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我们的第一个5年

2022-04-28 08:39刘友棚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一生涯学术

一个闲适的冬日下午,我正沉浸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接到了《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何红丽老师的来电。寒暄一番后,何编辑给我布置了“作业”:以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者的身份,记录这几年我与《幼儿教育》的故事。我欣然接受了这一寻常却也不寻常的任务。之所以说它寻常,是因为这是让我用文字书写回忆;说它不寻常,是因为这是我在学术生涯之初与《幼儿教育》的一段珍贵记忆。

2016年9月,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到深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费广洪教授。作为一名初入学前教育科研大门的学生,在学习撰写学术文章的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费老师不辞劳苦的教导和帮助,让我在学术生涯初期能像深大校园的荔枝树那般汲取大量养分。2017年3月4日,我向《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投出了读硕期间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内心不乏忐忑和期待。在之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按编辑反馈的意见完成了一次修改。又过了几天,我收到了回复:“刘友棚,您好。您的文章已通过预审,还需经过一、二、三审。有结果会及时告知。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谢谢!”尽管邮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对于一名研一的学生而言,这是颇有意义的。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学前教育领域内历史悠久且颇受业界认可的优质期刊上发表,我心中充满喜悦。文章能够发表,意味着权威专业期刊对文章的肯定,也是对作者本人的肯定。对一个正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研一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与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鼓励和支持将决定一个人对学术之路的态度与信心。因此,本人衷心地感谢《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正因为当年得到这样的鼓励和支持,我在研一阶段就坚定地选择了学前教育的科研道路,并促使我走到今天。当然,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在为我带来精神鼓励与支持的同时,也让我第一次拿到了邮政局递送来的《取款通知单》(稿费)。这让我尝到了传说中的“面包”的味道。我想,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鼓励与支持。

如今,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无比幸运地师从洪秀敏教授。与《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老师的交流已经成为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每一次投稿,编辑老师总会围绕文章中的一些问题与我展开深入对话。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21年夏天我与何编辑的讨论。当时,我们两人对我文章中的一个观点的理解各有偏重,对话持续到深夜,依然没有达成共识。第二天上午,我们继续围绕疑惑之处进行交流。在讨论最激烈之时,我们是语音、文字、手动“绘图”齐上阵,只恨不能面对面说清楚。最终,我们解开了疑惑,就文章修改思路达成了共识。这是一次严肃又活泼的学术对话。也是因为这次对话,我对《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老师们的认真、严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回首过往,我发现与《幼儿教育》相识已近5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常常感慨时光易逝,窗间过马。我暂且将这近5载的光阴称为“我与《幼儿教育》的第一个5年”。这5年里,《幼儿教育》见证了我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转变,也记录了我在学前教育科研道路上的成长足迹。在内心深处,《幼儿教育·教育科学》已经成为我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导师”。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強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真诚地期望,中国学前教育界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更多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高品质学术期刊。在《幼儿教育》创刊40周年之际,我衷心地祝愿《幼儿教育》在当下、在未来能够继续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更好地展示中国学前教育的优秀研究成果,更好地支持学前教育科研领域年轻一代的成长。

猜你喜欢
研一生涯学术
吐槽退役生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学术
大一女生与研一女生的区别
大一女生与研一女生
大一男生和研一男生的区别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