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 的豫中传统村落分布特征解析
——以平顶山市为例

2022-04-27 02:30臧宝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宝丰郏县平顶山

文/臧宝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毛鑫轶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传统村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由历史记忆构成,是民族智慧的产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对传统村落来说很重要,传统村落的保护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这一相关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相关工作受到空前重视[1]。截至当前,依据住建部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料记载,河南省共入选第五批传统村落205 个,其中平顶山市共入选了33 个。平顶山地区传统村落有着基数大、范围广、分布密等特点,是豫中传统村落最具特色的地区,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自然环境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具有“鹰城”的美誉,是河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下辖地区包含2 市、4 县和4 区,总面积约为7882 平方千米。北部与省会郑州接壤,东部靠近漯河市,西南到达南阳市,西北紧邻洛阳市。铁路从境内平顶山西站穿过,连接有京广铁路、焦柳铁路两大干线。

平顶山位于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形环境种类多样,山、丘、岗、平、凹兼有[2],现有土地类型划分中山区占13%,丘陵面积占63%,平原面积占24%。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西接伏牛山,东临黄淮平原,境内西高东低,趋势呈阶梯状,海拔最高处为2142 米,最低为处31 米。

由于地处暖温带气候与北亚热带气候交错的区域,具有差异性特征。夏热冬冷,全年温差较大,降水量较小,四季鲜明。除了西北部和东南部,境内其他区域盛行东北风。

1.2 土地类型

利用从GLOBELAND30 平台上获取的平顶山市土地覆被数据,在ArcGIS10.3 中进行提取分析,分别获取到平顶山市2000 年、2010 年、2020 年的土地覆被利用图(图1)。经进一步分析得出,全土地利用最主要为耕地和林地还有人造地表,其中林地处于平顶山市主导景观的位置,其次则是水体。这些类型为平顶山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提供了土地基础。

图1 平顶山市近20 年土地覆被情况

2 总体分布影响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经济

早期的平顶山相对落后村落都以农业经济为主,村民处在一个发展低下的经济体系中,百姓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经济水平线上,互相之间交流不多。随着村落的发展,经济需求逐渐提高,经济因素影响着村落的分布和格局。在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慢慢形成了一些村落经贸中心布局组团。比如郏县冢头镇的演进,发展具有明显的先天性,这种先天性和经济息息相关,镇中的东寨和西寨和薛店镇的北村和薛庄村,这些村落布局的演变都是随着区域经济中心的改变而改变[3]。

2.1.2 交通

早期河南地区村落的交通与村落的分布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平顶山亦是如此。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彼此之间交流往来逐渐增多,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交通因素主导着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例如郏县地区,村落之间交通联络分成了三个等级:一级:等级较高的交通要道,含有古官道和水运码头等等;二级:交通要道上的关键节点与村镇区域经济中心之间的道路;三级:区域中心影响到周围村里的次级道路。交通因素影响到的村落分布总结出来有沿河流、沿官道等。

2.2 自然环境因素

依照我国传统风水习俗,平顶山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依山而建、近水而居、土地平坦等都是人们生存的首选要素。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其周围的地域环境互相影响着,环境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村落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因为平顶山的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分布大于丘陵和山地,正因如此,造成了境内村落分布格局的差异性,平原地带形状相同,规模相似,布局多样,这些地方村落分布数量多于丘陵、山区一带。拿村落较多的郏县来说,平原占据了境内大部分地方,村落内人们的所有活动空间都在平原上得以完成。村落分布有着多种形式的平均发展,这些形式的发展往往是先天性的,根据人数多少来衡量用地大小,在它们形成交集的地方,形成了区域核心,村落包围着区域核心由里向外不断发散[4]。

2.3 文化因素

历史文化:平顶山地区的传统村落和镇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一些已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结合村落和当地山谷,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东、西汉两朝的昆阳大战就发生在如今的平顶山地区。郏县侯店村有着著名的“楚河汉界”;张店村流传着张良的故事;冢头镇因存在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墓冢的历史而闻名等等[5]。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北宋、元等这些朝代更替时期,尤其在元末明初时期,中原地区发生战乱,动乱不止,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村子遭到了破坏。所以之后从山西等地转入大量移民建立新村,或在原有村落规模基础上逐渐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本土文化,例如观世音文化、曲艺文化、茶道文化,这些文化都是随着村落的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具有村落特色的当地文化。

宗族文化:村落的分布格局同时也受到宗族文化的影响,比如一些注重宗族文化观念的村落,对村落的分布起到重大的影响。这种分布的形成是因为初期人口不稳定,迁出的人口大于迁入的人口,但是迁出的人口在新址上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宗族观念的布局。

3 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3.1 核密度分析

借助于ArcGIS10.3 软件对平顶山地区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数据整理分析,得到传统村落分

3.2 地形高程

布位置存在三个典型的核心分布区和三个长条形的分布区[6]。三点分别位于郏县西部、东北部和郏县宝丰东部交界处(图2),位于郏县东南部的堂街镇临沣寨,这里地产资源丰富,地势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地形。

图2 平顶山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

平原特色村落——薛店镇下宫村,村庄平地分布,村庄内传统民居位于祖师庙的附近,村中有小溪流过,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区特色村落——黄道镇王英沟村,境内北侧高于南侧,近水而建,村落里的建筑主要分布在河水的周围,呼应了我国传统村落布局的形式[7]。三带分别为汝州东北部至东南部,从汝州南部到宝丰西北部再到宝丰北部,宝丰南部至鲁山县北部。从地图上看,平顶山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北侧,向中部延展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西南部鲁山县到东南部叶县和舞钢基本上从较少到没有传统村落。

地形高程是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高程与坡度对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养分、气候物候与自然资源有较大影响。将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获取的GDEMDEM 30M 数据与平顶山市域国家级传统村落经纬坐标数据在ArcGIS10.3中进行叠置提取分析[8](图3),如图所示平顶山市域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郏县和宝丰,呈现出西南斜向东北的趋势,全市最高处海拔为2142 米,最低处海拔为31 米,相对高度为2111 米。利用GDEMDEM 30M 高程数据按照(31 ~182m、182 ~333m、333 ~535m、535 ~865m、865 ~2142m)进行重新分类,然后应用国家级传统村落十进制经纬度坐标获取各个高程范围的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得出:海拔在31 ~182m 区间的传统村落有20 个,占总数量的60.6%,多分布于郏县、宝丰地带。海拔在182 ~333m 区间的传统村落有9 个,占总数量的27.2%,多分布于郏县西部、汝州南部地带。郏县、宝丰一带多为辽阔的平原,为本土传统村落更好地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图3 平顶山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的分布

3.3 坡度坡向

坡度坡向是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对村落的选址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GDEMDEM 30M 高程数据坡度和坡向分析(图4),发现传统村落多分布于0°~30°的坡度之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受到山区地形的影响,将民居置于缓坡或斜坡之上,以便把较平缓的土地留作耕种。以正北(0°或360°)为起点,45°为间隔顺时针划分为8 个坡向:北坡(0°~22.5°,337.5°~360°)、东北坡(22.5°~67.5°)、东坡(67.5°~112.5°)、东 南 坡(112.5 ° ~157.5 °)、 南坡(157.5 ° ~202.5 °)、 西 南 坡(202.5°~247.5°)、西坡(247.5°~292.5°)、西北坡(292.5°~337.5°)[9]。“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南为阴,河之北为阳”,按照广义的阴坡(0°~90°、270°~360°)、阳坡(90°~270°),村落向阳的数量与面阴的数量差别很大,在分布格局上截然不同,面阴的村落布局相对集中。平顶山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以阴坡为主,南坡的村落数量最少。

图4 平顶山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不同坡度的分布

结语

根据上文从社会、自然和历史方面分析对村落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北部,并有两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为郏县和宝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依托在核密度、地形高程和坡度坡向的特征探究,发现绝大多数传统村落都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土地和近水的区域中,这些天然的优势为传统村落的选址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今天,传统村落分布还受到社会风俗、等级制度、风水习俗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对传统村落分布差异的关注,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开展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图片来源: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宝丰郏县平顶山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郏县红牛Y 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宝丰酒的1989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基于低碳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平顶山诗群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