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道景观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2-04-27 02:30李昱妙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街景活力街道

文/李昱妙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硕士研究生

叶雁冰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

引言

街道景观要激发出城市的空间活力,需要正确处理人、街景、城市空间三者的关系,促进公共空间的健康成长。对于街道景观设计,我们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和功能,同时也要满足居民的内心需求。具有人性化的设计会让人产生共情,通过分析街景优势,适当利用前沿的设计思维,将中国人文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所中去,设计出能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街道景观,从而有效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1 街道景观的更新模式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街道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街道景观则是街道空间的外在表达形式,街道景观的设计是由人所主导的,人对于空间的感知及审美要求或价值是街道景观更新的影响因素。

1.1 关注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街道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一直保持着发展和变化,古代的社会经济水平使得对于街道景观的规划甚少,主要是自然界中的风景,街道景观在古代城市中只是城市美化的一种手段。例如在宋代的汴京城中,居民在街道两旁种植了柳树和一些花草,让宋代都城增添了一抹绿色,但是由于树木呈不规则的形状,导致枝干延伸到建筑物内,居民的视线受到了遮挡,街道景观的作用仅限于此(图1)。

图1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随着社会学领域日常生活研究的深入,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也开始了对日常生活景观的关注。日常生活景观与人们无时无刻的伴生行为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产生的具体情境[2],对城市活动具有促成和混合多元化的作用[3]。因此,街道景观设计回归对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关注,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产生了日常交往空间、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设计,以及适老型街道生活空间设计等新类型。

1.2 赋予文化表述

在一些现代的街道景观设计中,因缺失文化而缺乏特色和活力,城市生命力的延续和跳动要依靠文化的滋养。文化是经过漫长时间沉淀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挖掘和赋予出街景的文化记忆,是展现城市空间活力的有效方式。在常德老西门一期(葫芦口)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利用当地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老城墙和老井,结合文化、艺术和自然三大元素,讲述了一条护城河的一个传奇故事,重构了街道景观的空间模式,同时激发了城市更新的活力[4]。在这个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运用河流的流动性和建筑的韵律感,成功营造出一个具有延续历史文脉的生态景观结构(图2)。

图2 常德老西门一期(葫芦口)改造项目街景(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因此文化表述最终成为了展示城市街道景观历史文脉的主要手段。文化表述不仅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元素的呈现,而且是关注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的根基是城市文脉,载体是城市外部空间,街道景观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优化设计更要承载城市文化信息,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1.3 运用好城市向心力

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样,城市的发展运作依赖于城市中心点的建立,在街道景观的更新模式中,城市空间的向心力会将居民聚集在一起,只有聚集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城市活力。例如城市商业中心的存在会吸引大量的人群活动,利用便利的交通道路和资源共享来实现城市的再次更新,融合街道景观的设计来发挥商业街区的优势,居民在这里能够享受到到休闲、自由、愉悦的场所活动。

城市文化的公共属性为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人群活动的极化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5]。街道空间一方面具有开敞空间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兼具建筑外部空间的集会交往属性,因此,宜人的街道景观能激发活跃的城市街道生活,增强街道的引流极化作用,形成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吸引极。

2 生态街景

低碳绿色健康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当中,以建设公园城市和海绵城市为目标导向,扩大城市绿色面积,推广人性化设计。生态体系的完善发展需要街道景观的辅助,加强街道的弹性功能,利用自然式雨水收集,营造绿色便捷的街道生活场景。

2.1“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在2012 年的“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海绵城市”概念被提出[6],之后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项目,在满足海绵城市的要求下,对街道景观进行改造升级,采用海绵设施以及绿色材料,将城市道路真正变为弹性与韧性兼容的现代街道,丰富街道景观的层次感,拓展城市肌理,形成街道景观空间的紧凑感,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赋予街道人情味,让街道空间的发展更加人性化。

2.2 雨洪管理与街道景观的深层联系

现代城市中的雨洪管理依靠街道景观的建设,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街道景观中应用海绵技术,发挥街道净化减噪的功能,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和街道改造方式推动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同时为打造智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体不单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而且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媒介。每当城市面临下雨天时,居民在街道中匆忙地行走,会被污染的雨水溅到衣服上,但是自然的雨水处理系统可以让人少受到一点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也让街景的整体立面多了一丝流动感和起伏度。在城市生活中,水体的作用除了滋润万物,还应有刺激城市空间活力的作用。例如,在街道中设置动态的水体设施,能够让人寻找到空间记忆的刺激点,也能够让人与水与空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体验,所以把握好水的用处可以更好营造出城市空间的氛围和意境。

3 塑造小空间

在城市空间的布局中,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存在缺一不可,但是小空间的塑造能够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价值魅力。对于小空间的塑造,也可以给居民带来归属感和亲切感,起到了活跃城市气氛的作用。

3.1“以小见大”

按照街道景观的线性特征,在其游览序列中组织精巧实用的公共环境节点,既能增强街道景观的空间魅力,形成一系列满足街道公共休闲需求的景观节点,又能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景观载体[7]。同时,街道景观中的小空间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小空间与其周边的城市功能更容易形成功能互补,在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内形成与其外部城市空间功能需求相配套的街道景观。

3.2 自由组合

城市街道对于商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小空间的存在方式应当与地摊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小空间以达到街道临时性质需求。市场、夜市以及创意文化区的设计是遵循自由组合的原则,用有限的空间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小空间增加场所的文化自信度,打破城市空间发展的壁垒,坚持自发形成的空间模式,反映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8]。小空间也能形成与城市生活需求相适应的非正式空间,这种由类型多样的小空间构成的一系列城市非正式空间,是支撑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重要内容。例如具有潮汐特征的住区周边早市、菜市、夜市等临时性交易空间,以及广场舞、街头棋牌活动点等临时性交往空间。这些临时性空间都具有体量小、流动性强的特点,还具有包容性、杂糅性、高效性、临界性、介入性等特性[9]。因此,小空间对增强社区活力具有较强的触媒效应,尤其是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街景小空间,具有增强城市日常生活魅力的重要作用[10]。

结语

分析并研究街道景观不同的设计策略,能够更加合理地重新构建当代中国街道,对平衡经济发展与人类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街景作为居民交往和生活的空间,承担着引导居民积极关注城市人居环境的责任,更发挥着发展有趣和温情并存的城市空间的作用;同时街道景观也与文化、生态、社会相联系,并致力于提供未来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方向路线。

猜你喜欢
街景活力街道
热闹的街道
炫彩街景看过来
活力
街景
街道生活
城市街景
3D街景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