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丹,蔡双燕,姜艺佼,张喆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健康产业持续关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擘画了2030年健康产业的体系建设和发展目标,确立了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健康产业市场潜力不断显现,投资热情高涨,学界研究数量逐年攀升,质量不断提升,学科交叉不断显现。为了能够对我国健康产业近十年研究现状做一概览式的总体分析,本研究利用CNKI 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核心作者、核心研究机构、年度发文趋势以及研究主题等的分析,在全面把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前瞻未来健康产业研究趋势。
在CNKI 以“健康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为主题词,选取2011—2020 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只分析学术期刊部分,剔除学位论文、报纸等,共获取1170篇文献。
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核心作者和核心研究机构,展现国内健康产业领域中的核心作者集群、权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和交流关系;分析年度发文趋势,归纳前十位的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进一步阐释“健康产业”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变迁。
2.1 文献数量时区分析 2011—2020 年,健康产业年度发文数量在2017年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之后文献数量有所回落,但仍高于2016年以前。健康产业研究与国内健康产业市场发展和实践需求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政策依附性。2017 年健康产业研究数量增幅明显的直接推动力量是2016 年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推动了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以及健康产业实践业态的丰富激发了学界研究的热情。
2.2 研究质量分析 2011—2020 年,健康产业发文数量1170篇,其中核心期刊51篇,EI论文1篇,CSSCI 论文10 篇,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4%。核心论文出现在研究前期(2011—2014 年),此阶段主要是因为健康产业研究初期,选题新颖,基础性研究居多,发文质量较高;另一个阶段是2020 年,健康产业研究日渐成熟,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核心论文发文量较多。从近十年健康产业研究领域的10 篇CSSCI 论文来看,10 篇CSSCI 论文中7 篇发表于2020年,其余3篇为2011年和2013年。近十年进健康产业研究理论不断丰富、实证研究方法不断拓展,统计数据不断完善,促进了研究质量的提升。从CSSCI 论文的他引率来看,他引率不高说明健康产业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独立,相互之间的借鉴和交流不多。健康产业领域的研究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一样,在经历了近十年量的发展和研究的摸索后,进入到质的提升和内涵发展的阶段。见表1。
表1 近十年健康产业研究领域CSSCI论文
2.3 核心作者和核心研究机构分析健康产业研究为典型的应用研究,加之健康产业本身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因此,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都可以找到健康产业中的某一个点进行研究,故研究者比较分散。发文量最高的前8 名作者分别是: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的翟俊霞和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心的鲍勇各4 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张车伟,天津大学的魏巍和浙江省发改委的焦旭祥各3 篇;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的宫保杰、云南中医学院的徐颖剑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昊各2篇。从核心作者分布来看,比较零散,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基本是同一个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跨部门、跨地区的研究合作[1]。见表2。
表2 核心作者分布及发文(只统计第一作者发文数量)
通过阅读核心作者的文章,发现大多研究者都是由点及面,根据所在地区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延伸到对整个产业的分析,大多为对策研究。王昊等对国际和民族地区健康产业的现状进行研究[2];翟俊霞和宫保杰等主要致力于环京津地区健康产业发展研究[3];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焦旭祥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从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的角度聚焦浙江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对策[4];天津大学的魏巍从政策工具分析的角度对京津冀的健康产业发展路径予以总结[5];徐颖剑聚焦云南省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分析云南中医药健康产业的人才培养。其中也有健康产业的宏观分析,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张车伟从产业发展的实际中总结经验,探讨大健康产业的属性、范围和规模测算,为健康中国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6-7];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心的鲍勇结合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分析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不足,从提升全国健康意识、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化和发展针对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健康产业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8-9]。
健康产业的研究机构以全国医药高等院校、财经院校和卫生健康系统直属的研究院所居多。发文量排在前10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10 篇,云南中医药大学9 篇,天津中医药大学8篇,浙江省发改委8篇,西华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各7篇,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6 篇,中国医科大学5 篇。整体上研究机构与作者所属地域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和所属单位学科资源优势直接相关,也恰好与长江三角洲健康产业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健康产业圈相吻合。见表3。
表3 核心研究机构分布及发文统计
2.4 研究主题分析根据研究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出现频次,分析CNKI 前10 位的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可以了解我国近十年健康产业研究的内生逻辑和演进规律。主要主题表现出比较好的向心性,出现频次前三位的分别是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和大健康,具有绝对明显主题优势。次要主题中分布比较均衡,健康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养老产业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出现频次较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健康产业以及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视角而出现的智慧医疗和健康保险出现频次也比较高,但一些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不足。见表4。
表4 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排序表
国内健康产业研究大致从2000年左右开始,前十年的研究数量较少,热度不高,主要是在市场推动下和学会组织下的健康产业研究。此时,健康产业还没有完整的概念体系,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健康食品和保健品,二是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养老,三是以“健康体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狭义的健康管理。2004 年中华医学会组织了第一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2007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国内健康产业研究走向规范化和学术化的道路。
从2011—2020 年近十年是我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健康产业研究数量不断激增,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十年,这十年健康产业的研究更多的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的应用型研究。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7 年之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基于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对策建议,既包括国际经验借鉴[10],也包括国家层面[11]和地区层面的发展对策研究[12]。这一阶段人们对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同时医养结合、健康体育、森林康养等健康产业融合新业态初步发展。二是2017年至今。2016 年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行,极大地鼓舞了学界健康产业的研究热情,2017 年健康产业发文量达到历史最高194篇。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健康产业以及中医药健康产业成为研究的热点。“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入,健康产业不断扩容。健康地产、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休闲体育等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健康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及健康大数据的管理和整合分析等新兴模式不断推陈出新[13]。各地也都将健康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产业,打造“医、药、游、食、养、管”六位一体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这一阶段在前期健康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视角更加开阔[14],研究方法更加成熟[15],研究质量也不断提升。
4.1 健康产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研究将成热点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 年健康服务业总体规模要超过16 万亿,《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 年)》提出到2022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18 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6.4 万亿,同比增长约12.4%,占GDP 的比重为7.08%,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超过15%,因此我国健康产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健康与养老的融合,健康与旅游的融合,体育与健康的融合,食品与健康的融合以及互联网与健康的融合将持续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健康金融、健康保险、环境健康等新业态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4.2 健康产业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学科研究将提升健康产业研究质量健康产业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没有属于自己研究领域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学界大多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同时,由于统计口径的模糊和统计制度的缺失,我国健康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发展指数、产业贡献度等研究不足。2019 年《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健康产业统计口径的界定将为我国未来健康产业的定量研究提供依据,健康产业研究也将更注重完善数据统计分析及发展成效测度,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健康产业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本以医药卫生管理学科学者为主。近几年也有一些交叉学科研究的尝试,比如社会学、管理学[16]、经济学[17]、金融学[18]等学科的研究,未来健康产业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和互动,形成创新性成果。
4.3 健康产业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将更加多元
目前健康产业的研究多为从供给方的角度进行对策研究,未来健康产业研究应当加强需求侧的研究,指导健康产业精准回应居民健康需求[19-20]。随着城市化推进和老龄化加剧,居民健康需求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直接影响健康产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制度机制的创新,加强需求侧研究将拉动整个健康产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纵深化发展。目前健康产业的研究多为单一地域研究,未来健康产业将朝着区域一体化、集聚化发展,伴随着健康产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促进健康产业研究领域的地域合作交流。目前健康产业的研究多为政策引导层面的研究,缺少监管规范层面的研究,今后健康产业研究也将在促进健康产业扩容的同时坚持审慎的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21]。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图谱的迭代、医学模式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健康理念的深入,“十四五”期间,我国健康产业必将迎来空前大发展,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引领新一波经济发展热潮。未来健康产业研究将在完善健康产业数据统计分析及发展成效测度的基础上加强定量分析,拓展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丰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加强研究合作交流和多学科互动,促进我国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