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元茗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5)
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参与制作的《中国好声音》已经连续制作多年,期间进行了许多环绕声制作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环绕声综艺节目的制作经验。其中,对于环绕声音乐的终混处理与制作,曾经提出过多个方案,经过与多位音乐混音师的合作与讨论,笔者得到了一些处理环绕声音乐的经验。利用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在环绕声制式中充分体现环绕声的包围感,同时在音乐下混时不会影响音乐混音师及制作人原本设定的响度与比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本文以5.1 环绕声系统(左、中、右、左后、右后、超重低音)为对象,提出综艺节目中环绕声音乐解决方案。
环绕声是一种声音制作与播出的标准与模式,能带给听众更真实的声音感受。在环绕声音乐节目中,5.1 环境下,对于声源的定位处理和环绕声场塑造,是节目特色和录音师审美的一种体现[1]。因此,对于环绕声音乐处理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到受众对节目的评价。在正常的节目制作中,节目的主体声音内容如现场手持、头戴等都会放置在中置通道,而背景音乐以及动效为了不喧宾夺主,往往并不会制作很多空间环绕部分,主要分布在左右通道。比较能出彩的部分是经过空间设计的观效部分以及5.1 舞台音乐的部分。为了使得5.1 音乐足够出彩,节目终混时常需要与音乐混音师配合,以达到比较好的环绕声效果。
终混混音师需要从对白混音师获取对白素材,从音效师获取音效和背景音乐,从观效预混师获取预混观效,从音乐混音师获取音乐,最终将这些元素混合起来,完成最终的成品。
但有的时候终混混音师只能从指定的音乐混音师获取音乐文件,然而不同的音乐混音师有不同的要求与理解。在近几年制作的环绕声音乐类节目中,有些音乐混音师愿意直接给出已经制作成5.1声道的音乐音频文件,但也有音乐混音师不愿意拆开人声与伴奏,只给前后与前后环绕声道(4.0),也有音乐混音师把整个曲子的音乐元素(如人声、鼓组、贝斯、混响及其他乐器)分开提供。
由于音乐混音师的混音习惯不同,进行交互的音乐文件素材也各不相同。从音乐混音师获取的音乐素材往往决定了最终环绕声音乐的处理方法。大多数音乐混音师往往只会制作立体声版本的音乐,为了不破坏音乐混音师原有的混音习惯,终混混音师往往会让音乐混音师输出音乐的分层元素,为其制作上混的5.1 音乐版本,并进行母带处理。在进行处理时,对人声素材的处理相对比较复杂。
环绕声音乐节目中的人声有多种处理方法。与立体声相比,中间声道的加入给环绕声音响带来了极大的合理性,使其克服了中间定位模糊、主声源定位不固定的缺点[2]。在以往的立体声制作中,中间声像的定位一般称为“虚中”,它是由左右声道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的。而在环绕声制作中,不仅可以延续这种“虚中”的摆放方法,同时也可以将声音摆放在中间声道。一般地,终混混音师会要求音乐混音师提供单声道或立体声的单独的人声音频文件,这样,终混混音师可以自由地选择将人声放置在中间声道,也就是“实中”的摆放方法,或者采用将人声摆开放在左右声道的“虚中”摆放方法,甚至还有在中间和两边都放一些的“三角形”摆放方法。无论如何放置,解决了人声的处理问题,也就完成了环绕声音乐制作中的重头戏。
2.1.1 虚中放置法
虚中的摆法最为快捷简单,与立体声相似,无论是单声道素材还是立体声素材,直接发送到5.1系统的左右声道即可。这种摆放方式不仅简单,还非常安全。由于5.1 信号在输出时需要使用编码设备转化为杜比E 格式进行上载,而在杜比E 中带有元数据,会影响声道的播放信息,有时为了防止中声道缺失引发播出事故,也会使用虚中放置法。人声虚中的摆法虽然简单,并且在下混一致性上非常优秀,但是大大牺牲了环绕声音频的动态,人声与所有的乐器挤在一起,失去了环绕声的优势,这种做法与立体声音乐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环绕声的听音环境中依旧是依靠虚拟定位来实现歌手声音位置的定位。另外,中间声道从有内容(手持、头戴等)突然转换到无内容,在5.1 听音环境下也会带给听众不适感。
2.1.2 实中放置法
实中放置是目前5.1音乐节目的主流摆放方式。将音乐中的人声分层摆放在中置通道,使得整个音乐更有环绕临场感。当混音师营造出环绕声场后,歌手声音的位置定位不再像立体声与虚中环绕一样依靠左右音箱的音量比例来实现,即使观众的听音位置稍微有些偏移,也能轻松定位出主唱的发声位置,简单来说,就是定位更加明确。实中放置法将本来充斥在左右通道的人声移到了中置通道中,这样会使整个歌曲的能量更为分散,可以使得5.1音乐具有更好的动态范围。但是这种大的动态范围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中置通道能量不足的现象,使得听感上歌手的声音比较小。因此,有些时候,混音师需要重新调整人声与音乐的比例,并进行母带处理。
2.1.3 三角形放置法
三角形放置法就是中置通道和左右通道按照比例放置人声分层。将单声道发送到5.1 母线时,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声像定位器,可以通过操作“位置”栏的“中间%”参数来修改中间声道与左右通道的能量比例。通过修改这个参数,可以在保持响度不变的情况下,得到同时具有中置声道以及左右声道的人声。出于节目安全播出或者艺术创作的考量,这种摆放方法也曾经被提出过。这样的摆放方法不仅解决了由于编码杜比E 时参数错误导致的中置通道丢失,防止电视终端用户重放时中置声道没有声音的播出事故问题,还能在5.1 听音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声音定位以及环绕感。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使用人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在下混阶段信号叠加方面。
图1 声像定位器
考虑到电视综艺节目大部分仍是立体声回放系统,无论在是电视机、电脑音箱还是手机上播放,优秀的下变换质量非常重要[3]。所以5.1 版本必须兼容立体声甚至单声道版本,而中间声道,也就是人声分层的下混会影响到在立体声终端甚至是单声道终端收听音乐的听感问题,这就涉及声音信号以及电信号叠加的问题。
2.2.1 立体声与单声道的转换策略
相干信号的电信号叠加混合在一起,总电平是各自声道上信号电平的两倍,如果用dB 来表示,电平的加倍就相当于电平提高6 dB。若是不相干信号的电信号叠加混合在一起,总电平是各自声道上信号电平的1.71 倍,如果用dB 来表示,电平的加倍就相当于电平提高3 dB[4]。
单声道与立体声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的转换如图2 所示。第一轨以及第二轨的两条完全相同的-20 dB 单声道千周信号输出单声道母线时,理论上会提高6 dB,而图中第三轨显示的正是-14 dB;而直接将第四轨-20 dB 的立体声母线下混到单声道母线时,得到的第五轨是-17 dB。第三条叠加后的单声道母线与立体声下混母线中间相差3 dB。因此立体声下混到单声道的过程是将左声道与右声道相加后衰减3 dB。
图2 单声道叠加与立体声下混的比较
观察响度表可以发现,-20 dB 电平的立体声响度大小与-17 dB 电平大小的单声道的响度相同,也就是说,在5.1 人声分层的混音中,当使用实中摆放的中置声道比使用虚中摆放的立体声声道电平大3 dB 时,两者听感响度相同,都转换下混为立体声后得到的左右声道的电平也相同。
2.2.2 5.1 声道的立体声下混策略
5.1 声道的下混立体声按照ITU-R BS.775-3 标准中附件4 多声道音频信号向下混合表要求[5]。如表1 所示,其中L’与R’为5.1 下混后新生成的左右声道,L,C,R,Ls,Rs 为原始的5.1 声道,数字为每个声道需乘的下混系数。
表1 多声道音频信号向下混合表
换算成以dB 为单位就是:L’=L+(C-3 dB)+(Ls-3 dB),R’=R+(C-3 dB)+(Rs-3 dB)。
中置声道相当于将能量整体一分为二,分到左右声道,与立体声下混到单声道相反,L’和R’上每个声道的内容应该是C-6 dB+3 dB。为了保持一致性,在进行“一版制作,多版输出”时会同时输出5.1 声道和立体声,终混混音师也会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采用如图3 所示的下混方式。
图3 下混插件
2.2.3 下混策略对人声分层三种摆放方式的影响
虚中放置法的人声分层不涉及信号的叠加与拆分,而实中放置法只涉及信号的拆分,并且拆分方式与5.1 下混策略相同,即中置通道减3 dB 放入左、右通道中,只有三角形放置法会出现信号叠加加倍的问题。
三角形放置法的下混既涉及中置信号的拆分,又涉及左右声道的叠加。将-20 dB 的单声道千周信号输入5.1 母线后,按照5.1 下混策略进行下混,观察下混后得到的电平。如图4、图5 所示,控制“中间%”参数,当其值为0(完全虚中,在5.1 母线中显示的是左右通道都为-23 dB 的千周信号)和100(完全实中,在5.1 母线中显示的是-20 dB 的中置通道)时,5.1 母线上的响度相同,为-23 LUFS,并且下混得到的都是-23 dB 的立体声千周信号。
图4 声像定位器完全虚中
图5 声像定位器完全实中
然而,将“中间%”参数调到50(一半能量在左右,一半能量在中置),如图6 所示,在5.1 母线中中置通道电平为-23 dB,左右通道电平为-26 dB。此时5.1 母线上的响度依旧是-23 LUFS。但是下混时,由于还是将中置声道减3 dB 后加入左右声道进行叠加,进行叠加的内容都为-26 dB,此时信号会加倍,也就是增加6 dB,因此会得到-20 dB 的立体声千周信号。
图6 声像定位器一半实中一半虚中
这种放置方式在5.1 听音环境中同样能得到较好的效果,甚至可以兼顾安全和定位问题,然而,在电视节目播出最多的媒介听到的是下混立体声,在下混后中置通道人声分层的大小比正常的5.1 音乐大3 dB,将导致歌曲元素不平衡。
下变换的兼容度可能会牵制环绕声制作的结果,终混混音师必须特别重视环绕声与立体声以及单声道之间的兼容度问题。由于终端用户大都是立体声和单声道的受众,因此这是现阶段不能回避的问题[6]。
大部分情况下,制作5.1 舞台音乐时都不会使用三角形放置法来放置人声分层。但在有些合唱歌曲中,会遇到需要将人声摆开声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单独的特定某位歌手放置在中置声道,将其他歌手放置在左右声道,并且调整他们的声像。采用这种做法,终混混音师需要与音乐混音师沟通,为分层素材多分出一份人声分层。
5.1 音乐的包围感主要由其他乐器及混响来完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型音乐综艺节目通常不会像音乐会一样布置5.1 制式的录音话筒,而绝大多数音乐混音师也不会制作5.1 制式的流行音乐。终混混音师通常要求音乐混音师将混响与乐器分开输出,一般会要求至少输出3 层,即人声混响、乐器混响以及其他乐器。如果可以,混音师可以将乐器中的高音乐器(HighEnd)如小提琴、长笛甚至是架子鼓中的镲片等和低音乐器(LowEnd)如底鼓、贝斯等与其他剩下的乐器(Others)拆开,分别设置它们的上混程度,以营造更真实的空间感。
乐器部分的混音主要以还原演唱会现场为主,歌曲的主观感受依旧应该是人声、乐器等主体在前方。由于“LowEnd”低频乐器在上混后容易产生相位问题,导致出现“空洞”“虚无缥缈”的听感,使得其在5.1 听音环境下变得模糊,所以一般不会对“LowEnd”部分进行上混处理,而是直接摆放在左右通道,并且开启轨道“低频延伸”的功能,一般设置为-10 dB。如果混音师不愿意单独把“LowEnd”低频乐器拆开,终混混音师会直接将乐器轨道全部放在左右通道上并开启“低频延伸”。实际上,乐器中的“HighEnd”非常适合上混,略微进行上混,对于塑造一个宽阔的声场十分有益。
终混混音师还要对人声与乐器的混响分层进行上混处理。乐器的混响一般可以设置稍微靠后一些,使得其早期反射声与混响声更具包围感,如图7 所示。对于人声的混响处理,在5.1 上混时如果太靠后,可能会出现前方人声太干的情况。原则上,为了塑造空间感,终混混音师会尽可能地发送一些人声去左右后环绕声道,但为了避免人声与伴奏分离,主体还是要在偏前的位置,如图8 所示。
图7 乐器的混响分层上混处理
图8 人声的混响分层上混处理
目前,对环绕声音乐的研究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课题。环绕声音乐是一门崭新的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三维声”以及“空间音频”的出现,将会使得环绕声音乐越来越普及。对于音乐综艺节目中舞台音乐的处理,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才能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音乐现场,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声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