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综述

2022-04-27 22:13牛宇佳
蒲松龄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改编聊斋志异

牛宇佳

摘要:《聊斋志异》子弟书是以《聊斋志异》为题材改编而成的说唱文学作品,文本内容以钞本、刻本和印本的形式流传至今。学者有意识的研究《聊斋志异》子弟书可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刘复、李家瑞、傅惜华等人不断地搜集考证《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篇目情况,开始了《聊斋志异》子弟书书目钩沉与整理,实证出《聊斋志异》子弟书现存27种,选取22篇《聊斋志异》故事改编而成。学者对《聊斋志异》子弟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三、四十年,這些研究建立在文本资料日益丰厚的基础上,对《聊斋志异》子弟书的主题思想、文体特征和叙事特点展开了详细论述,研究范围趋向细化。因此,对《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挖掘研究的创新点和拓宽《聊斋志异》的传播空间。

关键词:《聊斋志异》;子弟书;改编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子弟书的“流传时间约从乾隆年间始至民国初年,大约二百年时间。主要流行于北京、沈阳、天津等北方地区。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颇为盛行……至清末民国初年,被大鼓等曲艺代替,渐趋消亡” [1]7。这里的“消亡”指的是演唱方式衰落不闻。清震钧《天咫偶闻》中记载:“旧曰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剏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内城士夫多擅场,而瞽人其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璧之属,声价极昂,今已顿绝。” [2]175可知,子弟书首创于八旗子弟。子弟书文本是我们窥见当时八旗士大夫、八旗子弟、民间艺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最早的子弟书研究著作——清人顾琳的《书词绪论》。因创作于子弟书盛行的嘉庆时期,作者顾琳及评者李镛又亲自参加到子弟书的创演活动中去,所以其评论弥足珍贵。这也是清代惟一的子弟书专论” [1]2。书中记载:“后自罗松窗出而谱之,书遂大盛。然仅有一音。嗣而厌常喜异之辈,又从而变之,遂有东西派之别。其西派未尝不善,惟嫌阴腔太多,近于昆曲,不若东派正大浑涵,有古歌遗响。近十余年来,无论搢绅先生,乐此不疲,即庸夫俗子,亦喜撮口而效,以讹传讹,虽好者日见其多,而本音则日失其正矣。” [3]821可见,子弟书的音乐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分为东、西两派不同的风格,然后,才达到“人皆争效的程度” [4]101-104。一直以来,子弟书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许多子弟书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子弟书即是典型范例。

关德栋、李万鹏认为:“说唱志目是《聊斋志异》的一种普及形式,它以通俗文艺特有的艺术手段,给一般文化水平低下的人们扫除了文字上的障碍,使广大群众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欣赏聊斋故事的渴望,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补充。” [5]1《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出现,不仅扩宽了《聊斋志异》的传播路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聊斋故事的渴求。20世纪以来,《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稳步前进,从纵向时间研究来看,《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大体经历了文本的搜集、整理、考证等阶段,从文本内部研究来看,《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大体涉及主题思想、文体探究、叙事特点研究等方面。

一、《聊斋志异》子弟书书目钩沉与整理

民国时期,《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研究处于文本的搜集、整理阶段,系统的专门性研究尚未出现。“民国初期,受到法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学术思潮影响,俗文学研究在中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 [6]170-174。《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研究建立在俗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社会调查研究所则购得大批清代与民初书坊所抄或出版的曲艺原刊本,极为珍贵,已编成《中国俗曲总目稿》” [7]58。该书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版,后于1993年和2011年两次出版。李家瑞在搜集整理《中国俗曲总目稿》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专著《北平俗曲略》,该书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印行,1988年再次出版。

20世纪40年代以来,傅惜华的著作《曲艺论丛》中记载:“后世戏剧以及俗曲方面,采取《聊斋志异》所衍故事以为题材者,殊难枚举,影响至巨。……至于俗曲方面,当以子弟书为多。” [8]148该书从著录情况和曲词内容等角度论述了《侠女传》《莲香》《陈云栖》《颜如玉》《葛巾传》《大力将军》《马介甫》《秋容传》《凤仙传》《嫦娥传》《胭脂传》共11种《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相关内容,同时提及别本《凤仙》《姚阿绣》《钟生》《绿衣女》《续黄粱》等篇目。傅惜华在著作《子弟书总目》中阐述了:“子弟书的内容,比较其他曲艺所衍述的故事,来源是极其丰富的,归纳起来约可分为四类,其中之一便是取材于明清两代的通俗小说……。” [9]4-5其中包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文学名著。

1980年以来,涉及清代“子弟书”相关内容的研究专著不断涌现,但《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研究专著尚未出现。《聊斋志异》衍生作品、其他曲艺作品中有一些关于《聊斋志异》子弟书的记载,从中可以窥见《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内容。关德栋、李万鹏的《聊斋志异说唱集》中不仅收录14种《聊斋志异》子弟书,还“从质量上,肯定了子弟书里的志目,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5]7。关德栋、周中明编著的《子弟书丛钞》 [3]记录了《绿衣女》《大力将军》《葛巾传》《胭脂传》4种《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内容,并附有相关的主题说明,其中子弟书《胭脂传》解读为劝善惩恶,提倡自由真挚的爱情,同原著《聊斋志异·胭脂》作为公案小说的类型有一些区别。李家瑞在《北平俗曲略》中记载:“编造子弟书最多的是韩小窗、鹤侣氏、云崖氏、竹轩、渔村、煦园等人。” [10]18其中渔村、煦园也将《聊斋志异》中约12篇故事改编为子弟书。刘复、李家瑞编著的《中国俗曲总目稿》 [11]中详细记载了《凤仙》《钟生》《侠女传》《洞庭湖》《秋容传》《马介甫》《胭脂传》《冤外冤》《梦中梦》《陈云栖》《葛巾传》《绿衣女》《嫦娥传》《莲香传》《颜如玉》《续黄粱》《大力将军》《姊妹易嫁》《谜目奇观》等《聊斋志异》子弟书篇目目录,由于著作中所收录的曲目较多,工作量巨大,故只有目录未涉及内容提要。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 [12]中详细记载了《颜如玉》《大力将军》《葛巾传》《莲香》《陈云栖》《侠女传》《马介甫》《秋容》《嫦娥传》《凤仙传》《绿衣女》《胭脂传》《钟生》《姚阿绣》《凤仙》共15种《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相关回数和具体内容,为探究《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内容和叙事特点提供了支撑。个别内容有讹误,如《颜如玉》中主人公的名字由郎玉柱变成了郎玉桂。张寿崇主编的《子弟书珍本百种》 [13]一共记载了《萧七》《菱角》《绩女》《瑞云》《梦中梦》《疑媒》共6种《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相关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相关资料也日渐丰厚。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著的《子弟书全集》 [14]详细记载了24种《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篇目内容;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著的《新编子弟书总目》 [15]罗列了25种《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目录,子弟书《颜如玉》主人公的名字由郎玉柱变成了郎玉桂,疑似讹误;陈锦钊的著作《子弟书集成》 [16]辑录了25种《聊斋志异》子弟书,且附有《三目奇观》篇目内容和《三目奇观》《谜目奇观》之谜目——文中所嵌书目的罗列与分类。这三部书相互补充,对《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篇目和内容作了较为细致地整理,为深入探究《聊斋志异》子弟书的思想和艺术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从以上学者的子弟书作品辑录可知,现存《聊斋志异》子弟书篇目共有27种,其中24种是根据《聊斋志异》小说改编而成。子弟书《胭脂传》和《疑媒》均是根据《聊斋志异》卷十《胭脂》篇改编而成,但内容不同,因此归为两种。子弟书《凤仙传》和《凤仙》均是根据《聊斋志异》卷九《凤仙》篇改编而成,但内容不同,故也归为两种。另外三种为《王杏斋》《谜目奇观》《三目奇观》。《王杏斋》只存目,内容俟考;《谜目奇观》和《三目奇观》集《聊斋志异》篇名而成,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聊斋志异》子弟书。

表1:《聊斋志异》子弟书可见篇目统计:

从上表可知,现存的《聊斋志异》子弟书篇目内容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聊斋志异》子弟书目录与版本问题较为清晰。在著作《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坊抄目录”一节提及“百本张、别野堂、乐善堂”等子弟书目录;“刻本目录”一节涉及到《聊斋志异》子弟书《王杏斋》《洞庭湖》《姐妹易嫁》《冤外冤》等篇目辑佚;“百本张与子弟书书坊”一节以子弟书的售价及传播为切入点,论述了子弟书的售价高低与其传播速度息息相关 [1]117-157。结合上表,可知《侠女传》《莲香传》《绿衣女》《马介甫》《大力将军》《秋容传》《姚阿绣》《钟生》《嫦娥传》《凤仙传》《胭脂传》《葛巾传》《颜如玉》《陈云栖》共14种《聊斋志异》子弟书著录情况中记载了百本张《子弟书目录》的售价,为探究《聊斋志异》子弟书的传播情况提供了可能;2.作者生平有待考证。目前学者所整理《聊斋志异》子弟书的作者共7人:煦园、兰歧华胥、竹窗、渔村、文西园、幽斋、幽窗,还有约16篇作品的作者不详。子弟书作者改编《聊斋志异》的动机,可为文本的解读提供新的思路。如王美雨在《满族说唱文学子弟书对聊斋文化的接受与传播》一文中论述了《聊斋志异》子弟书作者编创的原因——接受了《聊斋志异》的传统文化内涵且《聊斋志异》子弟书作者在编创《聊斋志异》时,将《聊斋志异》的文言表达改为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形式,有利于普通民众了解聊斋故事。[17]77-80通过整理《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现存篇目情况及梳理篇目内容特点,为探析《聊斋志异》子弟书的思想艺术性奠定了基础。

二、《聊斋志异》子弟书思想艺术研究概况

1980年以来,以“子弟书”研究为主题、作为关键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专著、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子弟书研究对《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在中国知网文献平台对近36年来以“子弟书”为关键词的文献年度发表趋势進行检索,可以看出以“子弟书”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从2009年开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自2011年以来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在这一研究趋势中,由明清小说改编的子弟书研究所占比重较大,《聊斋志异》子弟书改编数量仅次于《红楼梦》子弟书。截止到目前,以“《聊斋志异》子弟书”为关键词搜索得到2篇期刊论文,以“《聊斋志异》子弟书”为主题搜索得到10篇文献。此外,检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以“子弟书”为关键词的国家社会科学立项项目(包含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共有2项,项目名称分别为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和清代八旗子弟书研究。目前学者对《聊斋志异》子弟书思想艺术性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主题思想、文体特征、叙事特点等三个方面。

(一)《聊斋志异》子弟书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子弟书在选材上大体以世情和爱情故事为主 [18]7,内容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如符合文人士子理想的“双美”模式,姚颖的《“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 [19]43将《聊斋志异》子弟书“志目”和原著进行对比,指出了“双美理想”的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传统,符合作为男性的精神需求与社会需求。而这种观念,也通过说唱文学作品,由社会中上层传播到社会的下层,无疑对社会伦理道德及传统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刘芳芳的硕士论文《子弟书对小说名著的改编》 [20]中从《聊斋志异》子弟书与原著对比及“乱离巧相认”母题的文化透视两方面论述了子弟书《菱角》篇的思想内容和改编艺术。

贾静波的《〈聊斋志异〉子弟书初探》 [21]85以21种《聊斋志异》子弟书作为文本依据,分别从世界观、婚姻观、人生观三方面阐释了蒲松龄的思想观念对《聊斋志异》子弟书改编的影响。《钟生》《陈云栖》《嫦娥传》《侠女传》《梦中梦》《菱角》等篇体现了因果宿命色彩;《钟生》《萧七》《陈云栖》《葛巾传》等篇体现了男性共同的择偶标准——既美且贤、又可帮夫;《秋容》《莲香》《姚阿绣》《菱角》等篇体现出对安乐生活和家庭幸福的向往。这些篇目中《钟生》和《梦中梦》的选材以世情为主,其他均是爱情婚姻题材。冀运鲁提出:“改编者们非常注重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口味……在这种平民意识的影响下,《聊斋志异》戏曲改编呈现出平民化特色和市井趣味。” [22]135但《聊斋志异》子弟书的首创群体为八旗子弟,他们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熏陶。因此,《聊斋志异》子弟书的艺术性较高,既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案头阅读与娱乐要求。在当时满汉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聊斋志异》子弟书的改编呈现出“市民化”的特征,不同于《聊斋志异》戏曲改编呈现出的平民化特色。贾静波的论文《〈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市民化”特征分析》从改编的市民化倾向、“诗篇”的市民化融合和市民化特征的深层探寻三方面分析了《聊斋志异》子弟书体现出的“市民化”特征。文中:“‘市民化’特指其中城市居民对待生活的世俗观念。子弟书的流传地主要在城市中,创作者、表演者和接受者的市民身份,再加上《聊斋志异》故事素材的民间传播性质,使得聊斋子弟书呈现出浓厚的市民化特征。” [23]52《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市民化特征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感受到的是“披着怪异外衣的芸芸众生的生活琐事、家庭俗事、普通遭际,以及背后渗透的种种世俗男女的浓情蜜意、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24]17。

冷纪平、郭晓婷在《子弟书源流考》一书中较为完整地探讨了《聊斋志异》子弟书与原著之间的优劣。著作中《聊斋志异》子弟书与原著内容对比可分为四个层面:1.子弟书《绿衣女》《绩女》《疑媒》《瑞云》《葛巾传》等篇目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叙述过程等方面略丰富一些。2.《莲香》《马介甫》《颜如玉》《陈云栖》《秋容》等篇目由于情节的删减,艺术水平较原著略显不足,子弟书《钟生》篇语言比较平淡。3.《侠女传》《嫦娥传》《大力将军》等篇目和原著相比各有所长。4.《梦中梦》《姊妹易嫁》《菱角》《萧七》《洞庭湖》等篇目与原著故事情节基本相同。此外书中还提及,《胭脂传》细致程度不如《疑媒》;《谜目奇观》只是篇名连缀而成,无情节性可言;《凤仙传》是“所有《聊斋志异》故事中改编的比较精彩的”。[18]96由此可见,《聊斋志异》子弟书在改编的过程中删改原著故事情节,融入了子弟书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值得深入探究。

(二)《聊斋志异》子弟书文体特征

“子弟书在中国文学各文体中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样式” [25]269。首都图书馆藏《绿棠吟馆子弟书选》 [26]中就说:“至清时有所谓子弟书者,实为一时之创格,清以前所未有也。其书大抵摘取昔人诸小说中之一段故事编演成词。其为文也,则似诗而非诗,似词而非词,别饶风韵。……玩其笔墨则端庄流丽潇洒玲珑兼而有焉,虽李笠翁之十种曲亦未必过之。苟非名家巨手,何能成此绝妙好词。诚弹词中之别开生面者也。”作者认为子弟书应归为弹词一类。赵景深认为:“子弟书虽然大多以中国明清小说、戏曲为题材,但它究竟不是小说、戏曲,而是叙事诗……。” [3]2启功认为:“比弹词简洁细腻……又不失古典诗歌的传统特色。” [27]309可见,子弟书融合了诗歌、弹词等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提及子弟书:“是从鼓词蜕变出来的。” [28]507可见子弟书与鼓词的渊源关系。《聊斋志异》子弟书文体探究主要集中在其艺术性方面,还未从理论层面进行详尽地分析。同时“在文体上,子弟书对中国传统叙事诗而言具有革新性的意义” [1]34。因此,基于子弟书特殊的文体样式,《聊斋志异》子弟书文体特征还需深入研究。

此外,王美雨在《聊斋说唱志目研究现状综述》 [29]68中指出:“当前,学界对聊斋说唱的研究从整体特征研究逐渐转向对具体艺术形式及个案的研究……逐渐转向对聊斋说唱自身的研究,对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语言价值等进行探讨。”崔蕴华在《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著作中写道:“子弟书的基本体制是,无论回数多少,通常在头回之前,都是以一首八句诗篇开头,篇首均标明‘诗篇’字样。诗篇或为整齐的七言,或每句字数不等。” [1]19从这一角度出发,《聊斋子弟书诗篇研究》 [30]334一文从诗篇数量、收录情况、文化内涵等角度论述了《聊斋志异》子弟书诗篇内容与《聊斋志异》原故事主旨之间的关系,涉及子弟书《花叟逢仙》诗篇内容和位置异同的剖析,该论文在统计篇目时将《花叟逢仙》归为《聊斋志异》子弟书,而《子弟书全集》中关于《花叟逢仙》子弟书的记载为:“据《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編。” [14]1797且《花叟逢仙》子弟书和《灌园叟晚逢仙女》均有秋先惜花、张委催花、落花返枝、秋先升仙等故事情节,因此子弟书《花叟逢仙》是否属于《聊斋志异》子弟书仍有待考量。《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除了探究其文体特征在说唱传播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也要关注其自身语言文化魅力带来的影响。

(三)《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叙事特点

赵景深说过:“子弟书究竟不是小说、戏曲,而是叙事诗……其中好多篇杰作并不比《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逊色。” [3]2可见子弟书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在叙事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盛志梅在《试论子弟书的叙事及其体制及特点》一文中提及:“子弟书是清代鼓词的一种,除了具备一般诗赞系说唱文学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满汉合璧、满兼汉的语言表达形式,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的叙述视角。” [31]180子弟书的叙事:“不以情节的离奇曲折取胜,而是以细腻真挚的抒情动人。” [31]181对研究《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叙事特点有着启发意义,可以从其语言的雅俗共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等角度展开探讨。

蒋玉斌的著作《〈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 [32]涉及到《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相关内容。在“聊斋说唱研究”一章中具体论述了《聊斋志异》子弟书对小说素材的处理,有简略化、抒情化、化雅为俗的特点。这一章对《聊斋志异》子弟书《凤仙传》《颜如玉》《绿衣女》《马介甫》《侠女传》《莲香》《姚阿绣》《嫦娥》《陈云栖》《葛巾传》《秋容》《胭脂传》《疑媒》《瑞云》《钟生》《谜目奇观》《菱角》等篇目均有具体的分析和论述,主要探讨了《聊斋志异》子弟书语言、情节、叙事手法方面的特点。同时,关德栋、周中明在《子弟书丛钞》前言中论述了子弟书并非贵族文艺,“它是道道地地来源于满族中、下层民间的文艺” [3]3。《聊斋志异》子弟书文本呈现出了叙事日常化的特点,便于理解和传播。

《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叙事特点,不仅体现在语言、情节、抒情方式等方面,而且体现在物件意象、梦境意象等方面。此外,文本中运用了人物的异化功能的叙事手法,除了普通的男性和女性担任故事的主人公外,还涉及到了狐、鬼、蜂、妖等异化人物。

三、《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研究趋势

关于《聊斋志异》子弟书的篇目考证、与原著的关系以及学者以某一主题、某一模式为切入点对《聊斋志异》子弟书内容的剖析等方面的研究,前人已取得相应的成果。对《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有:1.《聊斋志异》子弟书版本和作者考证;2.《聊斋志异》子弟书文本内容研究;3.《聊斋志异》子弟书与原著的对比探讨;4.《聊斋志异》子弟书的艺术特色;5.《聊斋志异》子弟书在说唱传播史上的地位等。

“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他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与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作品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 [27]309。这是著名学者启功对子弟书地位的肯定。因此,系统整理和全面研究《聊斋志异》子弟书十分有必要,《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仍有一些难点问题要突破。就文本而言,相关回目内容和作者的考证,仍需深入挖掘;就时间而言,《聊斋志异》子弟书的诞生、传播、兴盛、衰落、消亡的时间,有待探析;就地域而言,《聊斋志异》子弟书改编的文化背景,值得关注。高岩的《〈聊斋志异〉说唱研究》一文中提及子弟书衰落不闻的原因是:“唱腔繁杂,不易学习,且在光绪年间,不少新兴曲种在京津等地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审美意趣。” [33]25“光绪后期至宣统年间,子弟书传入天津,因为缺乏自娱环境,从八旗子弟的消遣之作一变而为瞽目艺人衣食之源。此时北京、沈阳的子弟书也逐渐走向衰落” [34]33-37。但是“子弟书的曲词并没有因之泯灭,许多作品在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奉调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里又得到了新生” [5]8-9。沿着这条思路思考,《聊斋志异》子弟书对其他曲艺文本创作的影响,仍值得深入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研究材料的日渐丰厚,也为《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聊斋志异》子弟书改编艺术探究、《聊斋志异》子弟书演出情况辑佚等问题均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崔蕴华.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清]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3]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尹变英.从《书词绪论》看子弟书[J].晋中学院学报,2014,(5).

[5]关德栋,李万鹏.聊斋志异说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吴真.协作与刺激:七十年海外中国说唱文学研究[J].文学遗产,2020,(6).

[7]陈锦钊.论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J].满族研究,2003,(4).

[8]傅惜华.曲艺论丛[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

[9]傅惜华.子弟书总目[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

[10]李家瑞.北平俗曲略[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

[11]刘复,李家瑞,等.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

[12]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上下)[M].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94.

[13]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子弟书珍本百种 满族说唱文学[M].张寿崇,主

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4]黄仕忠,李芳,关瑾华.子弟书全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5]黄仕忠,李芳,关瑾华.新编子弟书总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陈锦钊.子弟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7]王美雨.滿族说唱文学子弟书对聊斋文化的接受与传播[J].淄博师专论丛,2019,(3).

[18]冷纪平,郭晓婷.子弟书源流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9]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

龄研究,2011,(4).

[20]刘芳芳.子弟书对小说名著的改编[D].大连大学,2015.

[21]贾静波.《聊斋志异》子弟书初探[J].蒲松龄研究,2008,(4).

[22]冀运鲁.论平民意识与清代聊斋戏改编的市井趣味[J].齐鲁学刊,2019,(4).

[23]贾静波.《聊斋志异》子弟书的“市民化”特征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07,(3).

[24]尚继武.《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5]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5.

[26]金台三畏氏.绿棠吟馆子弟书选(内含《绿棠吟馆子弟书百种总目》)[Z].北京:首都图书馆

藏,1922.

[27]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8]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9]王美雨.聊斋说唱志目研究现状综述[J].淄博师专学报,2018,(2).

[30]王美雨.聊斋子弟书诗篇研究[J].蒲松龄研究,2020,(3).

[31]盛志梅.试论子弟书的叙事及其体制及特点[J].时代文学,2011.

[32]蒋玉斌.《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

[33]高岩.《聊斋志异》说唱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4]郭晓婷.清代子弟书兴衰时间考[J].东方论坛,2010,(1).

Summary of Studies on Liaozhai Zhiyi Zidishu

NIU Yu-jia

(College of Arts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Guyuan 756000,China)

Abstract: Liaozhai Zhiyi Zidishu is a rap literary work adapted from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The text content has been handed down in the form of cash,engraved and printed copies. Scholars' conscious study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920s and 1930s. As Liu Fu,Li Jiarui,Fu Xihua and others continuously collected and researched the content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they began to collate and reorganize the bibliography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and proved that there are 27 kind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22 stories of Liaozhai Zhiyi are selected and adapte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mainly focusing on the past thirty or forty years. These studies are based on the increasingly rich text materials. They hav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theme,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and the scope of study tends to be refined. Therefore,a systema?蛳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 is conducive to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broadening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Zidishu;Adaptation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改编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