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记
摘要: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称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认为,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教育也要求学校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见,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如何实施美育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课外实践;美育渗透
一、让美育渗透于身边小事
案例1:一天,我走上讲台,正准备上课,发现昔日乱糟糟的讲台已换新颜。“是哪位善良的小天使把讲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大家都默不作声,可能他们也没留意是谁做的好事。前排有两个同学用手指向了丽丽。我马上让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并把“善良小天使”的明星牌给了她。从那以后,讲台天天都是整洁的,涌现出了无数个小雷锋。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美育,取得了教育学生、美化言行的效果。有人说,我们身边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我们除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缺少美的教育。学生有很多闪光点,我们没留意;有时对出现的美好行为熟视无睹,没有及时加强教育,让正能量无法延伸、拓展。虽说美育是审美教育,它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去发现美、丑,运用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辨善恶、识真伪,从而达到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学生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二、精彩的課堂是实施美育的阵地。
案例2:我班有个叫诗婷的女生,以前天天上课睡觉,从上课睡到下课,从春天睡到冬天。家长带她去医院检查,并没查出什么毛病。自从我接班后,发现她偶尔会听一会儿,渐渐地她不再睡觉,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课。一天,我笑着问她:“怎么现在不打瞌睡了?”她也笑着回答:“王老师,你的课听起来有趣。”
教师的劳动是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品格、言行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老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大多数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如果教师没有精彩的课堂,拿什么去吸引学生?又怎么对学生实施美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出彩的课堂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他们会感觉一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死气沉沉的课堂让学生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不同的学科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语文老师丰富的阅历、诙谐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数学老师严密的推理,让学生找到攻克难关的幸福感;美术老师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流畅的线条、缤纷的色彩,能把学生带人仙境;音乐老师妙曼的舞姿、悦耳的歌喉,让学生赏心悦目……精彩的课堂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精神愉悦。没有吸引他们的课堂,就无法完成美育的目标,更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三、拓展实践平台,让美育精彩纷呈
案例3:美术课本中出现了一幅亨利·摩尔的雕塑《母与子》,孩子们“欣赏”完毕,我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母亲脸不好看,还没有鼻子、嘴巴”“母亲太胖了”……
没想到好好的一幅作品,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这么丑陋不堪,我想这与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对美的判断有关,他们认为缺少的就是不完美的,抽象、写意的就是难看的。虽然我给他们讲解了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伟大之处,但他们也只是勉强接受。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课外活动:星期天去公园、广场看一看,把自己认为美的雕塑画下来或拍下来。孩子们反馈的信息特别多,我看着他们展示的艺术品,故意问他们:“这些雕塑有的没有眼睛、鼻子,有的黑漆漆的,有的四不像,美吗?”“当然美了,你看他们的姿势优美,像在奔跑。”“这些铜像虽然有点黑漆漆的,但你看他们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像一群人在窃窃私语”“这四不像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我再让他们去评价亨利·摩尔的《母与子》,这次他们说出了很多美的地方。
看来这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不少,他们广泛接触到了课堂中没有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美,发现了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欣赏水平,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美育教育过程。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体验比课堂更深刻,它既是美育教育过程,也是情感体验过程,更是智力提升、品格形成的过程。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儿童成年后,具有同样财富、工作的人,接受过美育教育的人生活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会更高、更美。因此,我们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实践平台,让他们更多、更好地接受美育教育。
四、结语
美育存在学校、社会、家庭,美育有艺术之美、言行之美、品德之美,发现美是美育,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也是美育。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有心人,在思想上重视美育,教学中贯穿美育,行为中体现美育,让美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新.新时代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效能[J].美育,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