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传承

2022-04-27 21:47湛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仕女画造型艺术

摘 要:仕女形象一直是艺术家们热衷刻画的对象,不同时期艺术品中的仕女形象也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因此,以仕女画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仕女面部造型的审美倾向,对多位专家学者对于不同时期仕女画作品中仕女面部造型特征的分析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探析中国仕女画面部造型艺术审美倾向的共性与变化。

关键词:仕女画;造型艺术;传统文化;审美文化

仕女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中的仕女造型艺术也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艺术和审美的发展是在相互交融中前进的,特别是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时代,人物造型艺术的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代多元化的审美和前卫大胆的造型艺术百花齐放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物造型艺术审美的历史印记也不应当被埋没,特别是在重视文化自信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除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还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中华民族持续健康成长。在中华民族人民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今天,提升文化自信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在“寻根之旅”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成了很有必要的事情。因此本文以历代仕女画为主要依据,探寻中国传统审美中仕女的面部和眼部造型艺术的共性与变化。

魏晋时期,仕女画开始出现,其中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1)最是广为人知,在画卷中可以清晰看到其描绘的女神形象:面部轮廓饱满圆润,唇形则是圆而小巧,眉眼细长,眼型上挑。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且社会相对稳定,不论是女俑雕塑作品(图2)还是仕女画的人物造型艺术,都体现出了丰腴雍容的特征。正如刘丹怡在《唐代仕女图中的女性美——〈簪花仕女图〉》(图3)中对陕西西安西郊出土的三彩女俑的面目特征总结到:“肥头大耳,细目小嘴,躯干饱满,动态含蓄,优雅大方。”而这也是唐代仕女图中人物形象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五代时期,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图4)是人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的仕女造型不似盛唐时期的丰腴肥美,其面部轮廓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描绘的女神面部轮廓相似。虽然与《洛神赋图》相比,其鼻翼的细节刻画更加具体,但依然是鼻头圆润、小嘴、眉目细长而上挑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男性人物形象虽然同样眼形细长,但是相对于仕女形象而言,男性面部造型上眼形要更加圆润,下眼睑甚至是卧蚕或眼袋都有清晰的刻画,但仕女形象却没有这类面部特征。

宋代时期的仕女画中人物的面部造型特征体现出的审美相较于唐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没有了唐朝时期的莹润丰满,仕女脸型大多数为椭圆形,眉形是柳叶长眉,眼形细长而上挑,如《宋仁宗皇后像》(图5)。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南宋时期,仕女画中逐渐出现了眉眼占比较小,瘦弱哀婉,弱不禁风的仕女形象,以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图6)为代表,这种审美倾向一直影响到了清朝末期。

元代,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由于社会阶层和民族文化的冲突,仕女画日渐式微,但是依然有周郎的《杜秋娘图》(图7 )、张渥的《九歌图》等传世力作出现,足以让当代人一睹仕女审美趋势的演变。

虽然刘文西、陈斌在《中国历代仕女画谱》中评价周郎绘制的《杜秋娘图》与唐代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从《杜秋娘图》中可以看出,仕女眼部的形态虽然依然细而上挑,却不再是如前朝历代常见的与眉毛长度相似的程度了,眼睛明显变小。在明代仕女图中,这一特征被进一步凸显。以明代丁云鹏的《洛神图》(图8)为例,虽然其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同为描绘洛水女神的画作,《洛神图》中的洛神则呈现出更加顺从柔美的姿态,面部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小眉、小眼、樱桃口的审美特征。而群像绘制上,以仇珠的《女乐图》(图9)为代表,描绘了六位贵族女子在殿宇前奏乐的休闲场景,六位女子的五官刻画皆是纤眉细眼、樱桃小口。

王艳在《论民国以来仕女画的流变》中,分析了清代晚期著名画家仁熊的绘画作品《仕女消闲图》中仕女的容貌体态,将清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人物主要为鹅蛋脸型、弯眉、细眼、口鼻皆小,显得较娟秀,头占身体的比例稍大,身体较小,手脚比例也都比现实中略小。而清代其他绘画名家如改琦、冷枚、费丹旭的仕女画作中(图10),也同样呈现出了相似的审美特征。

从东晋到清朝末年,千年间各个时期的仕女画人物造型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趋势,对各时期仕女画作品中呈现的仕女面部造型审美倾向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总结为:面部轮廓、下颌骨轮廓柔和饱满,留白较多,鼻头圆润,唇形小巧,眼睛细而上挑,明代以前以眼部细长为美,明代以后开始逐渐欣赏更加细小的眼形,但共性是眼尾上挑。而现在流行的野生眉、大圆眼、卧蚕等眼部形态,多数出现在那时对于男性面部的刻画中。今天人们对于高面部折叠度、更立体的五官、大眼睛、双眼皮、更加紧致的面部轮廓的审美追求,其实是在不自觉间受到了西方审美的影响。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攻势下,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寻找出路。1933年,陈序经教授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中国文化之出路”,接着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文章,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这种观念的传播,反映出当时的一种价值取向,当时民众的审美趋势印证了这种观念,从上海月份牌上美丽女郎的形象就可窥见端倪。

在1910至1930年期间,上海月份牌上女郎的形象绘画手法虽然采用了西式水彩画的形式,但是多为细眉长眼,面部轮廓感、立体度都不是很强,能够感觉到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东方美人审美(图11)。而1930年以后出现的月份牌女郎,大多具有双眼皮、大而圆的眼形,鼻梁细而高挺,蓬松的波浪卷发等神似西方女性的时髦特征(图12)。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拥有高面部折叠度、更立体的五官、大眼睛、双眼皮、更加紧致的下颌角和面部轮廓的这些摩登东方美人的审美趋势开始取代了传统东方美人,成为东方美人的理想形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人的审美观念也经历了进一步重塑和颠覆,甚至在今天的网络上,出现了将混血明星作为典型东方美人的现象,一部分人已经彻底忘却了在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也曾经以细长上挑或者短小上挑的眼形、饱满平缓的脸型为美。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造型艺术中容貌审美的定义是多元的,天然质朴是美,装饰点缀是美,莹润柔和是美,深邃锐利也是美,这种多元的包容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是,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必定是建立在对于文化充分认知和接纳的基础上的。

本文以仕女画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仕女面部造型藝术的审美特征,对多位专家学者对于不同时期的仕女作品的面部特征的分析描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希望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平阳.论工笔画中女性形象对女性审美观的时代表征演变[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李佩珊.“容貌焦虑”在中国:从“环肥燕瘦”到“外貌溢价”的生意[N].经济观察报,2021-09-06(33)[1].

[3]李湜.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中国书画,2004(11):170-171.

[4]李建群,肖英.当代中国审美观念变迁的表征及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8(2):112-119,126.

[5]陈斌,刘文西.中国历代仕女画谱[M].西安:三秦文学出版社,2014.

[6]梁婷.明清仕女画艺术特色及其成因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7]王艳.论民国以来仕女画的流变[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8]张琼.文化强国中的民族审美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分野与整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7-37,219.

作者简介:

湛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室内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教育。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仕女画造型艺术
“礼教下的光斑”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探究
唐代人物画述评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纤变墨画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