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与体育学科融合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优化策略

2022-04-29 13:00杨女
当代体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素养

杨女

随着全人教育理念的深入,跨学科教育引发各方关注,或将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小学体育学科而言,探索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且生活性较强的课程,与体育学科存在诸多契合点,不失为跨学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现以此为主题,针对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加持。

五育共举教育理念的加持之下,小学体育的育人价值日益突显,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获取有效反馈,学生调整学习方向的外力支持,探寻教学评价能效的最优解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升了基础教育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各类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建构理论与STEM理念的教学创新重大突破,立足整体教育思维推动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小学体育作为一门手脑并用的实践性学科与数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立足二者的有机融合,推动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模式转型,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存在诸多局限性,其教学价值并未充分展现。具体而言,其问题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从评价依据而言,以考试为导向,忽视过程观察。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地,小学体育摆脱了游走于教育边缘地带的境地,课堂教学呈现常态化发展。教育形势的转变,使教学评价的短板日益浮出水面,以应试教学思维问题最为显著。传统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依据,增加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功利性”意味,使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备受打击,削弱了体育学科的趣味性。而且单一的评价依据,难以深入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从评价内容而言,以知识技能为主,维度较为狭窄。着眼于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并未摆脱技能型教育观的束缚,教学关注点仍然集中于学生运动知识的拓展以及运动技能的提升,在此观念作用之下的教学评价同样以技能为主体内容。虽然运动技能是体育素养发展的基础,教师强调技能培养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学评价而言,应是一项综合性的评估活动,单一的内容构建极易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态度、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运动品质的塑造。第三,从评价方式而言,以教师单方评价为核心,不够客观多元。小学体育课堂构建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也不例外,往往以教师的单方评价作为最终结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并未运用科学的方法,掺杂了私人情感,这就导致教学评价结果有失客观性与公平性。综上所述,在传统模式之下,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漏洞,融合跨学科教育观,探索更为完善、全面的教学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2 以小学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构建评价体系的意义与发展方向

2.1 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评价实施意义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认知能力、学习体验以及精神品质等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现实状况是怎样的,可提升空间与发展趋势如何,都需要以科学严谨的评价机制作為支持,以促使教师能够精准捕捉教学需求,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落到实处,实现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对于小学体育学科而言,构建与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评价模式极具探究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一,有助于完善体育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强调小学体育教学评价走向过程性、综合性与诊断性。小学数学与体育学科的有机整合,有效的冲击了教师模式化的评价思维,促使教师立足整体视角,以高屋建瓴的姿态重新审视评价体系,引发关于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内容以及该如何评价的深度思考。进而转变封闭式的评价建构,融入更多的评价要素,并完成重组与量评,赋予学科发展、教学优化以及学生成长更多的可能性。第二,有助于深化学生的体育素养。多元智能理论立足智能本质提出了由于个体智能组合与构成的不同造就了个体的差异性,认为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包含了体育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等。基于小学体育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组织教学评价,是对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有效落实。有助于打破小学体育“唯分数论”“唯技能论”的片面评价思维,从逻辑能力、运动能力、人际沟通以及自我认知等多个维度做出综合性评价,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2.2 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2.2.1 从学科素养视角分析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的精神指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为视角,对核心素养做出了诠释,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的六大素养。小学体育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需要以整体核心素养发展为基础,结合学科特性与学生认知需求进行整合与重塑,为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构建依据。第一,立足文化基础拓展为高阶认知评价维度。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思维性以及体育学科的技能性特征,包含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能力、关键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细化的评价要素,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好奇心,多视角考虑问题的意识。第二,由自主发展引申为个人成长评价维度。不论是以智育为主导的数学,还是以体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基于此,基于学科整合的要求,设置学会学习、信息识读以及健康生活的评价要素,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第三,以社会参与为中心搭建社会发展评价维度。面对日益开放化的教育发展态势,小学体育与数学的融合应突破象牙塔的禁锢,教学评价体现亲社会性,包含互助合作、社会认同以及思想品质等评价要素,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

2.2.2 从学习成果视角分析

跨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展现出逆向思维特点,通常采取评价先行,以评促教构建形式,要求教师的评价思维不应拘泥于教学的设计者,而是全面的教学评估实施者,从目标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果、学习体验对教学活动设计做出反思,进而推动教学的不断发展优化。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对学生的固有知识经验做出评估。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数学以及体育双方面准确信息,包含认知基础、兴趣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并做出科学的学情分析。明确在跨学科整合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重要节点,以便于更为精准的找到融合方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第二,对学生学习收获以课堂体验做出评估。在掌握学生基本学情状况的前提下,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哪些特征能够推动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做出预判。一方面为教学活动发展方向做出及时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挖掘学生隐含性认知提供支持。以丰富学生对于体育与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第三,对学生最终学习所得做出评估。假设既定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教学各项目标的落实程度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向推断,以提升教学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推动数学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协同发展。通过立足学生学习成果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反拨,为跨学科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丰富的依据,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 以小学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构建评价体系的策略

3.1 立足真实表现,收集评价依据

教学评价有效性取决于依据的是否真实可靠。对于以跨学科为导向,坚持小学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面临着广泛的证据来源、复杂的学习结果以及精确的评价要求等挑战,对于评估依据的要求也更加苛刻。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以及真实的问题环境,收集可服务于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证据。例如,蹲踞式起跑教学,此模块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技术动作,培养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教师可以创设游戏竞争情境,将对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情况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下,在此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方面表现。鉴于小学体育与数学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基本前提,教师应综合两个学科的素养要求设计较为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节,如运用海绵垫、篮球、跨栏、投板以及羽毛球等体育器材,沿着跑步路线设置路障,让学生运用角度、长度、基本的运算等相关数学知识以及蹲踞式起跑的基本技能,思考顺利跨越障碍的方法。而教师则以裁判员的身份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整合数学与体育知识,以创造性的思考,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是否展现出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与行为。是否体现乐观积极的体育精神与学习情绪等等。借助游戏化的探究任务让教师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证据,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评价框架,对学生的认知力、应用力、同理心以及自我认知做出科学的评价。

3.2 注重综合发展,设置评价内容

在小学体育与数学相融合的跨学科教育观念之下,小学体育的教学评价内容设置既要保证本学科素养的充分落地,又要兼顾数学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全面化、综合性成长。教师可以从知识理解、学习思维、交流合作以及发现自我四个维度着手设计评价内容。以足球教学为例,首先,知识理解层面,教师从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规则以及基本运用技能作着手,针对学生对于课堂核心知识,如足球常识、运球、停球、颠球的掌握情况做出量化评分。其次,学习思维层面,教学评价内容侧重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含分析问题的能力、体育新旧知识的衔接、体育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方法的选择,强调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跨学科建构能力。再次,交流合作层面,足球运动是一项依赖于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交流合作维度的评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针对学生旅行自我职责、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团队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主动参与协同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最后,发现自我层面,涵盖学生理性认知自己的程度、乐观的接受自我优势与不足、积极向上的品质。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创建清晰的学习长远规划。通过立足跨学科教育观念完善评价内容,使教师打破刻板的封闭式教学评价观念,对于小學体育的教学定位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表征浅层,而是着力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让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优化教师教学模式以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劲驱动。

3.3 强调客观有效,选择评价工具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运动素养并非是单纯凭借某一次的考核分数能够做出准确评估的,更不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而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以及契合的工具基础之上,在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情况下,评价因素更加复杂,评价工具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注重评价工具的选择与运用。鉴于小学体育的竞技性、实践性与小学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特征,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需求,学科教学深度与温度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小学体育教学可以运用以下评价工具。第一,量表评价。量表评价是以特定评价参与为依据,将学生的表现以可衡量的评价标准进行呈现的评价工具,具有精细、清晰的优势,能够让师生一目了然的掌握评价结果。例如,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教师可以借助量表评价工具,将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评测作为数据来源,以五分制或十分制的方式呈现各个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第二,成长档案评价。成长档案是实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工具,符合体育技能的学习规律。例如,长跑模块的教学评价,教师在入学初期做一次摸底测验作为初识评价,并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成长档案。在后续的学习生涯中,记录每一堂课的学习情况,结合阶段性测验结果,做出总结性评价。第三,情感评价。情感是最为直接且最有温度的评价工具,能够促成师生的深度对话与情感交流。教师通过语言、神态以及肢体动作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警示或指正,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引导学生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3.4 关注内心需求,创新评价方式

对小学生而言,教学评价方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关键,而跨学科评价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提高了对教学评价方式的要求,需要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勇于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获得更为全面、详细、准确的教学反馈。第一,注重学生自评。融入学生自评是人性化教育的有力体现,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有助于实现师生的评价互动。教师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课堂的自我表现进行量化评分。以此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自我定位,为针对性教学指导的实施提供依据。第二,采取生生互评。教师以成人视角难以实现对学生思维观念的感同身受,而同学之间处于平等地位,更易于达成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生生互评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让个成员之间针对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可以采取口头评价或是评分式评价或是文字描述评价等形式,鼓励学生展现内心真实想法,提升生生互评的客观性与有效性。第三,各学科教师综合评价。基于小学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评价需要综合两个学科教师的评价结果。学科教师之间应建立积极的沟通,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做到互通有无,以拓展评价视角,让双方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所做出的评价能够直抵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认可度,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引导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跨学科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所形成的新观念,为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小学体育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元素,立足与小学数学的跨学科融合视角设计评价活动,能够让教学评价更加人性化。基于此,教师应弱化学科界限,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长远发展。

本文系2021年度漳州市教师综合评价研究专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研究》(课题立项号:ZJKTZX21104)。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素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