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水体景观讲解能力的课堂教学

2022-04-27 21:53黄攀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7期

黄攀

摘要:水體景观是最常见的旅游资源,也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在导游讲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江是水体景观中最典型的代表,对其他水体景点的讲解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中职学生面对水体景观进行导游讲解的过程中,存在着讲解浅显、缺少逻辑、抓不住重点的普遍情况。所以,以长江为例进行水体景观讲解技巧的课堂教学,对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职旅游教学;导游讲解;水体景观

本次授课对象的旅游专业学生,思维敏捷,爱表现,但主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还有所欠缺。在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学习过我国江河景观概况等的相关知识,但缺乏对长江的深入了解。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不仅熟知长江概况、长江三峡,以及跟长江有关的历史故事。并通过练习,讲解长江景点。重点为熟记长江概况、长江三峡、和长江相关的历史故事;难点为讲解长江景点。

课前,在钉钉平台上发布长江径流地图、三峡微课等,同时发布长江知识调查问卷。分析问卷后,设计并发布前置任务。学生登陆平台观看微课等,并完成调查问卷题目。同时利用电脑,借助百度、优酷等工具搜索相关信息,准备本组任务。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班级24人均分成3组。布置教室呈开放式。课前准备旨在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歌曲导入、探究学习、完善讲解、拓展提升四个部分。

歌曲导入:教师借助QQ音乐播放软件播放三首爱国歌曲,并提出问题:这三首歌曲提到的共同事物是什么?通过学生抢答和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长江之美》。通过歌曲抢答,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探究学习,又分三个部分:(一)长江之美,美在其貌。教师领读,学生齐读《长江之歌》:“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感受长江奔腾之势。借助百度地图,直观呈现长江的起源、流经省份和注入地。第一组学生完成相关的知识填空题。学生查找地图,巩固练习,初次感受长江之美。(二)长江之美,美在三峡。教师播放三峡微课视频,请第二组同学根据视频和书本内容自主探究完成三峡方位、景点等的任务表。教师协助用相关古诗词解释三峡特点,学生体会和牢记。播放微课,结合诗词,熟记长江三峡。(三)长江之美,美在怀古。教师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话题,海报展示、视频辅助生动再现历史故事,第三组同学讲述历史故事。整个探究学习过程,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微课、表格巩固、教师总结,再次感受长江自然与人文之美,落实教学重点。

完善讲解,分四步走:(一)再次完善。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导游词的再次完善。再次完善讲解词,达成知识的内化。(二)教师示范。教师借助助学视频,以“夔门天下雄”为例,讲解长江景点。这里河宽只有百余米,把滔滔大江紧束得像一条沟壑,通过的流量往往多达五六万立方米。“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用一“争”字,活话出夔门的赫赫水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三次感受长江之美。(三)同学讲解。教师用“之江汇智慧广场”随机抽选学生进行讲解,将长江之美融入具体讲解中,使讲解更生动,更具内涵。学以致用,突破教学难点。(四)家校联评。微信连线家长与师生共评价,在UMU投票选出各有千秋的最佳团队。三个最佳团队的评选改变传统评价的甄别功能,营造人人皆可出彩的氛围。

拓展提升,又分四个部分:(一)教师总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全民族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形成学生人文底蕴具有很大的帮助。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和祖国的情感。(二)作业布置。作业设计体现课后延伸,在钉钉平台上发布作业。通过分层作业,体现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的民主教学理念。(三)每课美言。课堂尾声,分享每课美言,学生听、记、悟。从而促进旅游文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达成。(四)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梳理。

课后,对整堂课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如下:整堂课以“体验”贯穿始终,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讲到析到做,从而实现知识化为能力的一个提升式的学习过程。本次课的亮点有:歌曲导入,兴趣学习;体验贯穿,内化学习;讲解完善,技能学习;多师共导,提升学习。本次课的不足之处有:讲解练习时,学生的知识存储量稍显不足。为此设计的改进策略是: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看书,注重积累。

结束语:水体景观的类型有很多种,以“长江”为例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学生课堂模拟讲解练习,帮助他们习得导游讲解能力的同时,激发了毕业后从事导游工作的兴趣,也领略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素洁,范军.导游讲解技巧[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蔡敏华.导游服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建国.旅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