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仰,冯丹丹,周 艳,罗自强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长沙 410013; △通讯作者)
批判性思维又称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基础上分析、推理并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阶思维方法及形式[1]。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质量思考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在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2-4]。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把开发所有人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视为实施可持续教育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5]。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批判性分析则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和核心素养[6]。目前,我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大多关注于本科学生,而采用专业量表对医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中南大学生物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对象为2020级选修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528名一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学术型)(281名,占53.2%)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包括基础医学(75名,占14.2%)、药学和检验(133名,占25.2%)及口腔医学(学术型)专业(39名,占7.4%)。
本文采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中国版)(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Chinese version,CTDI-CV)[7],通过问卷星对选修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634名研究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问卷回收率83.3%。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并向所有被调查者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且强调保密性原则。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晓并同意。
CTDI-CV量表从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7个特质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倾向,每个特质包括10个项目,共70项,其中30个为正性项目,40个为负性项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进行分级,正性条目分别赋值1-6分,负性条目反向赋值。量表总分为420分,得分≤210分、211-279分、280-349分、≥350分别提示具有负性、矛盾、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和较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特质得分≤30分为在该特质有负性倾向;31-39分为矛盾;40-49分为该特质有正性倾向;≥50分为该特质有强正性倾向。
本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资料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参加调查的528名硕士生,女性394人,占总人数的74.62%,男性134人,占总人数的25.38%,本科毕业于“985”高校的研究生有121人,占22.92%,毕业于“211”高校(不含“985”院校)的有83人,占15.72%,毕业于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一般高校的占比最大,为297人,占56.25%,而来自不具有硕士授予权高校的学生最少,为27人,占5.11%。所有参加调查的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占82.01%。
调查对象总得分最高377分,最低193分,平均得分为(280.93±28.17)分,总体表现为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在7个特质中,“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平均得分>40分,表现为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认知成熟度”表现为矛盾,其中得分最低的三个特质依次为“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和“认知成熟度”。各特质表现为正性倾向(含强正性倾向)人数较多(人数占比超过50%)的3个特质依次为“求知欲”“分析能力”“开放思想”(表1)。
表1 医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现状 (人,%,n=528)
男生与女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分别为(282.1±32.77)分和(280.52±26.45)分(P>0.05),总体均表现为正性倾向。男生与女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7个特质得分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性别医学研究生CTDI-CV量表评分
毕业于“985”高校、“211”高校、有硕士授权点高校和无硕士授权点的其他高校这4种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分别为(283.33±29.93)分、(276.54±26.65)分、(280.80±27.90)分和(285.04±27.10)分(P>0.05),7个特质得分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不同本科毕业学校类型医学研究生CTDI-CV量表评分
非应届生的总得分为(287.78±28.62)分,明显高于应届生的总得分(279.42±27.87)分(P<0.01),且前者在“认知成熟度”的分数显著高于后者,分别为(41.49±7.06)分和(39.06±7.03)分(P<0.01)(表4)。来自各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的研究生平均得分为(283.14±28.39)分,而来自其他非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平均得分(278.28±27.72)分,且前者在“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开放思想”3个维度的分数均高于后者(P<0.05)。
表4 来校前工作经历医学研究生CTDI-CV量表评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平均得分为(280.93±28.17)分,略低于2009年李慧报道的我校一年级医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295.09±27.74)分[8]。李慧等还报道,来自各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平均得分为(292.99±30.54)分,显著高于来自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281.60±30.12)的平均得分[9]。本研究中非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平均得分为(278.28±27.72)分,总体处于矛盾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状态,而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的研究生平均得分为(283.14±28.39)分,总体表现为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高于本调查的研究生新生的平均得分(280.93±28.17)分。这一结果与李慧的报道一致。
据报道,来自国内四所综合类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大学和省属大学各2所)904名一年级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评分为(276.15±26.55)分[10],而来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372名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总得分为(298.25±30.52)分[11]。这些结果均表明,非临床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新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可能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的专业有关,而与研究生新生的毕业学校类型无关。因为本研究显示,毕业于“985”高校、“211”高校、有硕士授权点高校和无硕士授权点的其他高校这4种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总得分及7个特质得分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一项来自我国4所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包括1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和1所地方普通高校)1 861名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总得分为(285.16±30.75)分[12],与本研究所展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的研究生平均总分相近。
我们的调查研究数据发现,虽然目前一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正性倾向,但“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认知成熟度”4个特质表现为矛盾状态,且“寻找真相”特质表现为负性倾向的人数比例超过15%,可见“寻找真相”维度是医学研究生新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短板。根据各特质的定义[13],“寻找真相”指探索未知问题时抱着真诚、客观的态度,即使发现的答案与个人原有观点不相符,甚至与个人信念背道而驰,或影响自身利益,也在所不计;“系统化能力”指有目标、有组织地去努力处理问题;“认知成熟度”指审慎做出判断、暂不下判断或修改已有判断,辩证地去分析和选择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信心”指相信自己所具备的理性分析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新生在积极探索未知的态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心方面都有待提高。
我们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成长,束缚了学生质疑批判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批判性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创新的意识,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研究生课堂教学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单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4]。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导师在教学中注意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科研案例和文献研读为引导积极开展PBL教学和案例讨论式教学,激发师生互动以培养质疑精神,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质疑和辩论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导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路,以学术沙龙、科研互助小组等方式,让研究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论辩,让学生体会并享受批判质疑和创新探索的乐趣,同时提高研究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进而提升学术鉴赏能力。此外,导师建立适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改进当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将能够体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活动如课堂讨论、课后文献辨析、小组活动、研究报告等纳入形成性评价,以考核的杠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深度思考,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总体表现为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但在探索知识的态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应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增加其自信心,通过对研究生教学模式与方法及评价方式进行探索与改革,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