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进
叶圣陶曾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和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语文教学一旦以应试为目的,就会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语文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抵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转变教学思想,放弃应试教育和唯我独尊
首先,教师要放弃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回归到語文的本质。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极目标);叶老还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已偏离了语文是工具的观点,听、说、读、写只注重培养学生应试答题的技巧,而非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这样的语文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放弃唯我独尊的思想,实现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从“群体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训练法”向“人本法”的转变。“要你学”的灌输,往往是事倍功半;“我要学”的追寻,却往往是事半功倍。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更多的“宋濂”不再有求师之难,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转变语文教学的思想,才能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
二、更新教学观念,由“小语文”向“大语文”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多的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接受为主。把一篇美文弄得支离破碎、干巴无味,一个劲儿向学生死灌硬填,“小语文”的教学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位澳大利亚的中学物理老师说:“我教了30年的物理,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吕叔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必须提高他们的阅读的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身教胜于言教
老师要用自己读书的热情感染学生。当然,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这样才能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引荐给学生,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让经典书籍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讲经典美文的故事,让故事中的情节激发他们自己阅读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动力。譬如,老师可以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的故事梗概,留下悬念,让学生产生自己主动要去阅读的想法,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兴趣。
3.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师转变思想,从以讲代读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光这些还不行,还需要语文老师自己不断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方法,不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位,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进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