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

2022-04-29 13:00韩佳
当代体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习惯

韩佳

运动习惯稳定性是指儿童运动习惯的特殊性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发生根本改变的属性。反观当下的儿童运动习惯:儿童运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课余缺乏体育锻炼时间,生活中不良休闲爱好等都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习惯稳定性的形成造成影响。本文提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改革措施,并以亲子运动会、寒暑假运动打卡等家校合作的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提出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及保持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养成策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指一个人在稳定的环境下,通过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行为方式。而运动习惯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经过长期重复的体育锻炼活动形成的、自觉主动的、情感愉悦的、巩固的、积极的生活行为方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体育锻炼行为。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测试要求,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每年的秋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而测试结果显示我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年来持续下滑。除此之外,笔者每学期也都要对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视力情况进行统计,数据表明:现在学生肥胖和近视现象越来越低龄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初阶段,小学体育教育在儿童运动习惯这一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是最为关键的。

1 运动习惯的两大表现

1.1 积极向上的运动习惯

运动习惯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的。运动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从运动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和坚持性。实践证明,凡有积极向上的运动习惯的人,条件具备了会积极锻炼,条件不具备(如天气变化,环境变迁等)仍要创造条件去锻炼,他的体育行为已经从“必须遵守变为习惯遵守”。那些经常性参与的行为而顺畅地转化为体育行为,无需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大提高,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2 消极不良的运动习惯

当前大部分学校存在这样的现象: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逐步改善,体育器材逐年增加,但在熟悉的运动场上,喜欢运动的学生越来越稀疏可数,学校的体育成绩达标率也逐年下滑。消极不良的运动习惯表现在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有一部分是因为怕苦、怕累,怕影响学习。在体育课上会看到一些学生会带着课外书籍,其他学生去运动时,他们会找个安静角落看书,问其原因,他们说:“不喜欢运动,运动没什么意思。”同时,请病假的学生比比皆是,缺课率居高不下……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原因就是他们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造成的。

2 影響儿童运动习惯稳定性的归因分析

2.1 主观因素:年龄特征的必然

小学生6至12岁左右,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的阶段,所以当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后,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体育意识尚未形成,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所以很容易出现兴趣逐渐丧失等问题。例如在体育课上学生喜欢上篮球课,但是教师在讲解技术要领时,注意力难以持久的集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觉得不好玩,篮球课上只会乱蹦乱跳,“玩”不出些门道,自控制力和自学能力较弱,时刻需要教师的提醒、引导以及帮助。学生的爱好得不到增强,对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2.2 客观因素:外围层面的使然

2.2.1 学校管理机制的缺乏,课程督导缺位

①体育场地和器材缺乏,课堂常规有待规范。

器材与场地是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前提,是学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由于最近几年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宽,生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向城区流动较大,城区学校这几年大力扩招,使得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许多学校已是人满为患,相比之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学校占地面积和器材数量有限,学校里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种类不可能应有尽有,所以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体育运动倦怠心理,所以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的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形成运动习惯的稳定。

②教学方式和评价单一,学生兴趣亟待提升。

在小学阶段,一方面,学校把文化课程当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为了应付国家体制健康测试达标的需要,绝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有量无质”,课程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部分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元化,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指导,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无趣的心理状态,使学生难以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育教师为了避免课堂的安全事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控制地位,对学生进行指令性的教学安排,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项目,如跳高、单双杠、跳马等运动,在课堂上很少让学生尝试,体育课堂上学习的体育运动技能屈指可数,导致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降低。

2.2.2 教育传统和观念有误,运动习惯仍待培育

儿童运动习惯稳定性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密不可分。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还有时间进行适当体育运动,但到了中高年级就会被忽略,家长面临上重点中学的压力,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给予巨大的关注和重视,而对于与孩子日后升学联系不是很密切的运动习惯的培养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的业余时间都去上各种文化课补习班,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被严重忽视,体育运动习惯培养自然难以受到重视!

2.2.3 社会环境和因素庞杂,育人氛围有待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模式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拔除,大部分学生依旧把时间投入到文化课中。从每年的国家体制健康测试中可以看出,学生身体素质正面临着每年下降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科技设备对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日益火爆的各类电子游戏,尤其是手机游戏因其可得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优势,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电子游戏的普及和流行虽然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学生的碎片化课余时间。学生对电子游戏的依赖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习惯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儿童积极的运动习惯培养的策略

3.1 规范化:锻炼方法的授予是儿童积极运动习惯的保证

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又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不光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不断培养健康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习惯和认识如果不注意,不但起不到锻炼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比如,学生在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活动后不放松,在篮球比赛中一味儿让学生乱抢球,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学生刚吃完饭就开始运动,或者刚剧烈运动完就对着水管喝凉水或者碳酸饮料,很容易得胃下垂、骨质疏松等疾病。学生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运动原理,掌握运动常识,清楚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才能在运动中保证自身的安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逐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建立终身的体育教育意识。

3.2 常态化:运动意识的培养是儿童积极运动习惯的动力

在小学阶段,打下运动基础、提升运动兴趣至为重要。坚持体育锻炼日常化、生活化,从而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使运动付诸实践,只有坚持体育运动习惯。体育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通过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一些对运动技能要求较低的活动方式进行锻炼,通过这些运动方式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例如,湖塘实小“零点”体育课程,它是美国哈佛大学专家近年研究出来,近年在欧美国家实行的一种新型体育课。一种通过运动提高学生意识状态,在每天上午文化课之前进行体育锻炼,为一天学习做好准备。该课程因其被安排在第一节文化课之前而得名。

3.2.1 定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与运动习惯的稳定

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运动习惯也易于形成。而观察现在的体育课堂:“学生集合——教师整队、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学生跟随模仿、反复练习”,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学,不少学生三分钟热度,上一会就无精打采,降低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定制式模式代替传统小学体育课程,每一门选项课都应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学校应根据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现有的场地和器材,每次的组织形式、运动量、运动强度都应考虑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开设,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将课程还给了学生。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在选项课中自主选择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3.2.2 立体式文化环境有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和运动品格的形成

学校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浓厚是号召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动力。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定期举行班级、校级三打三篮球联赛、轮滑球联赛等一些体育竞赛活动;设立体育节、亲子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展示自己的体育特长,提高技艺,学习经验,让他们充分享受比赛的乐趣,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魅力,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慢慢地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3.3 自动化:大课间的积极参与是儿童运动习惯稳定性的保障

运动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的、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而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模式。体育锻炼不单纯是随意运动,而是根据人体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活动规律进行锻炼,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教授基础体育知识和能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学校大课间是在体育课以外作为体育活动的补充,学生在明白科学运动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锻炼和活动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应对大课间做出精细化、系列化的设计,跳绳运动对小学生体育锻炼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可以把跳绳引入大课间,学生一个简单的跳绳可以跳出很多的花样,也有很多的组织形式,而且简单好操作,学生运动起来方便。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组织合理、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为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3.4 生活化:体育活动的拓展是对儿童运动习惯稳定性的“升华”

学校布置课后家庭体育作业,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的体育基础技能,在空余时间得到拓展和延伸,例如:学生学会掌握正确的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自己篮球技能,小区内只要有一块空场地孩子们就可以玩起来,让他们享受打球的快乐,这就为学生自觉走向运动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还可以父母一起运动,例如打打羽毛球、踢踢足球、练习武术等。利用寒暑假,学生以每日打卡的形式定期完成相应的體育任务,由家长监督或协助完成。鼓励家长和学生之间制定锻炼小目标,定期总结和反思,并做好锻炼日程记录。通过经常锻炼,他们运动的技能会越来越娴熟。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实际上,通过家长的陪同参与给予肯定和期望,有利于持续坚持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学生要乐于参与运动中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在运动中保证自身的安全;教师要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也可以通过发挥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改革体育课程,定制式模式代替传统小学体育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更符合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中来。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学校运动环境、家长陪同参与中具有主动运动的意识,慢慢地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得他们把体育运动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使运动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学生的运动技术才能形成自动化,运动技术一旦稳定以后形成运动技能,就很难被遗忘,这也为体育运动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习惯
习惯
体育运动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小小“运动员”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