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
广州是一座孕育英雄的城市,被称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众多革命先烈的足迹遍布广州每个角落。广州市发布的首批红色革命遗址目录便有115处,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国民党“一大”旧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它们见证了往昔峥嵘岁月,诉说着中国革命的不屈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情怀担当和精神风貌,蕴含着大量具体、丰富、有效的育人资源。本文探讨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让学生从中汲取进步力量,传承奋斗精神。
挖掘教材資源
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教师让学生分组收集家乡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开展“金牌小导游争霸赛”,介绍广州的风土人情,增进其对家乡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着重介绍广州的红色文化名人,如电影《羊城暗哨》的编剧陈残云、歌曲《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等。总之,教师要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主阵地,对本土红色文化充分研读,对每一个环节做出精准评估,从而把握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最佳节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唤醒学生继承先烈红色精神的意识,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
沉浸式学习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在互动演练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与心灵体验,实现对知识与技能更加深入的学习。在课堂上营造特定的人文环境,创设典型情境,再以具体任务对学生进行驱动,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红色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例如,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现广州起义中那场可歌可泣的“刑场上的婚礼”,并让学生扮演“婚礼”的主人公周文雍、陈铁军以及在场的围观群众等。学生以“剧情参与者”的身份深切体会到周文雍烈士、陈铁军烈士身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无畏气概,认识到革命的艰难与壮烈,感受红色场景的吸引力、生命力和震撼力,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为什么他们如此年轻,而不惧死亡”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尝试沉浸式剧本表演,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的血祭轩辕亭讲红色故事,等等,为学生带来更加精彩有趣的学习体验。
分层设计红色研学活动
在设计红色研学活动时,教师要有大单元、大任务的观念,想方设法把某一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大任务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作业,从而有效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在设计“循红色足迹,争当红色接班人”单元实践活动这一大任务时,号召每个同学积极参与,量力而行,共同为大任务的完成添砖加瓦。教师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形成“实践活动超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2—3个不同难度的活动参与,具体见表1。
构建传播矩阵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教育内容。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教师要打造红色文化的立体传播矩阵,加大线上宣传推广力度,融合线下学生活动,让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最大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美篇、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整合红色资源,记录学生的红色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敢为人先、拼死求胜的精神,不断增强自身历史使命感,最终转化成行动力量。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教师要推动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对学生的多元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了解先辈的革命经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红色基因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