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宪雷
陈云
在工作中,陈云多次强调:“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就要认真听取,展开讨论,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来批驳……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发自己思考问题。能够听到不同声音,绝不是坏事。”
面对复杂问题,能够根据自己的才识和经验作出正确判断并提出决策意见,以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是一位优秀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能力。陈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都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责,在一些紧要关头,他所思考并提出的决策建议,往往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
在决策工作中,陈云十分看重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认为有“唱对台戏”的反对意见,有“反对派”站在面前,对于慎重决策、科学决策很有好处。
1956年,在我国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躁冒进情绪,影响了私营工商业者的生产积极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于5月6日召开工商界座谈会,征求工商界人士的意见。
5月2日,陈云特意找来相关部门人员,讨论座谈会如何召开。针对有些人不愿同资本家打交道、“一怕右倾,二怕麻烦”的想法,陈云在会上着重讲了为什么要和资本家打交道,以及如何打交道的问题。他特意引述毛泽东的话并加以发挥:“主席说,今后每项工作中都要有一批人唱‘对台戏’。既矛盾又统一,事物才有发展。我不知道业务部门的同志是否赞成,有‘反对派’督促我们有好处……没有争论,大致要出毛病。”
陈云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听取反对意见的重要性:“我从1944年起做财经工作,时间不比你们长,缺点不比你们少,主要是只找自己业务部门开会,偏听一面,现在证明这是不行的。”正是强调了要听取“反对派”的意见,后来在工商界座谈会上,中央和地方的各专业公司在各级工商业部门领导下,组织业务改进委员会,吸收资方人员参加,这一做法成为中央采取的五条措施之一。
在决策中,为什么需要“反对派”唱对台戏呢?陈云解释道:“发现错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找各方面的人来开会。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一个人看问题的眼光总是有局限性的,集思广益才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因此,陈云认为,对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一定不要生气,“他们的意见,对的或者错的,都有益处”。
陈云铜像
1957年,针对一些部门的领导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政治眼光和辩证思维的问题,陈云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与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斗争,吸收其合理成分形成持久战的思想为例,教育大家:“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重要的是要找到‘反对派’。‘反对派’的意见,是从另一角度看待问题。这种反对意见如果是对的,就可以丰富决策的科学性;如果是错的,则更凸显所要制定的政策的合理性。”
如果没有“反对派”,怎么办?陈云说,那就“假定一个‘反对派’”。假定一个“反对派”,就是在作决策的时候,换换角度,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多“找找茬”“抬抬杠”。陈云还是举毛泽东的例子说:“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思想时,毛主席自己就假定过许多反对意见,别人不推翻,自己来推翻,推翻了再来。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1987年7月,陈云再次强调:“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一件事,如果有了一个意见之后,也可以先放一放,再考虑考虑,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就要认真听取,展开讨论,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驳倒错误意见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的过程。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来批驳。”他还说:“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发自己思考问题。能够听到不同声音,绝不是坏事。”
在实际工作中,陈云是善于决策的能手。在一些重要决策中,他非常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
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问题的工作中,化肥起着重要作用。陈云曾设想把发展化肥工业的重点,放在建设一批年产800吨和年产2000吨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厂上。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小型氮肥厂在技术上没有过关,证明这种设想缺乏充分根据。
1961年3月初,陈云连续4次听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98年撤销)有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他特意强调,“一万吨合成氨辩论会,要找一些‘反对派’参加,包括化工部以外的‘反对派’,听听反对意见。不听反对意见,一边倒一定会失败的。现在有些同志有话不敢讲,应当引导他们大胆地讲”。正是听取了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陈云最终作出了正确决策,使我国化肥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