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赵伟
【摘 要】改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涉及学生、班级和学校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进行探讨,从中发现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影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并从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3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心理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2-0043-03
【作者简介】1.王萌,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8)教育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读;2.赵伟,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校园欺凌行为指学生在校期间所遭受或实施的一种故意的、有伤害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肢体暴力、言语侮辱、人际关系破裂或者网络等形式实施。[1]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会扰乱学校的学习环境,而且也会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校园欺凌行为易导致受欺凌者出现消极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易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出现社会化障碍及攻击倾向等。[2]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他们仍然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初中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道德判断能力较低等。其次,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相应的问题干预能力,不少教师在遇到欺凌事件时,缺乏敏锐的觉察力和相应的问题处理能力,无法进行有效干预,难以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最后,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完善的预防机制,缺乏对全体师生关于认识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教育和对教师相关技能的培训[3],反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不完善。
本研究以班级为背景环境,通过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等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心理干预策略。
一、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班级氛围指班级所有组成人员在持久的人际互动中构成的一类想法以及感情状况上的心理偏向或共有的特征[4],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归属需要,并且也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笔者通过2个实证研究对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和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
研究一采用《学生感知的班级人际和谐问卷》《学校归属感量表》《道德判断能力测验问卷》和《中学生校园欺凌调查问卷》4个量表对53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探讨班级氛围是如何通过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影响初中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研究二通过情景实验研究的方法实现对自变量班级氛围的操纵,形成高班级氛围和低班级氛围2种操作水平,因变量校园欺凌行为通过问卷所得分数体现,对220名初中生施测,验证班级氛围对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和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在班级氛围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平行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班级氛围对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和校园欺凌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在班级氛围和校园欺凌行为之间存在平行中介效应,即良好的班級氛围可以通过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影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见图1)
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2条路径影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第一,班级氛围、学生归属感对欺凌行为的影响路径。良好的班级氛围会使初中生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可以满足初中生的归属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班级氛围会使初中生感到被认可和接受,提升了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初中生会更努力、上进,更加热爱学校和班级,因此,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班级氛围、道德判断能力对欺凌行为的影响路径。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营造良好道德风尚,初中生受环境影响,会增强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的道德认同程度。这种价值观会使初中生在面对冲突事件时,对即将发生的行为产生一种道德判断,进而控制自身行为,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改善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1.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提供初中生内生动力。
建设班级文化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途径。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班级文化,能够让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意识,找到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正确方法,学会依靠温暖融洽、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应对校园欺凌行为,从而为初中生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内生动力。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这既能培养初中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能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开展“友善”“积极”“合作”等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让初中生在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促进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积极展开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让初中生参与养老院或社区的志愿服务,这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激发初中生的爱心、同情心,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营造和谐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开展“轻松交友,愉快相处”的团体心理辅导,探讨如何化解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习与同伴相处的方法,更好地维持友谊,促进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从而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培养健康生活素养,增强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
“健康生活”素养是初中生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健康生活表现在初中生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珍爱生命、承担各项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教师培养初中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提高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就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意识,珍爱生命,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帮助初中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要对初中生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初中生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如,对初中生进行“善良教育”,让初中生通过饲养小动物去感受和体验善良品质,进而同情弱者、宽容待人,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还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等,组建各种合作小组和学习社群,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各项团体活动,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初中生都获得成就感,进而帮助初中生进一步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
3.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提升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道德判断的自主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知识。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只有当师生关系从“独白”走向“对话”,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时,才能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如,教师在与初中生日常交流中要注意避免“话语霸权”,尊重学生,形成人生意义和价值共享的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初中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初中生独立思考道德问题。[6]如,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鉴定法、道德困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坚定道德操守,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增强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2):43-50,118.
[2]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3]李洁,潘宝红.小学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探析——基于呼和浩特地区的调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36(4):74-81.
[4]陈斌斌,李丹.学生感知的班级人际和谐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2):41-46.
[5]韩相勤.中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0):28-32.
[6]卢灿. 论初中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D].重庆: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