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视野下南国农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的贡献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04-27 05:27舒跃育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南国论著电教

舒跃育,高 雅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心理传记学研究所,兰州 730070)

南国农(1920-2014),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1)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为同义词,国家教委于 1993年将“电化教育专业” 改为 “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一词广泛使用。但南先生更加倾向于“电化教育学”,其一在于强调该学科的教育学本质,其二在于突出中国特色,不跟风,不盲从。事业奠基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身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启蒙先驱和开拓者,南国农毕生都在追求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道路。数十年来,南国农对我国电化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体系建构、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具体事务方面,南国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电化教育研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高师电化教育公共教材《电化教育》,组织出版了系列电化教育教材,组织开办了新中国最早的电教骨干培训班,为电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南国农的人生就是“电教人生”,他的学术生涯就是一部鲜活的新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基于他对教育技术学的重大贡献,南国农被同行誉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开山鼻祖。[1]本研究结合知识图谱技术,探究南国农一生之贡献,既是对南国农的深切怀念,也包含着对电化教育学科未来的展望。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南国农发表的期刊论文,去重并剔除与主题不相关者,共47篇;从《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中选出CNKI未收录的期刊论文21篇,共计68篇。另外,从CNKI中检索引用南国农论文的文献,自1981年来引用南国农论著的期刊文献共3 585篇、博士论文128篇、硕士论文2 493篇。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Excel、Google Scholar、CNKI进行数据统计,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是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计算机科学等与科学计量学结合起来的交叉科学研究方法,可将科学前沿领域的海量文献数据信息转换为可视化图像。[2]它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的关系。[3]CiteSpace软件作为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可视化软件,能够帮助分析及预测知识发展的新趋势。

二、南国农论文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分析

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南国农从1980年到2013年34年间共发表期刊论文68篇,平均每年发表2篇,甚至在93岁高龄之际仍然发表了4篇论文,这反映出南国农的一生是好学求新、笔耕不辍的一生。他对中国特色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我国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信息化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关心信息化教育的科学研究,关心《电化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4]

图1 南国农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

南国农的高被引论文情况见表1。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中被他人引用频次最高的高达578次。高被引前15篇中大多发表在世纪之交,当时随着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我国教育技术界对诸多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南国农所发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的范畴和领域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一文中,南国农对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什么是创新人才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等基本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两篇论文的高被引率体现了南国农对学科元理论的思考成果被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表1 南国农高被引期刊论文前15篇

另外,采用Google Scholar对南国农主要论著的被引情况进行排序,如表2所示,《信息化教育概论》被引530次,《电化教育学》(修订版)被引445次——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占据了最高的引用频次,反映了南国农所建构的电化教育基本理论体系被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985年南国农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电化教育专著、高校教材《电化教育学》,标志着“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中国的电化教育实现了由“事业”向“学科”的飞跃。[5]6在这本书中,南国农创立了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由“七论”构成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随后在台湾地区以“视听教育学”的名称出版发行,被列为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经典教材。1998年,该书的修订版出版。2014年,《电化教育学》第三次修订,并且顺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名为《信息化教育概论》。这几个承载着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不同版本,展现了南国农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该书自出版以来,每年重印多次,现已多达数百万册。印刷数量之大,引用率之高,无不体现了南国农所建构的中国特色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广泛影响。

表2 南国农著作高被引前3部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南国农所发表的68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南国农的合作者分布图谱,如图2。图上的合作者姓名字号大小表示合作次数,合作者之间连线颜色按图上顶部的色带来表示最初合作时间,中心年轮的大小与色调变化表示合作次数与时序。[6]

图2 南国农合作者状况图谱展示

CNKI数据库和论文集中68篇文章,其中仅两篇是合作成果。一篇是李运林等7人合作撰写的《协同创新30年》,一篇是李泽林等撰写的《李秉德先生与电化教育》,其余66篇论文,都由南国农独立完成,这展现了南国农的独特学术风格:独著文章,合干事业。南国农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几乎不与别人合著文章,特别是不与自己的学生合著文章,不做“影子”作者,不沽名钓誉——这也与学科发展阶段和南国农的学术关注点有关:电化教育学科处于发展初期,南国农更加关注的是学科的宏观体系,而对宏观体系的思考,可能更加适合个人独创。但在具体实践领域,却处处展现了南国农与同行们的亲密合作。1981年南国农和萧树滋共同起草了师范类电化教育教学大纲。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国农与萧树滋分别编撰《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概论》两书时,二老交往频繁,过从甚密。[7]2007年,南国农主持“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时,也联合了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众多学者共同参与,他始终践行“中国电教是一家”的精神,联合“电教人”,共同为“电化教育学”奋斗。[8]但在学科草创之初,许多学术观点还处于众说纷纭状态的时候,南国农通过自己独立的创造力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为教育技术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论文发表方面,南国农的独立成果正体现了其在学科发展初期高创造力的真实学术面貌。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南国农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主题与内容,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南国农68篇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3)。

图3 南国农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3可以展现出南国农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主题和方向,呈现出5个知识群:(1)“电化教育、电教”:共出现34次,是最大知识群,也是主题词。(2)“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是南国农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后期,南国农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并指出: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新阶段使用的名称,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5]128(3)“教育技术”:1993年国教委发文将“电化教育学”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教育技术”名称使用更为普遍。为此,“电化教育” “电教”和“教育技术学”都体现了南国农对学科宏观体系的思考。(4)“学生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是一个知识领域实现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南国农的关注点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理论领域,同时也在深入思考这些知识体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具体而言,南国农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建立现代的教学观和学生观。[9](5)“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教材”:这涉及南国农对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育的思考。南国农认为电教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并致力于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认为编制教材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学改革。[10](6)“大电教”:这涉及南国农对教育技术学科与邻近学科关系及如何走向应用的思考。南国农指出电教要“深入课堂,走向社会”,[11]大电教理论让电化教育视野进一步拓宽。这些以电化教育为主题和核心的知识群直观地显示出南国农的学术重心,他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上,同时也辐射知识体系的传播、人才培养、应用推广等领域。

三、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文献统计与可视化

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引用南国农论著的文献,得到1983年至2019年对南国农论著的引证期刊文献3 585篇;引证博士论文128篇,引证硕士论文2 495篇,共计6 208篇。通过科学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直观呈现了南国农电化教育思想的广泛学术影响。图4为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时间分布。自1996年起每年引用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和2012年有两个小峰值,分别被引497篇和458篇。

图4 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时间分布

对CNKI中检索到的6 208篇引证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3 585篇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南国农的论文一直保持很高的引用率。为了进一步了解引用情况,我们分析了应用机构、学科等特点。

应用论文机构分布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机构前21名均为高等院校,其中19所为师范类院校,这与当前电化教育学科主要活跃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有关——教育技术学是师范生必修科目,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师范院校的特色学科。

表3 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机构分布

如表4所示,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期刊文献3 585篇,发表在教育学核心期刊的文献931篇,占总论文数的25.97%。另外,据分析发现,文献主要发表在教育学类期刊,也广泛分布在其他社会学类期刊中。

表4 引证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来源刊物分析

引证期刊文献、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三类引文所涉及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南国农的电教思想对相关学科产生的广泛的影响:(1)3 585篇期刊文献涵盖教育、语言、计算机等20多个学科;(2)2 495篇硕士论文涵盖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等20多个学科;(3)128篇博士论文涵盖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等20多个学科。引用南国农论著的文献所涉学科多属于教育类学科,3 585篇期刊文献中,其中教育学科文献高达2 791篇,占比77.8%,2 623篇硕博士论文也大多属于教育类学科,这说明南国农的电教思想在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辐射到邻近人文社会学科,比如语言、计算机、新闻传播、医学、图书情报档案、科学技术史等领域。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引用南国农论著的3 585篇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绘制文献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知识图谱。选取频次≥3的关键词形成聚类知识图谱,全图共有6个聚类,每一行聚类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的词频大小,词频越大,节点越大。

按照聚类大小排序,依次为:(1)#4信息技术,包含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教学策略等各种知识单元,21世纪伊始,我国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的战略,让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2)#0电化教育,出现时间最早的聚类,早期教育技术使用的名称;(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当中,对于促进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4)#5多媒体,由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等知识单元组成的知识群;(5)#1信息素养,由教学模式、信息化、信息化教学等多个知识单元组成,信息素养指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14](6)#3学校,涵盖教育改革、计算机教学等多个知识单元;(7)#6传播,涵盖学习者、媒体、课程等多个知识单元。这些聚类与南国农本人文献中的关键词核心主题基本一致,但内容更加广泛和细致,这反映了南国农教育技术思想对教育相关领域及其他学科的影响。

表5中列出了引用南国农论著的文献中的高频次关键词。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等词排名均靠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的名称在各个时代有所不同,名称虽然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若说变化,就是加入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一些新特征,这些关键词显示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主题词。另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等词表达了教育技术领域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中的探索和创新,南国农也曾提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学效率”。[15]“整合”“课程整合”出现频次也比较靠前,自1998年全国推广“整合”概念后,学者们致力于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16]

表5 引用南国农论著的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

四、结论

(一)南国农的学科贡献

1.构建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南国农和萧树滋起草的电化教育课程大纲,成为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而1985年南国农主编的《电化教育学》则是学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南国农提出的“七论”,更是让中国电化教育有了自己的学科体系。2004年《电化教育学》修订更名为《信息化教育概论》,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的经典著作(教材),始终引领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在2004年修订的《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南国农指出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的新发展,提出要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2005 年以后,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进入重构时期,新时期南国农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将老“七论”优化调整为新“六论”,更为完善、丰富、合理,更加适应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

2.坚持“大电教观”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大教育观”,南国农在早期求学期间就受其影响,后来他提出的“大电教”观念与陶行知先生一脉相承。1983年,南国农撰文“电化教育既要深入学校小课堂,也要走向社会大课堂,着眼整个教育系统”;[17]1987年,南国农撰文“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中小学生,而应该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12]1990年,南国农撰文“今后,电化教育的研究,将以大电教为范围,覆盖电教的五大系统,涉及三大领域,为发展多种教育服务”。[18]南国农的“大电教”观念是对我国电化教育实践领域的扩展,更充分说明了电化教育系统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我国电化教育和社会教育贡献巨大。

3.强调电教科研与实验

在学科实践探索方面,南国农曾多次强调电教科研和实验的重要性。1996年撰文“办电教靠三材,兴电教靠科研,没有三材(器材、教材、人才)办不了电教”;[19]同年,南国农总结经验,提出了五条开展电化教育实验研究的成功经验;1997年撰文“加强电教科研,电教科研要与教改结合、要遵循‘五为主、五兼顾’原则、要重视实验研究,特别是学科电教实验研究”,[20]2000年撰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一定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21]这些观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教科研和电教实验的发展。

4.指出电化教育立足“教改”

1984年,南国农就提出“电化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上的一次大变革”“教育改革要以电教为突破口”。[22]2007年提出要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这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南国农还指出,信息化时代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不是混合而是融合,是“扬州炒饭或手抓饭”而不是“盖浇饭或盒饭”,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中,伴随着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变革。[23]

(二)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主题与热点

对引用南国农论著的6208篇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以及引用南国农论著的3585篇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展示着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以及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扩大的内涵和探索的方向。

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图,21世纪前最大的聚类为“电化教育”,21世纪后关键词最大聚类则是“信息技术”,这表明“电化教育”是早期中国教育技术使用的名称,并且在21世纪伊始,我国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的战略,这促使“信息技术”成为研究主题。

21世纪初突现关键词之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指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1世纪初一度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信息素养”一词在21世纪初也形成较大聚类,我国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近20年,最初起源于图书情报学的重视,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日益强烈的需求,信息素养逐步受到教育学领域的重视,尤其是在教育技术方向,因此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持续不断。目前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在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史中,南国农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思想和理论,为我国电化教育持续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学科一次次转型的历史时刻,南国农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是时代楷模,后世榜样。如今,南国农的电化教育思想仍然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的新生力量将南国农的教育技术思想不断传播与扩大,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探索,走出中国自己的教育技术道路。

猜你喜欢
南国论著电教
南国红豆发新枝
美丽的南国多传奇
电教多媒体设备的节能电源设计与实现
《中小学电教》杂志社严正声明
立体再现《南国荔枝红》
南国牡丹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刘凤翥论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