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东
为了让文章主题鲜明,立意明确,表达形式新颖别致,感情色彩浓烈,作者可以运用许多方法,这其中就包括“引用”。很多作家写文章使用这种手法,学生的作文中也很常见。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老舍《北京的春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刘绍棠《教师领进门》)
如何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呢?初学写作的同学,把“引用”的作用简单化了,认为其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或者更简单地认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博学涉广”。由于理解上的简单化和动机的错误,尽管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但让人感觉“生硬”“造作”“牵强”“堆砌”。
“引用”在不同的文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就议论文而言,它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可以作为有说服力的论据,也可以作为文章的结论。比如,吴晗的《说谦虚》,开头引用了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格言“谦受益,满招损”作为论点,这句格言“流传了两千多年”,经过时间的验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昭示了成败之道。经过一番论证、议论,结尾又引用毛主席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作结,一是流传两千多年的格言,一是伟人的教诲,前呼后应,相得益彰;从结构上看,由于引用,首尾照应,全篇成为一个整体,天衣无缝。如果说吴晗《说谦虚》的引用恰到好处,是我们使用引用修辞手法的范例,那么邓拓的《事事关心》开头的引用就更显得新颖别致了。这里的引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是论点,也不是论据,更不是结论,而是引起议论的引题,在文章开头出现,由于别开生面,因而趣味顿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和“板着脸孔”的文章有明显的区别:不是先提出论点,就是先提出论题。由此可见,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也不局限于上面谈的几个方面。当然,引用也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间。周恩来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前進》中,引用一句格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行文中的引用,是为验证中心论点而出现的。虽在行文中,但对中心论点来说,能起到佐证的作用,字里行间都在阐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最大限度内继承了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政党,它需要而且正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这一中心论点。
那么,运用引用修辞法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引用不是为了“点缀”,而要根据文章的需要。任何一种引用,如果文章不需要,或者不那么需要,都是多余的。
二、引语的长与短,由文章内容决定。需要大段引用就大段引用,需要个别引用则个别引用,有时不需要引用原话,或者记不清原话,可以引用大意,这样的引用不用加引号。
三、可引用的内容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名言、佳句、传说、典故、经典作家的言论等,还有民谚俗语,都可引用。
四、引用三忌:一忌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二忌大意概括不准,曲解原文,或择章断句,有意歪曲;三忌不注明出处。小学生作文虽然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也要注意,写作要养成严谨的习惯,避免引用不当。
五、引文需要事先储存。既然要引用,就应该先掌握,储存可以引用的信息,作文时才能有备无患,运用自如,才能在众多可用作引用的材料中,选择恰到好处的引语修饰文章。
总之,引用是作文教学中不可乎视的内容,广大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关注,让引用在作文练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文章的表达形式更加新颖,更加出彩。当然,虽然引用的作用很大,使用也很广泛,但并不是“凡文必引”,要根据文章的需要。比如,沈从文的《腊八粥》、马晨明的《藏戏》,特别是法布尔的《蝉》,都没有引用,可以称作“素文”。从中可以发现,“引用”可用可不用,不是说用了就好,不用就不好,要看实际的需要,无所谓孰优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