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 立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师资博士后
钟誉嘉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师资博士后
林 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教 授
洋县是汉中市下辖县城,位于我国西北汉中盆地,其北宋时期为洋州治所,故古称洋州。洋州历史上曾有丰富的城市景观营建活动,留下了多篇艺文记载。然而战乱、经济衰退等原因使得这些古代的城市景观在清代逐渐破损,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又缺乏保护修缮,导致其几乎消失殆尽。
当下洋州景观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领域[1],而从城市和景观角度切入的研究还刚起步。研究期望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梳理古代洋州城市景观内容,将以洋州三十景为代表的传统景观文化与古城空间布局建立联系,进一步分析洋州古城景观的特征与驱动因素,为未来洋州古城传统景观的保护发展提供建议,补充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传统园林和城市景观的研究。
本研究所聚焦的洋州古城成型于北宋“宋熙宁间,文与可守洋州,始筑土为城”[2]。这一时期洋县城称为洋州,为洋州治所,与南郑城(今汉中市)同为汉中盆地的政治中心。南宋至明代之间区域战乱不断,古城景观也遭受了一定破坏,但古城并未迁移,基本在北宋城墙的基础上修复延续。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降洋州为洋县,汉中盆地政治中心聚焦到南郑城(明代兴元府城,今汉中市),并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洋州古城除街巷格局基本保留外,古城内的历史景观仅保留有开明寺塔一座,城内水系也在道路修建过程中被埋入地下(图1)。此外,北宋以前洋州治所曾有迁于西乡盆地或兴势山等记载,在今洋县所在区域也有灙城、小城固等古城营建记载,但由于没有详细的古城景观相关史料支撑,这些时间段和古城均不在本研究范围中。
图1 洋县(洋州)位置与当代古城航拍影像
与我国古代许多城市一样,洋州城也有传统的“八景文化”。清康熙《洋县志》中就记载了“洋州十二景”。但除此之外,洋州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了“洋州三十景”的说法,该内容也在清朝各年间的志书中多次出现,与传统的八景体系中八、十、十二等常见景数迥异[3]。究其根源,三十景实际上源于北宋著名的文人、洋州知府文同所写诗集《守居园池杂题》。该诗集共录三十首描写洋州景观的诗歌,大部分为城市内的园林和建筑。文同与苏轼、苏辙和鲜于侁等几位文人为好友,曾将该诗集相赠,而这三位文人也写诗回赠,各对三十首,在历史上共留下了120首的“洋州三十景诗”。
除此之外,文同还写有《北园避热》《夏日南园》等散诗,《郡斋水阁闲书六言二十六首》等诗集,均记载了洋州景观的样貌。一些古代全国性的志书,如南宋《舆地纪胜》也详细记载了洋州景观,这些史料为研究复原和分析北宋时期洋州景观奠定了基础。
洋州城市景观的营造以北宋为最盛,南宋和元代由于战乱影响而使得部分景观损毁消失,到明清时期又修建了部分新的景观内容,而方志史料又以清朝为最丰富。因此研究主要关注北宋、清朝两个典型历史阶段。
北宋时期洋州古城的景观营造记载主要源于史料文献(表1)。
表1 北宋时期洋州城景观营造统计表
根据文献所注位置,洋州城城内的景观主要位于城中、城南和城北三处。从陕西省县市镇地形图(1943 年)来看,洋县城内北、中、南均有部分空地,可能为水体和园林主要分布区,舆图也证明城中文庙前、城南空地有水面(图2)。研究根据艺文的详细记载推测复原了这些景观的基本布局(图3),各个景观的复原依据如下。
图3 北宋时期洋州城市景观布局复原图
2.1.1 城北:湖台相映的公共园林
横湖位于城市西北角,以横湖为主体的景观组团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园林,有记载横湖“水光潋滟,有匹练横空之状,因名横湖。青篁翠竹,奇草嘉木,掩映园池。池上有台,曰待月台。池前有榭,曰二乐榭。文兴可守洋时,骚人名士泛舟唱和偹极兰亭曲江风味。”[4]兰亭曲江是中国园林史上典型的公共园林[5],古人将横湖与之相比,可见当时景观之盛。横湖边有待月台和二乐榭,待月台“城端筑层台,木杪转深路”,应依附于城墙而建。此处还有明月池和天汉台,“明月池,县西北隅内,有台,相传汉王筑之”[6],天汉台位置在舆图中即有绘制[4],因此其位置也可大致复原。与横湖和待月台相似,它们也是一组湖、台相映的景观。
复原过程中有一处存疑,即今洋县横湖路所在位置,在民国测绘图(图2)中有一水池,与舆图和老照片能够对应,但根据清代志书记载,该处水体名为官池,正所谓“泮桥在棂星门前,跨官池上五环洞”[4]。现存史料未有任何记载说明横湖与官池之间的关系,而官池的体量也显然与横湖可以泛舟的尺度不符,因此该处很可能并非为横湖。
除了湖台组团以外,城北还有一北园,根据文同诗“缭绕度回塘,纡余转短墙”可知,园有墙垣,园内有塘。由其另一首诗“春风有多少,尽入使君家。当与那人乐,满园桃李花。”应为使君文同的私园,园内多桃李。
2.1.2 城中:亭楼荟萃的郡圃园林
郡圃是古代州府衙署的园林简称,往往是衙署的后园,始于唐代的郡斋,兴盛于宋代[7]。洋州三十景,有17 景位于郡圃,多为其中的水景或园林建筑。郡圃今已毁,当代并未留存有显示其内部景观布局的图像资料。但从文字记载来看,湖池应该是郡圃的重要内容,园中有记载冰池“日暮池已冰,翩翩下凫鹜”,应为园中主要水体,其中水鸟繁多。《郡斋水阁闲书六言二十六首》中的“郡斋水阁”即为郡圃中的楼阁,该诗集以水为主题,写出了《湖上》《湖桥》《鹭鸶》《采莲》《青鹳》等水景和水上植物、动物的场景。可见宋代郡圃中水景之重要和生物之多样。从过溪亭、灙泉亭等建筑名来看,郡圃中还有溪、泉等多种水景,这些水景与建筑巧妙结合,共同组成了园中丰富的景观。在记载的园林建筑中,亭数量超过一半,为最多类型的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仅有望云楼,大部分建筑在园林中呈点缀作用,整个园林风格天然,有着典型的文人园林特征。
郡圃水系也与城市水系有一定关联。根据文同诗“迳源分灙水,衮衮出亭下。横湖能许深,日夜见倾泻”可知郡圃水系来源于灙水,即灙水河。灙水河位于城西,而这一水系又与横湖相连接,以横湖作为其调蓄的湖体。因此横湖、灙水河、郡圃之间很可能存在水渠相互连接的情况。而官池也正好位于郡圃和横湖之间,其形态细长,又沿街布置。因此研究推测,官池很可能为水渠中的一个部分,扩大以成水池。
2.1.3 城南:宗教园林与湿地河景
与城北相比,城南多宗教园林。最为典型的是开明寺和五云宫,前者有塔,为古城突出的地标;后者楼层颇高,“宋时建楼,高可齐云,登眺尽一邑之胜”[2]。城南私家园林主要为南园,据载“迎风湖上去,避日竹间游。定作今宵雨,绕墙啼晓鸠”。其与北园相似,园中应也有湖池。
在洋州三十景中,城南有多处湿地景观,即获浦、蓼屿、寒芦港,这些景观的位置记载为“在县南”,其可能位于城墙以内,也可能位于城墙外、汉江边。而从寒芦港“两岸雪烟昏,凫鸥出深港”强调两岸来看,位于江边的可能性更大。但测绘图中城南空地面积广大,历史照片中这里也有大面积的湖面(图2),因此城内也可能散布有部分水系。
图2 洋县历史地图
清代洋县城景观主要记载于方志中。经历过南宋和元朝的战乱,城市中的许多景观受损毁坏,最典型的为横湖。康熙年间的志书记载到其“今湮废既久,一望荒烟野蔓,索其故址杳不可得矣。”表2 中梳理了清代洋县古城记载史料较多的城市景观,其空间布局见图4。
图4 清洋县城市景观布局复原图
表2 以外的其他景观,多记载于志书古迹一项下,虽无文字明确记载其衰败景象,但清朝亦无其他艺文或舆图详细记载,研究推测这些景观多已损毁倾颓。明清时期洋县有“洋州十二景”,但城中景观仅有一“五云层阁”,可见城市景观衰败之严重。
表2 清代洋县古城景观汇总
洋州位于汉中盆地,隶属于南北气候带交界处,相比于水网密布的许多南方城市,洋州的水资源相对匮乏。汉中盆地中的中心城市——南郑城,在历史上就仅有几处小型湖池(莲花池、草塘、东湖三处)的营建记载,城中也仅有一条明渠水系[8]。相比之下,宋代洋州城的水景园数量和种类均明显超出了南郑,在整个汉中盆地乃至陕西地区都是较为独特的。
洋州古城水景的分布也顺应了自然的山水形势。城北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灙水河通过自流系统引入城中后,北侧必然是用水最近、得水最充足的区域,因此大量需人工调蓄的湖池都靠近城北。而城南地势较低,是城市自然的汇水区域,因此多湿地池沼,人工干预较小。
洋州古城由宋到清,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水景园的衰败:横湖、明月池、冰池等水系在清代仅剩官池一处。这些多样的水景园依赖于城市人工水系的管理维护,而城市等级的下降、战乱的破坏使得城市没有财力和人力去维持这些景观。
由宋到清,相比于水景园,洋州古城的景观视线则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宋代谯楼、郡圃望云楼基本形成了南北向的轴线,向北指向洋县的镇山——兴势山。清代望云楼虽毁,但又增开北城门和城楼,使得南北轴线得以延续。明清修建的魁星楼、文峰塔与天汉台相对,其轴线又连接了文庙和官池,形成了城市中一处新的、内容丰富多样的景观视线。这一视线指向了洋县城郊最有名的道教名山——酆都山的山脊线,使得整个城市的山水关系更加清晰(图5)。
图5 洋县城市山水视线关系
北宋洋州城的景观营建,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同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这些景观多带有文人园林的特点,水景和植物的大量运用、以亭为主的点缀建筑、自然多样的鸟兽动物使得这些园林景观呈现出天然的风格。
文同个人的喜好也影响了景观的营建——文同爱竹且善于画竹,他的故事也造就了“胸有成竹”一词,是中国历史上与竹关系最为密切的文人之一。洋州城的许多园林即与竹有关:筼筜谷、霜筠亭、竹坞等名字就有竹,而涵虚亭(诗曰“石磴抱城回,入竹见虚槛。”)、吏隐亭(诗曰“竹篱如鸡栖,茅屋类蜗壳。”)、书轩(诗曰“清泉绕庭除,绿篠映轩槛。”)、菡萏亭(诗曰“胡阳媚秋漪,菡萏隔深竹。”)等景观也与竹密切相关。
清代的景观不再受文同等文人的影响,而更加世俗化——新建的文峰塔和魁星楼以祈求教育兴盛为目的,保留较好的天汉台、五云宫和开明寺塔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和宗教内涵。
近年来,洋县城的风景开发主要集中于郊区,设立了滨河公园、朱鹮自然保护区、山地梨园、油菜花风景区等绿色空间和风景名胜地,整个县也得到了“朱鹮之乡”的美誉。但相比之下,老城仍然缺乏绿色和活动空间。洋州古城景观良好的历史底蕴能够为老城城市更新提供一个契机,通过景观的修复提升老城的空间品质,挖掘展现洋州历史园林风貌,并且改善老城的生态环境,也能够为郊区生物穿越城市提供生态踏脚石。
洋州古城的水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几乎已经埋入地下,作为汉中地区历史上水景园林繁盛的代表而言,这种现象倍显可惜。老城的城市更新,可以从水系统的修复切入:城北高地通过适当的腾退或揭盖修复横湖、官池、冰池等人工水系,这些古城水系与灙水河也需要水渠连接调蓄,从而也能为滨河新城的景观营建和城市绿道建设提供契机。城南低地可以通过雨水花园、小型湿地公园等形式增加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在修复古城景观的同时也能起到雨洪管理的作用。
当代的洋县以“朱鹮之乡”为骄傲,城市中朱鹮雕塑、朱鹮形象的设施处处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是洋县一份标志性的名片。洋州园林文化,尤其是北宋最为繁荣的园林文化与生态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且能够为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添加一份诗意,使得城市景观富有浓郁的人文内涵。通过园林的修复和古城历史文化的宣传推广,洋州城历史上繁荣的文化环境也能够更好地传达给游客和居民,强化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洋州古城有着丰富的景观营造历史,文同和苏轼等文人留下的大量艺文诗篇也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宋代古城的景观面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初步还原了典型历史时期古城景观的空间布局和主要内容,一方面将这些宝贵的传统景观营造经验和财富挖掘出来;另一方面更希望这些内容能有助于洋县城市的更新和修复,让洋州极具魅力的传统园林文化走进大众和人居环境学科研究与实践者的视野中,也助力西北地区景观史和人居环境史的完善丰富。
图表来源:
图1:底图数据引自Google Earth 2021年遥感影像与高程数据
图2:左图引自台湾藏·陕西省县市镇地形图,右上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4]
其余所有图片表格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