成立西北洁冠义齿加工厂,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产教融合推进情况差异性较大

根据部分高职院校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G 省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共建课程、顶岗实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进展迅速,有的院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如有的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80%多,有的学校仅占20%。再比如,在“学校专职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一项,有的学校这一比例达到85%,有的学校仅仅为5%。可见,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推进情况差异性较大(详见表1)。

表1 产教融合不同要素发展情况表

(四)师生对产教融合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总体上看,尽管G 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作为产教融合不可忽视的主体——全省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

1.教师对产教融合的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这四个方面认为表现“良好”的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人数,分别是53.02%、51.16%、57.67%和59.53%。在校企双方“共同规划专业”“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科研情况”“共建评价标准”方面,认为“良好”的教师占比分别为45.12%、43.26%、37.67%、39.53%、41.4%,均未超过半数。可以看出G 省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学校产教融合情况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如图1 所示。

图1 教师对产教融合情况的满意度

进一步从教师职称的维度来看,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于学校产教融合情况评价不同。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为0.025,小于0.05(详见表2)。说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于学校产教融合情况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初级职称教师满意度小于中级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满意度小于中级职称教师。可见,中级职称教师相比于高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满意度较高(详见表3)。

表2 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情况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表3 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情况评价的多重比较分析

在学校办学性质的维度方面,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办学性质学校的教师对学校产教融合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P=0.007。根据均值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民办院校教师对产教融合情况的满意度高于公办院校教师(详见表4)。

表4 不同办学性质学校的教师对产教融合情况的评价

2.学生对产教融合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非常满意的人数占34.19%,基本满意的人数占61.75%,有4.0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详见图2)。可见,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图2 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与此同时,从学生对于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的满意度来看,有29.8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有62.27%学生表示“基本满意”,7.91%的学生对于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表示“不满意”(详见图3)。可见,学生对企业实习条件的满意度不高。

图3 学生对于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的评价

从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总体评价来看(详见图4),有31.45%的学生非常满意学校产教融合现状;有61.92%的学生基本满意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现状,有6.63%的学生对学校产教融合现状不满意。可见,学生对于学校产教融合开展情况总体满意度不高。

图4 学生对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总体评价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生认为产教融合中教师的教学质量、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和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情况的相关系数为0.724、0.728、和0.768,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越满意,对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情况就越满意(详见表5)。

表5 学生对于学校产教融合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二、G 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近年来,G 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改进。

(一)政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政府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产教融合政策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和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教融合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实施过程中多涉及多方主体,各方协调配合不同步,导致地方政府配套激励政策、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探索混合所有制院校的建立。学校公有资本与企业非公有资本交叉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和手段[1]。但是,由于相关政策宏观而模糊,混合办学激励政策、股权分配政策、办学主体责任等关键性政策不够明晰,加之纪检、审计、国有资产等不同部门的政策措施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不协调,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治理获利诉求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导致许多企业对产教融合不积极。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评价机制、创新机制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产教融合尚处于实习就业等浅层次,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不足,难以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和长效机制。如,《某某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但是,相关激励政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减税激励政策,以及学院对于实习基地用地、资金、人才等激励政策还不健全,结果也挫伤了许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企业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企业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不是企业的主业。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和学校是利益共同体,产教融合是一种“双赢”模式[2]。认为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额外增加负担,是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干扰。第二,有些企业担心承担责任。尽管在实习前大部分企业会对学生进行统一安全培训以及购买人身安全保险,但是一旦有学生在实习企业出现人身安全等问题,企业不仅要承担赔偿责任,还会有损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第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有些企业与学校采取“订单班”的形式培养人才,学生毕业时看到G 省的企业薪酬不如沿海地区高,于是选择到外省就业,结果导致企业白白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第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利益补偿”机制不配套。这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比如,有些企业派员工参与了校企合作,但是,这些员工因参与产教融合耽误企业生产任务,其中的经济损失不知如何补偿。

(三)学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层面主要存在部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学生实习困难重重等问题。

1.部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

在专业设置方面,首先,部分学校跟风设置热门专业。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学生以及家长认为这些专业日后相对容易就业,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较多。相比之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开设学校较少。例如矿业、农学等专业,学生出于传统观念认为,学习这些专业很累,不愿意报考学习。其次,有些学校设置的专业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学生要学习的领域多、不精通,无法达到行业领域内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比如畜牧专业,涉及猪、牛、羊等不同牲畜的喂养,不同种类的牲畜喂养方式、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应在畜牧领域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而不能按照同一套畜牧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授课。但是当前只有统一的畜牧专业,并没有详细划分不同专业领域,更没有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2.“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规模在不断提升,但是相比于沿海等发达地区,G 省的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15.35%的教师达到年均培训超过一个月,有84.65%的教师企业培训时间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甚至还有26.51%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企业培训(详见图5)。说明当前G 省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还不够。

图5 教师年均到企业参加培训的时间

3.学生实习实训困难较多

一是实习设备问题。有些学校缺少整套的实习设备,学生只能参与部分流程的观摩学习,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正生产实践当中。另外,受资金限制,有些学校的实习设备与企业运营设备存在较大差距,实训基地、实训平台里的设备更新速度远不及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学生即使掌握了学校设备的操作流程,一旦毕业后到企业,面对企业升级换代的设备仍然是一筹莫展。二是实习教材问题。部分学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与企业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不匹配,即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大都沿用传统教材,跟不上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实际生产的要求。三是实习安全问题。一方面,由于实习存在安全隐患,企业出于公司信誉、责任担当以及繁琐的审批流程等因素考虑,不愿意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另一方面,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适合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距学校路途遥远,无论是实习还是见习,学生的吃、住、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也对学生实习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G 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未来时期,政府、企业、学校应该各自采取相应举措,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产教融合。从上述分析可知,G 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产教融合政策细化不够,实施细则缺失,配套政策缺失或不完善,加之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高校合作不畅,产教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层面应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一是细化产教融合政策。针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一步细化相关制度,细化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如为企业减税或免税的手段,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3]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公办院校的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满意度低于民办教师。因此,建议政府更应该重视公办院校的产教融合,从校企业双方利益出发,出台细化的配套政策,落实教师到企业培训制度。二是应积极承担政府的主体责任。在政府应承担责任的领域,比如针对学校自己发动师生到处联系实习企业的问题,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让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联系企业与学校,以减轻学校和企业既要完成各自的主业,又要进行校企合作的负担。[4]三是对企业的产教融合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产教融合认识不清的企业,以确保企业利益为前提,在解决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顾虑的基础上,建议政府委托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产教融合情况进行评价,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提出有效建议和指导,确保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其次,企业应提高认识,积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如上所述,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政策不完善,或配套政策缺失,导致企业因参与产教融合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得不到有效补偿。我们认为,如果政府的政策供给到位,企业的积极性可能将极大提高。但是,就企业自身而言,也应改变观念,积极与学校联系,以实现校企“双赢”。一是应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企业应认识到自己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应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对企业提升创新竞争能力、转化创新科技成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培养人才,既能为地区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又能够为本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双赢”之举。二是应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建议企业从长远着想,积极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通过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开发课程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推动建立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学校应探索与中小微企业合作,并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仿真实验室建设。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一样,高校虽然对产教融合有积极性,但是同样,由于政府的政策不完善,或配套政策缺失,导致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我们认为,如果政府的政策供给到位,配套到位,高校在产教融合中遇到的困难将大大减轻。当然,学校不能等到企业的政策都一一到位之后再开展产教融合,在政府的政策没有完全细化和配套的情况下,应积极主动想办法推动产教融合。其一,应积极探索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就G 省而言,大企业少,中小微企业居多,这无疑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实习实训非常不利。因此,建议高职院校把目光聚焦在中小微企业上,与中小微企业共建长效合作运行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以解决实习实训企业不足的困难,探索出一条实习实训的新路。这也许是G 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其二,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训。通过调研发现,仅有15.35%的教师达到年均培训超过一个月的培训要求,有84.65%的教师到企业培训的时间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甚至还有26.51%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企业培训。这无疑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议学校严格落实专业教师赴企业培训制度,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确保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三,加大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力度。根据G 省大型企业少的实际,建议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好校内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以补充实习企业不足的困难。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