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园
关键词:非遗文化 劳动 教育
一、校馆合作,打造“非遗进校园”公教品牌活动
非遗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蕴藏着传统文化根源。将非遗文化与劳动课程相结合,既是对非遗文化的最好传承,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途径,更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我校牵手宜春市美术馆开展馆校合作之“非遗进校园”系列公教品牌活动。该活动以每月“一主题两节课”的常态化教学形式,将宜春美术馆的美术资源输送进校园,通过“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实践探索,宜春市美术馆实现了课外版画研学活动的有序发展,帮助学校建立版画社团,构建了“师生家校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美育教学、劳动教育和实践空间。宜春市美术馆作为以公益为目的的从事文化艺术教育的事业单位,将不断担负起全民及中小学生群体的艺术教育、艺术普及等责任,特别是通过资源共享将馆内的非遗文化资源向校园趋近,将非遗文化艺术普及校园,并不断深入社会各个领域。
二、整合资源,畅想立德树人的“主旋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各个传统节庆主题融入非遗文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成果展示、“流动的美术馆”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育人效果持续增强。通过版画课程的策划和实施,丰富和提升学校的美育氛围,借助美术馆的美育资源带动学校教师优化教学课程,提升教师素质,搭建美育平台,促使合作学校的美育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将美术课程开课率持续提高,学生美育素质明显提高。一方面,立足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选派素质优秀的美育教师,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策划精品美育课程。以版画为抓手,传承和弘扬宜春地方文化艺术瑰宝—宜春版画,让陈列在美术馆的展品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将公共教育课程带进校园,帮助学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馆校联动工作机制,签署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搭建起全市中小学以版画教学为主导的学生团体——版画社团,开展持续性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了“师生家校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促使学校美育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营造氛围,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
学校以传承与发展宜春版画为目的,按照每个月“一主题两节课”的教学模式,已开展了24节版画课程,让2000余名在校学生认识、接触、学习到了宜春版画,感受到了版画的魅力。在版画进校园的课程设置上,针对授课对象主要是初中部七至八年级、高中部一至二年级的美术爱好者,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课程集合了专业性、趣味性、系统性、多元性等特点,每个月及时更换主题,保持学生们对版画热情与期待。该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制作版画的过程中也让他们收获了自信,版画以其特有的形式让学生们得到思维训练和审美体验,从品味苦乐、成败的平凡过程中,去发现美的真实世界,去陶冶心灵,提高审美的素养,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馆校合作不仅有输入的常规版画课程,还借助宜春美术馆的资源帮助我校培养出自己的版画师资力量,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当前的“双减”政策添砖加瓦。
四、创建平台,开发非遗劳动实践资源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会讲述宜春版画的历史由来和制作工艺,还向同学们展示版画作品并模拟了版画制作过程,带领他们走近宜春的非遗文化,了解宜春版画的奇巧与匠心,共同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课堂上展示的只是宜春版画的一部分,详细了解下来发现,原来宜春版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代,是创作者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纸板、麻胶板、塑料板、绢网等板材上,运用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进行制版,再印刷完成的艺术作品。以地方特色濃郁而闻名的宜春版画,作品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内容贴近生活,多反映本地生产生活和风俗民情。实际上制作一幅版画需耗时多日且工艺复杂精细,经多年发展创新,宜春版画的品种和技法也由传统的木刻水印和油印发展出了彩拓、纸漏、泡版薄油印、吹塑、综合版、热辐射等自创的新品种新技法。
学校不仅积极开发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也创设了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结合的社团课,让不同兴趣的孩子可以进行个性化劳动创作。当孩子们学有所长时,就开展文化输出,创建实践平台。我们举办了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展示周,以摆摊形式让孩子们进行劳动展示。学生进行现场制作版画,让家长老师学生们大饱眼福后,再进行义卖捐赠,既传承了传统文化,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劳动的快乐,还印刻下关于非遗文化的“记忆”。
五、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传统口头文化、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手工技艺、医药、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并不是所有的非遗文化都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要挖掘出非遗文化中的劳动元素。主要有非遗文化与中国传统美食制作的融合,非遗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结合,还有扎染、刺绣、布艺、木艺等。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劳动实践往往与体力劳动或者直接生产有关,学生对于这方面往往不感兴趣,甚至于厌恶,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向学生展示我国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这摆脱了传统的体力劳动,同时通过借助有趣的非遗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
发展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也传承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增添了学生劳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统编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J]. 丁宏喜. 教学与管理. 2020(32)
[2]劳动教育要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J]. 关文明. 人民教育. 202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