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
人对自我的付出,总会怀有一份期待。期待被看到,期待被肯定,期待感恩和报答,而不是遇上白眼狼。
一句话,希望得到对方的呼应。就像喊出一嗓子,想听到大山的回声,就像为陌生人指路,希望听到句“谢谢”。
因为,人在心理预期上,还是喜欢投桃报李的。尽管并不苛求对等的呼应,但至少不愿看到过河拆桥,或人走茶凉。
本质上,寻找呼应感就是在寻找尊重感。人行走于这个世界,尊严彰显人格价值。被他人尊重,就是对自我人格的妥帖认领。一个人,可以不声不响地活在这个世间,但不能在别人眼里活到无足轻重。
也就是说,我可以选择沉默,但你不能选择无视。沉默是我活着的态度,我不说话,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便说话。
那些呼应得很好的人,都是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你予我一怀赤诚,我回你满腔深情。这是两颗有情有义的灵魂的缱绻和缠绵,这是爱与善良的对等仰望。人世间,最长久最牢固的友谊,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美还在于,不是谁从谁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时光的长廊上,就这样静静地相守下去,便觉得得到了人生的全部。
得允许这个世界有忘恩负义的人。
允许,是一种风范,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忍气吞声,无可奈何,而是高屋建瓴,睥睨一切:我自堂堂正正做好人,看你能坏到哪里去。
你过河拆桥,我就见招拆招。你不要脸,我且沉着脸。你演戏,我便看戏。总之是不怒不嗔,总之是能忍能让。最终要的效果是,你千般幻变,我处变不惊。
忘恩负义的人,一般都势利。人势利的时候,会奉行有用原则。用得着的时候,春风满面,用不着的时候,冷若冰霜。用得着的时候迂回而美,用不着的时候直接而粗暴。前一刻,觉得被尊重,后一刻,才发现被利用。
为这样的人,生气就不值得了。对方已经踢了你一脚,就没必要自己再给自己一巴掌了。就让伤害止于认清对方的那一刻,或者,就在那一刻,把伤害也放下吧。从此各奔东西,江湖天涯,再无瓜葛。
不必为负心的人而伤心,要学会在变脸的人那里洗心。
洗到最后,不是把人世的黑洗白了。而是到最后,因一念不起,终一尘不染,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了无牵挂。
要么做一个圣人,要么做一个俗人。否则,在一些场合装圣人,难免就会在另一些场合俗不可耐。
一个人,内外不统一,必然会在场景上不协调。你都不知道该依了他,还是该离开他。因为,他的不着调,一定程度上,会让与之交往的人也显得不靠谱。
也就是说,他不伦不类,也会害得别人不清不楚。
莊子在《逍遥游》中说,圣人都是无所待的。这是一种极其高深的境界。所谓“无所待”,就是无嗔无恨,无贪无痴,无欲无求,这显然是很不接地气的。
不像俗人,有着强烈的爱憎。这样的爱和憎,都极其私人化。它是一颗私心的真挚外露,是冰与火,是玫瑰与烈酒,见星垂平野阔,亦见月涌大江流,坦荡,率真,不遮不掩,不虚不假。真俗人,绝不会是伪君子。
一个俗人,也最具烟火味儿。这种烟火味儿,是柴米油盐,是锅碗瓢盆,是方言俚语,是春种秋收,有怒气也有喜气,见小心眼也见大胸襟,亲切,动人,可感。这样的俗人,如果还有一个善良的心底,差不多也就是圣人了。
无须太高太冷太遥远,唯愿有情有义有哭有笑自自然然做俗人。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