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罢官后作品的情感抒发

2022-04-27 22:04羊昕程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严嵩情感

羊昕程

内容摘要:严嵩一生文学创作颇多,但人们往往关注其隐读钤山时期與为官期间,少有对其罢官后的关注,但事实上,他罢官后的作品颇有可观之处。严嵩罢官后的主要作品为《南还稿》,《南还稿》中皆为诗作,描写了他罢官自京城回乡的一路所感及回乡后的一些生活。这些作品中主要反映了严嵩罢官离京的愁闷不平之情、归乡之乐、既渴望回到权力中心又渴望隐逸的矛盾情感。通过这些情感及严嵩生平能对“文如其人”这一说法有一些了解:一是文能反映人但只能反映一部绝无可能反映全部,二是人皆有常情,因此一些“文不如其人”的作品可以打动读者,但这些作者的作品往往有常情而无奇志。

关键词:严嵩 《南还稿》 情感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府分宜人,成化十六年生,嘉靖四十五年卒,是明代有名的权臣、奸臣。虽在人们的惯常印象中是一位依仗儿子智慧的老迈昏庸的奸臣,但事实上严嵩的文学素养很高,连“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也称赞过他的诗文,只是因为其政治上的负面形象,因人废文,其文学创作往往被忽视。而且他对明代中后期的诗坛很有影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他一生文学创作颇多,仅是诗歌就有千余首,有《钤山堂集》、《直庐稿》、《南还稿》等多种诗文集。对于严嵩,人们主要关注其隐读钤山时期与为官期间,少有对其罢官之后的关注。事实上,严嵩罢官之后仍有不少优秀的创作,而通过这些作品,也能一窥罢官后的严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严嵩。

一.严嵩罢官后的作品及主要内容

若要研究严嵩罢官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首先就要知道严嵩罢官之后的作品有什么。严嵩的集子有一大特点就是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将这段时期内的作品整理成集,集内先按文体分卷,卷内再按时间排序,通过这一特点可以得知严嵩罢官后的作品目前可见的主要是《南还稿》,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南还稿》的内容皆是诗歌,共有诗四十一首,根据诗歌内容来看,其大约是严嵩老年罢官离京回乡这段时间所写。从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严嵩罢官离京归乡至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严嵩去世这段时间里,目前可见的严嵩作品仅有《南还稿》,至于民间故事中相传的严嵩绝笔“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一句最早出自《介桥严氏族谱》①,此前未有他证,难以确定是否真为严嵩所作。也就是说,《南还稿》是目前已知的严嵩的最后一部分作品,也是目前仅见的严嵩老年罢官后的作品。

《南还稿》的主要内容是严嵩罢官自京城回乡的一路所感及回乡后的一些生活。从诗中我们便可以大概知道严嵩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二日离京之后的一系列行动轨迹:乘舟过南旺湖、徐州,入淮水,经宝应县、扬州,渡京江,至嘉兴,沿吴江过唐楼,又经过严陵、鄱阳湖等,在南昌待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在嘉靖四十二年秋季经袁江回乡。这之后,又在家乡中过了好一段快活日子。

不得不提的是,与人们印象中严嵩罢官后嘉靖对其弃之如敝履的刻板印象不同,实际中严嵩罢官后最初几年时间的君臣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就严嵩方面而言,他在创作中仍多次赞扬君恩,连吃到北地少见的笋也会想起皇帝,想让皇帝也得饱口福。这也有其余史料为证,如严嵩罢官时,嘉靖还“岁给禄米百石……特宥鸿为氓,使侍嵩老”②,甚至严嵩罢官的第二年皇帝还曾两度对严嵩有所赏赐。直到嘉靖四十四年,严嵩才因徐阶等人的攻击被抄没家产。

而且从诗中可以发现,严嵩也不是一被罢官便树倒猢狲散,其回乡路上仍有颇多友人前来送别,诗中提及的就有章汝槐、嘉兴默翁等,此中真情相送者不在少数,比如皇甫汸就特意赶去相送严嵩③,而严嵩归乡之后也有颇多故友齐聚一堂,其乐融融。诗中也没有对穷困日子的哀叹,可见至少严嵩罢官的前两三年并非是通常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悲惨孤凄。

二.严嵩罢官后作品的主要情感

作品的内容是受到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影响的,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南还稿》同样反映了当时严嵩的一部分情感想法。其中有以下几点是尤为突出的:

1.罢官离京的愁闷不平

被罢官后,严嵩多年的滔天权势一下便落了空,又被迫要离开京城回到他的江西老家,这种落差令严嵩颇为愁闷,无论是炎热的天气还是友人的来信都加深了他的愁闷,“居家已难度,况此远道行”④、“勉我以加餐,对案不能食”便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这种愁闷伴着他一路从京城到家乡,即便路上有着美丽的景色也往往只能令他短暂高兴而无法忘却愁闷,譬如“细雨牵舟拂曙行,垂杨两岸夏莺声。客愁何处因忘却,树里南湖一片明”,客愁何处因忘却,说明他本身仍是愁的,只是因为眼前美景而暂时忘却,甚至于他写诗之际都没能真正忘却这愁闷,还要将“客愁”拿出来说一说。至扬州也叹“此地昔应遣胜概,吾生今已得行休”,按严嵩以往的性子,来到扬州这般胜地必然会留下颇多的作品,但此时的他愁郁难解,没有创作的兴致,甚至认为人生到这已经差不多了。可以说,这一路上,失意愁闷是严嵩情感的主基调。

除却愁闷的情绪之外之外,严嵩对于罢官一事还颇为不平,他罢官之后未有反省,仍坚定认为自己没有错只是败在了政治斗争上。一开始,严嵩还说是“辅理惭无术,上负明主恩”,随着时间推移、远离京城,严嵩的说法慢慢就变成了“无因至白云”、“自念归无因”、“出处总由天意在”,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被罢官是没有原因没有道理的,这种不平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愁闷之情。

2.怀乡之思与归乡之乐

哪怕曾位极人臣,严嵩同样有着人之常情,此次还乡虽非出于他愿,但仍然令他有了久违的怀乡之情。若说一开始他只是罢官后的意兴阑珊而有归乡隐逸之念,只絮语“云山遥在梦,日数故园程”,但离家乡越近,他的思乡之情也就愈加强烈,在鄱阳湖因风阻归程之时尚可忍耐,克制地说是“我行望乡国,仅止二舍程。归心正遥遥,奈此五日停”,之后便急迫到“回首羡尔归飞翼,恨不身先去鸟驰”的程度。

归乡之后,虽有与故人久别的哀情但更多的还是还乡的快乐,家乡风土故人勾起了他诸多心绪,“為报同时侣,清罇得重携”、“乡园此日逢佳节,对客那能不举杯”就是他得见故人,又见到家乡百姓安乐之时的快意之句,尽管家乡人有很多已经不认识他了(“西溪来往无人识,北馆萧闲领客来”),他仍因归乡而乐,毕竟故乡是中华文化中割不断的羁绊。而且此番归来,他所见到的家乡更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之景,这就令他更为欢快,甚至盛赞时任太守周璞,称其“正是宜阳贤太守”。久别故乡,家乡百姓仍旧安乐,又与昔年故交重逢,这怎能不令严嵩快乐呢?

3.功名隐逸的矛盾心理

尽管严嵩被罢官,但其功名之心并未消退,他仍旧渴望着回到权力的中心,刚离京城便言“上恋圣主恩,下怀知爱情”,表达对嘉靖帝的拳拳之心,之后也在诗中多次赞扬圣恩。他的政治头脑让他明白他难以再重返高位,可他并未彻底死心。这一点他不曾明言表现,但仍能从《姑苏蔡九逵昔题山堂有他年玉带归之句乃今获成之因赋四绝以识其事》等诗中窥探一二。在这首诗中,严嵩虽故作洒脱,说“此心元不爱轻肥”、“积岁思归此日归”,但“此日真成玉带归”、“敢谓真成玉带归”等句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自得,前面几句不过是成功者的故作姿态而已。

除了严嵩本人创作的诗句之外,史料中所记载的一些事情同样可以证明严嵩仍希望于回到权力中心。譬如《明世宗实录》中就记载严嵩回乡经过南昌时,正碰到道士蓝田玉为圣上建蘸祈福,蓝田玉自称能书符召鹤,之后皇帝寻找法秘,严嵩便在奏明起居时将蓝田玉的符箓等物献给皇上,皇帝因此还赏赐了严嵩。如果说严嵩真的没有一点对权力的渴望,他会如此密切注意这些事情,还将其献给皇上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严嵩之所以渴望回到权力中心,除了本身恋权之外,想要搭救一直被关在牢中随时可能被处死的儿子严世蕃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虽说严嵩仍希望回到权力中心,但其诗中仍不时出现对隐居田园生活的追求,而这也并非是他罢官之后才有的,《钤山堂集》、《直庐稿》中的诗歌也间或有其表达对隐逸的追求,可以说,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严嵩诗歌长期的暗流,只是相较之下严嵩更无法离开权势,所以一直仅仅是向往罢了。

罢官一事对他打击颇大,离开都城时甚至有“俯仰五十年,辛苦事浮名”的感慨,一时似乎真想彻底归隐田园了。可真等到归乡,他隐逸生活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又有些矛盾,一边说“却拟袁乡作寿乡”、“玩水寻山得自由”,一边却又无法彻底割舍自己的权势之心,也因此长期处于矛盾心理之中。这不仅仅是严嵩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也是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所常面临的仕隐矛盾,但是很多文人却没有生活中的大转折给他们做出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而严嵩面对这一机会时,并没有真如自己之前所言的安于归乡隐逸,享乐田园山水,而是继续为功名权力奔走,妄图东山再起,但终究没有成功。

总的来说,严嵩罢官后作品主要体现了上文提及的几种情感,通过这些情感不难发现,在褪去大权臣这一光环之后,严嵩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都有的人之常情。他的这些感情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如罢官离京的愁闷不平、怀乡之思、归乡之乐都是因为他遇上“罢官回京”这件事之后而自然会产生的情感,并没有什么超脱之情,这之中除了人本身的反应之外也有多年习惯和文化熏陶的影响,譬如因位高权重,所以对于罢官离京一事会更添几分不平,故乡之情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追求隐逸一方面是中国诗歌有提倡隐逸的传统,一方面也是严嵩随嘉靖修道,长期受到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最重要的渴望回到权力中心,固然是有他贪恋权势的因素在内,但想要搭救儿子严世蕃或许才是其最重要的动机,否则他也不会几次上书乞求皇帝放过儿子了⑤。

三.严嵩罢官后作品情感的启示

严嵩归隐后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同样也能给我们颇多启示,比如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这里主要想说三点:

一是作品其实本质上都是不同程度的对自我的满足,这在客观上就强调了文人对于自我的重视,即使是写他人、写他事、写景物,写得多么客观,其实仍然是“我”在写“我”的想法,创作终究是对“我”的满足。在作品中灌注的感情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作者的情绪,譬如严嵩罢官后诗歌中的愁闷不平之情,在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令严嵩有所满足。也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重视自我,便是诗题也往往就是某事,仍以严嵩为例,如《六月二日出都作》、《初入袁江即事有怀》这种,便是直接说明了写作的缘由,而《鄱阳湖阻风》、《百禄堂》这种,乍一看是说客观事物,但实际上是何人在鄱阳湖为风所阻,何人至百禄堂有感呢?还是作者。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客观,终究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会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和想法,存在作者的倾向性,读者便可以从中体悟、分析。

二是同一人作品中体现的情感有矛盾,这也是很常见的。且不说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即便是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人的情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复杂的互相交织的。比如严嵩罢官后的作品,譬如几乎同一时间段所写的八首《六月二日出都作》中就有渴望回到权力中心和渴望隐逸两种相违背的情感,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有问题,它们都是严嵩的创作,只是在创作时的情绪不同而已。甚至于同一篇作品中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这种虽然少见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大善人也会有恶念闪过,大恶人也会有善念出现,只是情绪是一回事而行动又是另一回事罢了。也因此,凭借一首诗或几首诗就判定一个人是很不靠谱的,或许能从中看出这个人的某些方面,至于判定全貌则绝不可能。

三是人类的情感还是大抵相似的,能够超然的毕竟是少部分,即使是严嵩这样曾经权倾一时的大人物面对罢官归乡这种事情亦不能免俗,同样会烦闷不平,回到家乡也会近乡情怯会因家乡风物欢欣鼓舞。这也侧面反映了为什么一些被认为是人品低劣的作家可以写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佳作,毕竟那些作家虽然未必有伟志,但必然是有常情的,而这些常情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这种常情某种意义上也是熟悉性原则的一种体现,读者往往会更倾向于自己存在熟悉感的事物,这些熟悉性实则是立足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集体记忆,人是社会的人,不是独立的存在,因此,人就需要一些集体的象征性来维持自身的存在。也因此,当读者阅读到这些生活经验和集体记忆时会对这些产生认同感,从而认可这些诗文。人皆有常情,我们在阅读那些作品时,自然也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常情,于是便会觉得这些作品好,会被这些作品打动。

这些情感的启示可以为“文如其人”这一观点进行一些补充:即文章作为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我满足确实可以反映出作者的一部分思想感情和内心想法,读者能通过文章来了解作者的一部分,但文章所能体现的也永远只能是作者的一部分,想单凭文章就完全了解一个人是几乎不可能的,而那些人品低劣却有佳作传世的文人同样有着人所共通的情感,这些常情无关于人品文品,也因此读者会被他们的一部分作品所打动,但这些作品往往是有常情而少奇志的。

大权臣、大奸臣严嵩同样是人,他罢官后所写的《南还稿》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他罢官后的情感和想法,这些想法也大多与常人无异,被罢官同样会烦闷不平,归乡也会喜乐,在文化、性格的影响下也会贪恋权势,同时也会渴望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我们也不必因为他权臣、奸臣的标签就戴上有色眼镜看他,他的作品仍是颇有可观之处的。

其罢官后作品主要反映了他罢官愁闷、归乡之乐以及仕隐纠结,这也都是人之常情。而通过这些情感,加上严嵩本人的特殊性,我们能够对“文如其人”这一说法有些了解:文章能反映作者,但只能反映作者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那些“文不如其人”的作者同样有着人之常情,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因而读者会被那些作品打动,但细究之下,那些作品往往仅有常情,而少奇志。

注 释

①介桥严氏族谱·少师介溪公传.介桥严氏族谱[M].民国三年重修本.

②国榷卷六十三.(明)谈迁著,张宗详校注,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③皇甫司勋集卷三十·严公解相还豫章追送松陵作三首.皇甫司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此句以下所用严嵩诗句皆出自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时期刊本南还稿.

⑤《明史·严嵩传》、《国榷》等书中都有记载严嵩几次上书为其子严世蕃求情,然嘉靖皆不允。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猜你喜欢
严嵩情感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严嵩:用四十年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李绅和严嵩
世有多少“触奸柏”
情感
台上
金饭碗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明代权臣严嵩父子的传说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