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022-04-27 21:52邢翠英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对比

邢翠英

内容摘要:作为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巴黎圣母院》将对比手法运用到了极至,塑造出了以爱斯梅拉达为核心的一系列故事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同一人物自身内在与外显、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对比 内在与外显 过去与现在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地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以爱斯梅拉达为核心的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讲,除了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卡西莫多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还有人物自身的对比;既有内在与外显的对比,也有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在这一系列的对比当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体系,使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善良与真诚、克洛德与弗比斯的冷酷与自私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美与丑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大,给人更加强大的震撼力和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

一.不同人物的对比

在《巴黎圣母院》当中,众多的人物自然地形成了两大阵营,以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为代表的阵营是作者极力塑造的正面人物,是美好人性的化身;而以克洛德和弗比斯为代表的阵营则是作者极力批判的反面人物,是丑恶人性的化身。而这两大阵营的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的对比则成了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

爱斯梅拉达是善与美的结合,是作者全力塑造的美少女形象。[1]她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出太阳般的光芒,好似仙女下凡一般。她拥有与外貌同样美丽的心灵,纯洁、善良、富有同情心。[2]她虽然身处社会上层,过着流浪的生活,但她真诚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和歌声为人们驱散忧愁。在整个故事当中,她先后两次救人于危难之中。一次是落魄诗人格朗古沃误入“黑话帮”,特鲁伊甫要将他处以死刑,与他素不相识的爱斯梅拉达以摔罐成婚的方式挽救了他;另一次是因抢劫爱斯梅拉达而受刑的卡西莫多干渴如焚,无人施以援手时,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为他送去了救命的甘泉。在这两次救人的场景当中,爱斯梅拉达俨然就是圣母化身,周身萦绕着圣洁的光辉。而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崇高而纯洁的人物却最终惨死在了教会与封建专制的双重势力夹击之下,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理想的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与之对应的,克洛德则是该作品当中罪恶势力的集中体现,他虽为副主教,但阴险毒辣、勾结官府、制造冤假错案,是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悲惨命运的最终制造者。在克洛德副主教神圣外衣之下,掩盖着他灵魂与肉体的激烈冲突;他虽道貌岸然,但内心充满邪恶的淫欲,而长期的压抑则使情欲演变成了罪恶。为了占有爱斯梅拉达,他可谓是煞费心机。先是引诱,引诱不成就抢劫,抢劫不成就设计诬陷,最后用绞刑架逼她就范,公然要求爱斯梅拉达“在它和我之间选择吧”。最后,狞笑着看着爱斯梅拉达被处以极刑。克洛德的形象塑造,意在宣告宗教禁欲主义的破产,揭露反动官府和教会的罪恶。

如果说爱斯梅拉达是真、善、美的终极代表,那么克洛德自然就成了假、恶、丑的集中体现了。爱斯梅拉达就像是超自然的生灵,以特有的朝气和活力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她容貌美丽,心灵纯洁,悠然地享受着生命的快乐,是真善美的化身。克洛德则阴郁而狡黠、严峻而沉着,阴森可怕的像一个魔鬼,明显成为了恶的代表。

二.内在与外显的对比

在描写人物时,内在与外显的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的性格特征越真实、越有个性,给人的印象越深刻。在《巴黎圣母院》当中,内在与外显对比最为突出的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克洛德、卡莫西多和弗比斯。

从整部作品来看,克洛德的内心是最为复杂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的善举和内心情欲的煎熬,体现出了他庄重、严肃、平静的外表下,焦灼、矛盾、难以自以的内心。年轻时,他生性忧郁、庄重严肃、内心善良、聪明好学,儿时总是最先到圣彼得教堂听教规,16岁就在神学上有了惊人的造诣(小说中写道:“这个年轻学生才16岁,却在玄奥神学方面可以同教堂神甫相匹敌,在经文神学方面可以同教议会神甫争高低,在经院神学面可同索邦大学的博士相媲美”[3]),19岁就因家庭变故而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20岁经教廷特别恩准成为巴黎圣母院最年轻的神甫。但是,在宗教地位不断高升的过程当中,他感到了作为人的悲哀,特别是家庭的变故,使他发现人除了需要索邦大学的思辨哲学和荷马的诗,还需要感情。当然,由于年龄和社会制度的关系,他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手足之情上。他既当大哥,又当母亲,对小弟弟倾心照顾、关怀备至,“思念小弟弟不但成了他的娱乐,而且还成为他学习的目的。”[3]他还因此而收养了惹人憎恨、岌岌可危的卡西莫多。而当他遇到了爱斯梅拉达之后,克洛德陷入了爱情当中,他深深地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并且拼命地追求、不择手段地追求,但是他的爱太过专制了,以至于得不到手就把她毁灭。在迫害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他一直处于自责和自救当中,当雅克大人提议要把爱斯梅拉达抓起来的时候,他脸色煞白,语气他结结巴巴,声音含糊不清,只是使劲地让雅克大人管好马克·塞内纳。但是,他内心的、兽性的欲火是如此的强烈,最终焚烧了他本人。克洛德也因此而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反動教会的代表人物,也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直接受害者。

卡西莫多的内在与外显完全相反。从外表上看,他实在是丑到家了,雨果在原文当中是这样形容的“他出现,是个驼子;他走路,是个瘸子;他看人,是个独眼龙;跟他讲话,是个聋子。”[3]可以说,他是所有丑相的结合体,所有的人都嘲笑他,认为他是怪物,他也因此而顺利地当选了“狂人教皇”。但是,只要别人给他哪怕一点点的爱,他就会铭记在心,就会回馈以十倍乃至百倍的爱。他将从小收养他的克洛德当成是自己的主人,总是表现出无比的感激和忠诚,他愿意为了自己的义父而去抢爱斯梅拉达、去承受酷刑的折磨。当他被捆在耻辱柱上受刑,上气不接下气地要水喝时,所有人非但不帮助他,还冷潮热讽。唯独有爱斯梅拉达轻轻地把水壶送到他干裂的嘴唇边。卡西莫多被感动了,对爱和美有了新的理解,流下了一大滴泪珠。从那以后,他对爱斯梅拉达充满了真诚、纯洁、高尚的爱。因此,当爱斯梅拉达受到陷害被处绞刑时,他奋不顾身地劫法场,将爱斯梅拉达救了下来,藏到了自己的房子当中,竭尽全力让她享受快乐和幸福。而最终他也在将自己的义父推下钟楼之后,抱着心爱的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慢慢死去了。在卡西莫多身上,丑与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尽管他外表丑陋,但内心和善,知恩图报、对爱忠贞。

与卡西莫多相反,弗比斯则是外在美而内心丑恶的代表。弗比斯是御前侍卫弓手队长,是典型的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他出身高贵,曾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礼仪,但在长期的军队生活当中形成了种种兵痞恶习。他喜欢说粗话,喜欢水性杨花的美女。他每次看望自己的未婚妻百合花小姐总是倍感难堪,因为到处寻欢作乐已经使他在爱情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在知道爱斯梅拉达暗恋他时,他用甜言蜜语将她哄骗到了法露黛尔的小房子里。当爱斯梅拉达因为他被审讯时,他却只顾及自己的名誉,而不考虑爱斯梅拉达的艰难处境,认为自己亲自出庭“绝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他“不声不响地溜了,回到了他的部队”,而当他的心灵空虚时,百合花小姐则再次占据了他的心,因为“她毕竟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又有一笔迷人的陪嫁”。[3]而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诬陷为谋杀罪而被带上刑场,且一遍遍地念着弗比斯的名字时,弗比斯则正在跟她的未婚妻缠绵。在整个事件当中,如果弗比斯能站出来,呈清事实,也许整个故事的结局将会改写,至少爱斯梅拉达不会再因为谋杀罪而被处死。但这只是如果,弗比斯終始没有站出来。所以,爱斯梅拉达的悲惨命运与弗比斯的抛弃和出卖密切相关。他的种种行为透露出了他轻浮的本性、丑恶阴险的灵魂,让人心生厌恶、鄙夷之感。

三.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在《巴黎圣母院》众多的人物当中,作者只对两个人的整个人生做了完整的描述,分别是克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两个人的整个人生形成了对比。

克洛德,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当之无愧的整个故事的第一人物。纵观克洛德的一生,他一直处于感性与知性、兽性与人性的激烈斗争中。少年时代的克洛德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专注、虔诚而好学的好孩子。如前所述,他在16岁就在神学上有了惊人的造诣,懂得七种自由技艺,并且在每种技艺上都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到了18岁就已经成为了副主教。在博学的同时,他还有一颗慈悲而善良的心。在大瘟疫夺去了父母的生命之后,是克洛德给了襁褓中的小弟弟一切可能的注意和照应;当奇丑无比、勉强象个人样的卡西莫多被遗弃街头时,是克洛德不顾人们的厌恶与诅咒收养了他;当历经磨难的格朗古沃要走上邪路时,是克洛德给了他知识和学问,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从这些来看,克洛德的感情丰富而深沉的,可以认为是博学、智慧的学者与美男子的完善统一。

但是,克洛德是注定得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的。因为本应该享受爱情的时光,全被他用在了对神学的研究上。当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出现时,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了,但是他已经人到中年,长期的禁欲使他未老先衰,变得自私、狭隘而阴险,他根本不太可能从根本上理解爱情了。即使是在见到青春、美丽、天真的爱斯梅拉达时,他依然在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他先是禁止爱斯梅拉达到圣母院一带活动,但爱斯梅拉达并不遵守禁令;而后他产生了将爱斯梅拉达抢到手的想法,但因为弗比斯的出现而宣告失败;在此之后,两个人的悲剧开始一步步地展开了,克洛德开始谋划扼杀自己深爱着的人。迫害爱斯梅拉达并没有给克洛德带到快感,反而一次次地刺痛他的身心,送爱斯梅拉达上刑场令他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到最后,他自己也随着爱斯梅拉达的毁灭而毁灭了。

综合克洛德的一生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他身上也曾洋溢着人性的光芒,他博学而富有同情心,甚至比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和卡西莫多的知恩图报还要伟大。但是时间和环境改变了他,长期的宗教生活剥夺了他选择志向的权利,漫长的禁欲主义生活最终未能战胜他的男性本能,他对爱情的感性逐渐战胜了自己的理性,并最终使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克洛德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教会的禁欲主义,错就错在他是一个男人。

卡西莫多的一生是值得人同情的,但他的一生并非人性的复归,只是被美貌取悦后出现的爱情战胜亲情的过程。他是以一个奇丑无经的弃儿的身份出场的。人们认为他是个异教的怪物,想要将他扔到火里烧死。是副主教克洛德收留了他,给他取了名字,喂养他、保护他,还教他说话、念书、写字、敲钟。在他的一生当中,除了爱斯梅拉达的一口水,其他的东西都来自于克洛德。对于卡西莫多来说,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就是克洛德,他终日生活在封闭的圣母院里,很少与外界接触,因为从他懂事起世人就都鄙弃他。正因为只有克洛德带给了他关怀与爱,所以他对克洛德俯首贴耳,甘愿当忠实的仆人,任由克洛德打骂、差遣。

当爱斯梅拉达给了他一口水之后,他便将爱斯梅拉达当成了与克洛德同等重要的人。于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劫法场。在与自己救命恩人的朝夕相处当中,他萌生出了爱情的火花。为了自己爱的人,他愿意受任何虐待,隐藏一切痛苦;为了自己爱的人,他去找弗比斯,坐在门口等了一天一宿;为了自己爱的人,他打破了屋顶的雄像;为了自己爱的人,他甘愿叛逆义父,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直到在他发现克洛德抢走了爱斯梅拉达时,他依然控制自己的情绪,亲情仍在他心中占主要位置。但当现爱斯梅拉达被送上绞架时,爱情终于超过了亲情,他毫不犹豫地将义父推下了深渊。最后,他在蒙特佛贡的地窑里紧紧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而死。

综合卡西莫多的一生来看,尽管他因为爱斯梅拉达而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但他显然并没有意识到克洛德肮脏的内心和封建教会势力的黑暗。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更多的应该来源于她的美貌,而非她单纯、善良的内心。因此,笔者认为,卡西莫多的情感变化只是爱情战胜亲情的过程,主要源于爱斯梅拉达的美貌,而不是真正的人性的复苏。

在雨果的笔下,外在与内在并不相符,甚至有时恰恰相反。如,外表丑陋的加西莫多心地纯洁而善良,道貌昂然的克洛德内心阴险狠毒,英武漂亮的弗比斯卑鄙自私。独有爱斯梅拉达集美丽的外貌和纯洁的心灵于一体。人物自身的这些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极为鲜明的艺术效果。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当中或多或少都会用到对比的手法,但是少有像雨果和《巴黎圣母院》一样把对比应用得如此有深刻的。作者把美和丑、善和恶对立起来,融合到了一群接触密切的人物身上,透彻地揭露了假、恶、丑,宣扬了真、善、美。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对比手法的艺术范本,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使该书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建丽.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J].外国文学研究,2013(3):160-162.

[2]陈应祥,傅希春.外国文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0.

[3]雨果著,昝拓荒编.巴黎圣母院[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05):39,40,70,127.

(作者单位: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