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严谨求实,创新谋变,一家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背后,凝聚着一个和无数个创业者的拼搏及远见卓识。
2021年11月30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清华长庚”)智慧化示范实验室正式落成,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启动试运行。落成仪式上,院长董家鸿院士和副院长张萍等共同按下实验室启用按钮后,从传送、收件、处理、检测,到样本保存,第一批测试样本全流程开启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作业。
张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助理、心血管中心主任、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擅长各类心律失常及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救治。
“创新与效率是引擎和动力。”张萍表示,包括以上这一智慧平台的创建,医院运营至今7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和诸多成果涌现,成于全员的砥砺前行,不断创新。走过“综合建构,奠定基础”的初创期,跨过“特色发展,塑造品牌”的攻坚期,而今,医院上下正信心十足,迈入“卓越品质,成就一流”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2021年11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年满“7岁”。回顾过往,董家鸿表示,坚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公益本位,探索现代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秉承“双心”理念,7年间,医院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医工结合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前瞻定位、管理科学、借势发展。”在张萍看来,秉承“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医院发展以员工为重心”的宗旨,借力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以及社会力量的无私援建,清华长庚建院之初便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卓越医师培养体系和尖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当下,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学术型医院(Academic hospital)正趋于成型。
7年间,在年轻而茁壮的清华长庚身上,亦形成了“严谨”与“活泼”兼具的气质。“严谨”,体现于管理的科学规范和学科发展的步步为营;“活泼”,则在于全员发展理念的实时更新和人人被赋予自由而又广阔的发展平台。
张萍的个人气质,部分与以上二者暗合。1989年自北大医学部毕业后进入北京医科大学,从住院医师到临床医学博士,再到主治医师张萍在最初的医学殿堂便接受了规范、严谨,甚至严苛的训造。毕业伊始,医院参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开启长达1年严格的24小时住院医师培训,张萍至今记忆犹新:早7点进病房到晚上10:00钟离开,全科保障24小时住院医医师收治患者的数量不少于8名,参加所有的抢救,新患者入院时随叫随到,三大常规自己做、各种涂片要先自行判断,两周一次全英文查房……,每周只休息半天!”
在陈明哲、韩启德、郭静萱等名师引领下,在强压力、快节奏之中,张萍得以迅速成长,临床思维、科研能力和英文水平大大提高,也养成了受益至今的严谨认真、扎实高效的素养。
“多年来,一直在跟随大师们的脚步成长,感恩三院奠定的深厚根基和人民医院的锤炼。”2003年,张萍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师从郭继鸿教授,在郭教授近似严苛的历练下,她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诊疗和介入手术方面迅速提升,数年后便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其后11年间,她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支撑计划等在内的10余项基金,逐渐成为业内知名的顶尖专家。
不过,恰在事业步入新的高峰之时,2011年,多年的繁忙和“手术站台”,给张萍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左手中指受伤、腰椎间盘脱出、视力下降,这三点足以令一位年手术量数百台的心内优秀医生崩溃。
“低昂”从来没有在张萍的字典中出现过。短暂犹疑过后,本性怀有“活泼”和“乐观”基因的张萍,迅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事业出口,职业生涯完成了“三级跳”。
“未来的医疗技术发展,将从拼体力向拼脑力转变。”个人身体原因,加之对行业的预判,从2011年至2014年,历经3年的思考和沉淀,张萍最终确定了新的职业规划,接受了清华长庚的邀约。
吸引她的,是清华长庚规划之初便设定的“提供健康守护、培养医学精英、创新临床研究、追求卓越管理” 这一使命,以及医院“不断成长”的种种可能。
张萍至今记得2014年初冬,站在空空荡荡的院区内,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唯有风声与她应和,脑子里回荡着那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后,张萍在《医学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篇《梦想伴我飞扬》的文章,文中不仅阐述了未来的畅,也向自己递交了挑战书。
除了在业界的学术影响力,彼时,清华长庚管理团队最为看中的,还有张萍的这股“精气神”,敢于不断突破自己的勇气。
“平台吸引人,诚心打动人。”医院大力支持,加之个人魅力,仅在半年间,张萍成功组建基本的心内科团队,可完成冠脉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和先心病介入,可24小时365天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可实施心血管疾病重症急救。在梅奥医学中心沈文光教授、北大人民医院王伟民教授等同行的帮扶之下,学科迅速实现了质的提升,学科亚专业,也基于区域诊疗需求,因时而动,迅速细分。
领航者说
清华长庚身上有着“严谨”与“活泼”兼具的气质。“严谨”,体现于管理的科学规范和学科发展的步步为营;“活泼”,则在于全员发展理念的实时更新和人人被赋予广阔的发展平台。
未来的医疗技术发展,将从拼体力向拼脑力转变。
医院至今7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和诸多成果涌现,基于区域诊疗需求和患者福祉,成于全员的砥砺前行,不断创新。
“一个人顶三个人用,一周7天坚守岗位。来了急诊患者,大家一起上。”张萍很感慨于创业初期的激情时光,甚至那些在讨论病例时泛起的“硝烟味”。在她看来,避虚唯实、砥砺创新的精神,不止贯穿心内团队的发展历程,更是清华长庚所有学科、运营和管理团队的闪光品质。
时至现今,心内团队已圆满完成“初始”任务:作为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覆盖数十万民众,“全球最大社区”中心唯一一家大型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区域5公里范围内,科学而又快速的心内急诊急救链程和紧密协同网格已然形成;7年间,医院在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康复等领域,均实现了大幅突破;“高标准、严要求、齐发展”,亦成为心内学科发展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追求和愿景。
具体实践,是放大清华长庚在心血管遗传学、遗传性心律失常等领域的优势,持续强化学科特色,差异化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分子遗传库,助力医院冠心病中心、心律失常中心、心衰与心脏移植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中心、肺血管病中心和肿瘤心脏病中心等平台建设,学科更早步入第一方阵。
“追赶是清华长庚的阶段性目标,超越才是医院在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词。”2020年4月,医院管理团队例行调整后,张萍职务变更为副院长,更多教学与科研管理任务加身。她介绍,背靠清华大学,倚势清华长庚既有学科实力,接下来,“十四五”期间,医院将借助清华大学雄厚的理工资源,发力人工智能,推进医工结合,在心血管疾病智能管理、心血管介入机器人研发以及高风险预测、数智疗法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
“科创引领未来!”时至2021年年终岁尾,张萍正将更多精力集中于科研管理。
此前数年间,联动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长庚先后完成研究生创新评价机制和体系建设,启动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当下,张萍和团队正在创建包括转化科学中心、大数据中心、医工结合交叉中心、临床研究中心、细胞生物治疗中心、临床流行病与医学统计中心内的医学研究中心(Medical Research Center,MRC)以及多维度学科影响力评价体系和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清华长庚正年轻,未来可期。”张萍最后表示。
上述内容根据《远见·领航者说》圆桌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