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剑
民间的英雄可分为文武两种:武的行侠仗义,功夫盖世;文的心灵手巧,闾里称奇。在崇尚民间艺术的津门,有一门驰名全国的“女红布雕技艺”,被誉为“津门三绝”之后的“津门新三绝”之一,也是天津城市的一张全新文化名片,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先生特别为其题名“布雕常”。2021年12月19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女红布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常诚先生,来到问津讲坛第86期录制现场,讲述了《女红布雕》的“传奇”。
独出心裁 创制布雕
“女红布雕技艺”源于为官宦士绅之家专门提供精品女红加工的技艺技巧。以家庭作坊承接订制各类绣服、绣鞋等纺织生活用品,兼制贴画绣屏等陈设装饰。其技艺精致超群、高雅华美、新品迭出、重视原创。新中国成立之时,相关技艺技巧已在常氏家族内传承数代。常诚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末,故常陪侍在父母身边,颇得二老的喜欢,加之天资聪慧,耳濡目染之间,得到了家族真传。常诚年轻的时代,流行色还是以灰、黑、蓝为主,布店便成了少有的色彩缤纷的空间。当一块块布料抖开时,随风飘动像一片片彩色的云;它们自然地重叠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绚丽的图画。这些都驱动了常诚的好奇心,启发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随风而来的,还有从织机上一路浸润的布香,那是一种崭新的给人以憧憬的味道。这些瑰丽的图像,熟悉的味道,后来都成为常诚终身难忘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常诚成为广受赞誉的名裁缝。经他设计的服装,充满了创意和美感,其做工之细更是令人称道,说它们“天衣无缝”也不为过。于是有人把他做的服装当作艺术品来收藏。服装设计的经历发挥了常诚的聪明才智,增长了他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艺术思维。多年的实践磨砺之后,常诚的创意和技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每天与布为伴的生活,成为他日后从事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充分继承了传统女红技艺精髓的常诚,在灵感启发下开始进行突破性尝试,没想到“试”出了一片崭新的天空。人类有布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可除了裁衣蔽体与居室装饰,鲜有其他用途。常诚不满足于对布的实用性利用,他想到的是“升华”,让布料走入大雅之堂。究竟选用哪种表现形式,跳入常诚脑海的两个字是“雕塑”。用布“雕塑”绝对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传统的雕塑作品都是用泥、瓷、木以及金属等硬质材料,改用棉、麻、毛、丝、化纤、针织品做雕塑材料,其难度可想而知。用布这种软质材料来雕塑,很多艺术家恐怕想都不敢想,但常诚不仅想了做了,而且成功了!
布作为纺织品本身是一种软质的二维材料,利用二维软质材料表达三维空间造型,如果艺术家缺乏对纺织品材料特性的了解与运用,任何空间造型构思只能停留在头脑中,成为只可意会的想象。常诚凭着聪明才智和刻苦精神,结合纺织材料学、色彩学及平面设计、立体构成等门类的知识技法,在继承传统女红技艺技巧的基础上,开创了利用纺织品材料进行三维空间艺术造型的先例,时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崔锦先生特意命名其为“布雕”。
布艺世界 似真似幻
纺织品的种类繁多如牛毛,而且色彩不一,质感各异,同时因原料、工艺、设计要求、整理手段等不同,其特性更是千差万别,或柔软,或挺括,或垂度好,或弹性强,用它们作“雕塑”材料,如果把握不好特性,根本达不到想要的艺术效果。可说来也怪,无论是何种材质的布料,无论它们是“驯服”还是“倔强”,是“刚强”还是“懦弱”,只要是到了常诚的手里,都变得“听话”起来,十分“自觉”地成为其构建“布雕”艺术大厦的一砖一瓦。常诚基于对各种纺织品性能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使得他能够恰到好处地驾驭不同纺织品的特性,充分发挥一丝一缕不同的表现力,并以此作为主要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并充分呈现不同纺织品独有的特点。
常诚的“布雕”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在他的作品上你看不到任何针线缝制的痕迹。硬质材料的雕塑多使用刀凿斧锯,常诚的采用二维软质材料,其制作工艺则需要针线、剪子、熨斗等工具的支撑。选择适合的针线,确定面料组件之间的拼合量、针脚大小与缝线松紧,巧妙地采用拼缝、疏缝、叉缝、驳针、环针、锁连等多种进线出线技巧,就连接组合起各种进行过上浆、归拔、整烫的面料“零件”;接着辅以订缝、挑针、卷针、包镶、填充等技巧,巧妙地消灭掉作品表面的针线痕迹;经过这些有效缝制后,再以絮状纤维作为填充物,内填外膨,使面料呈现出可控的、符合创作意图和主体特征的凹凸状态,最终实现造型的需要,完成“布雕”作品的立体空间塑造。以形为主,以色为辅,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常诚还要对作品进行点画和润染,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布雕”的逼真之感于是如期而至。
走进常诚的作品世界,就仿佛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桃源仙境——不论花鸟虫鱼、生熟瓜果、家常美食、日常器物、乃至名人面孔,全都神气活现,栩栩如生。说它似真,神美之景,灵动之物,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说它似幻,一切鲜活,一切瑰丽,皆为锦缎,尽从手出。一根银针,一把铁剪,数根彩线,再加上各色布头,通过常诚充满灵气的双手,塑造出无数生动的形象。
令人惊讶的是,常诚“造物”之神奇不止于写实,更逼真的是事物的质感。比如人物面颊富于弹性的肌肤,剥开果皮的荔枝肉含着汁水一般的娇嫩,螃蟹背壳带着凹凸的视觉,还有白菜的质感,葡萄的质感,光溜溜的鱼身的质感,细腻柔滑的发丝的质感,再常诚的“雕塑”之下都呈现得逼真至极——这些确实是采用各种材质布料和针线表现出来的。正因为这点,他的作品常使观众和学者叹为观止。
布的神话 走向世界
传统布艺追求的目标最多是高度形似,常诚的追求却更高——他不仅要逼真的形似,更要表现出事物的生命感——他要让自己手下塑造的花草是活的,瓜果梨桃是活的,鱼虾是活的,糕点包子几乎可以拿起来吃。这可绝非易事。支撑他实现这种追求的,一是先天的悟性,这是一种天生的艺术感觉,是对生灵万物发自内心的热爱;二是他精绝的技艺,这种技艺出自后天努力,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一半出自心灵手巧,一半出自创意创新。正是有了这两点,常诚才能将身边别人不屑的绢头布片,线缕丝条,魔术般地变成一个个大自然和生活中有声有色的生命,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布雕神话。
常诚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提升了中华布文化的内涵,让中华女红技艺技巧与审美境界登入大雅之堂。其作品多以天津地域文化、民众精神风貌、民心所思所盼为主线,讴歌百姓生活情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民族自信自强。
常诚的作品《百子迎春图》,是一组以天津年画娃娃形象与民俗吉祥话为场景的20米长卷,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喜庆吉祥、百婴群戏的立体画卷。画卷以年画为素材,以生活为基础,通过服饰、情节、道具的变化,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足的企盼与追求,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渴望。长卷纷纭,场景更迭,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舞狮戏蟾,送子夺莲,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又以服饰写情,庙堂朝服,素色布衣,冬日锦袄,夏日薄衫,动物瑞兽,植物蔬果,洋洋大观,不一而足。
常诚的获奖作品还有很多。如《果蔬飘香》以“鲜鱼水菜”为主题,反映天津漕运文化和百姓生活品位,获首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硕果累累》获得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至于《葫芦蝈蝈》等则被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秋韵》等成为达沃斯论坛等重要场合的展品和礼品。更有诸多文化名人更为常诚及其作品题词。国内外众多媒体,如中央電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新浪网、凤凰网等,还数十次对其女红布雕技艺进行过专题报道。
新世纪以来,常诚作为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布雕专业委员会会长,他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和女红布雕精品展示馆。通过常年在天津市多所老年大学、社区市民学校、中小学等进行现场传习,吸引了参与女红布雕制作的爱好者超过千人。他还通过举办女红布雕技艺竞赛,收集了百余件活态传承人的布艺作品。形成了以“布雕常”为品牌核心的活态非遗传承形态。如今的常诚,在北京、沈阳、杭州、贵州、澳门等多个城市,还有欧美的多个国家举办过巡回展览,影响力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更是通过收徒授艺的方式,将其女红布雕技艺完整地传授给了第四代传承人。
常诚的女红布雕通过独特的技艺技巧,达到了“用纺织品塑造生命”的艺术境界,来自各个层面的肯定和荣誉,更是奠定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