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运用探微

2022-04-27 13:02冯杉
成才之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教育艺术心理学

冯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如何利用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结论来开阔视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从影响心理学认知的一些重大研究结论入手,结合情感心理、期望心理、道德心理、需求心理、表情心理、矛盾心理、合作心理提出基本论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开端的延伸,最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开端的架构。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艺术;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4;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0-0037-0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如何利用心理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值得深入探讨。人的思想政治认知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心理学基本原理,利用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结论来开阔视野,进一步寻求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影响心理学认知的一些重大研究结论入手,提出基本论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开端的延伸,最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开端的架构。

一、生理心理机能的研究性结论

1.情感心理

情感和认知并不一定统一,这是基于对人左右脑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同一事物,受不同情感的影响,人的认知在不同环境下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人会对外界客观现象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上,由于个人心理状态的不同,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长期的这种反应过程可能会发展为稳定的思想。因此,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客观的,但个人受当时环境下自身情绪的影响,往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不同的认知,并带有比较强烈而短暂的个人倾向。但这种情感是暂时的,要想让情感的暂时性滿足发展成为个人思想上的稳定的持续性认同,就需要根据人左右脑的基本生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期望心理

个人心理、思想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包括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事物按照其固有的规律产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发展变化规律,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会有意识地促进人达成“所想”,所以有时可以说“所想即所得”。这是心理学与哲学的统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对我们的期待,特别是老师、父母等与自己密切交往的人对我们的期待,对个人期望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这源于个人心理发展早期还未成熟,可塑性较强,也由于随着个人心理的发展,人们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减少。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社会常识中“教育要趁早”的观点。同时,基于以上的心理特性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传递还需要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期待,这种期待不是平均的,而是有指向性的,教育者更应多多关注按一般常理来说不应该过多关注的逆反性较强的人,这些受教育者可能以更高的期待值反馈回来。这从理论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为其指明了科学的发展前景。

3.道德心理

心理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道德心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了解道德心理的认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人的心理结构。个人的道德心理既具有一般心理的发展特点,也有阶段停滞性。人们的道德即帮助人们判断对与错的态度和信念,是通过实践以及教育方式获得的,但从生理上讲,这与个人智力发展阶段有关。个人道德心理也与智力一样,呈现阶段性。个人不同智力阶段呈现不同道德心理,其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有着属于本阶段的理解模式。不同智力发展阶段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往往并不是对相关概念逐渐深化,而是在本阶段的横向扩展。阶段性的道德心理会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并且这种阶段性道德心理有时并不会因为鼓励、教育和练习来使其发展到更高阶段。这从理论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阶段性前提下如何开展带来新的启示。要打破传统的纯粹加“量”思想,把注意点放在“质”与“量”的联系之中。

4.需求心理

需求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起点。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人还有各式各样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人处于社会联系中,个人的需求与集体往往密切相关。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讲究团结、集体、社会责任的民族,在此大背景下,个人的需求会极大地向集体靠拢,有长期而稳定的倾向。因此,集体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当下,在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的背景下,国家开展集体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反作用于个人心理,可以使得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可靠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以一个新视角看待个人与集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以实现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

5.表情心理

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是比较明显的,但在现实实践中这一现象又很难细化到某一群体、某一特殊方面。这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的矛盾。为此,寻求共性来实现个性化教育是当下的重要论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表情是个人内在情感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直接的教育心理运用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和认知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重要因子,教育的实际内容实效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评定,但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感在短时间是可见的。表情可以直接展示受教育者当下学习状态和情感认同程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调整乃至预见长期发展的前景提供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情的展示具有一致性,且对于特定的负面表情具有惊人的识别度。这给教育者更为直接的理论指导与启示。

6.矛盾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来自人们行为产生的实践。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和意识都是统一的。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一定与其实践活动相统一,且实践活动可能与思想意识背道而驰。在哲学上,客观决定主观,人们的态度观点会随着社会实践而转变,并且有向行为统一的趋势。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认知失调”。简单来说,社会实践行为会使个体采取更符合实践内容的想法,以减轻个人的认知焦虑。这种心理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实质上是为焦虑辩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特别是年轻人易受逆反心理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对教育内容的排斥。矛盾下的统一,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7.合作心理

從传统意义上来说,合作是人类一切追求的途径和归宿,人们对价值与成功的判断,最后都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人类发展史彰显人类“优越感”的重要途径。据此可以理解个人在“优越感”的牵引下,为了摆脱自身相对大自然等其他事物的渺小,本着心理生理的特性,有意识地结成团体,来抵抗个人的“自卑感”。但部分人逐渐失去这种原始的交际能力,主要表现在团体合作中个人勇气的缺失,以消极且自卑的情绪来对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实也是合作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的统一,合作是途径,也是目的,合作必然给予这门学科发展的光明前途,合作中的问题也依赖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其视角目的必须处于一定条件下,基于合作必然性且不受环境限制,我们可以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且必须经历人们合作的过程,合作也可以不限于一国,但合作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开端的延伸

1.心理主体身份的明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授者长期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本身,但现实实践表明,单一的授课主体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一方面有教育工作者有自己较为固定的心理视角的原因,另一方面与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学生有一定差异而造成学生心理层面的排斥相关。人普遍会对与自己有着相似性的事物产生喜爱与认同感,因此发挥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群体中先进模范代表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教育者心理动态变更,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一种更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

2.心理开端结构的构建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不应当只存在于主体,还应当在开端上进行方向相对静态而过程动态的扩展。开端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为此心理与思想层面要因群体而变化。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但一旦形成就往往形式固化,缺乏变化动力,影响思想活力。教育开端过程的心理与思想离不开人的因素,教育者应当对开端进行顺势顺时的探索。个人的孤立状态是相对的,集体性是绝对的。那么,在主流核心思想媒体影响下,社会主流核心价值人物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以公众核心人物为主要榜样,突出传统美德背景下社会对个人优良思想品质的认同,使个人进一步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更有利于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开端的架构

1.目的标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达到一种理想状态,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大数据资源,引入权威公众人物,使学生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自主自愿地认同相应的价值理念。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一种和谐的关系,持续稳定地在不同状态下寻得共识。以鼓励的姿势,采取不同的阶段性措施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同时,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实际效用,通过心理满足的形式来促使学生逐渐把这些价值观与自己的道德目标联系起来。

2.心智启发

心理是人脑的重要机能,建立在它之上的思想是经过加工之后较为理性的意识。从个人心理入手,能够更好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又能进一步影响个人对基本事物的感知,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可脱离对心理学的科学性认识。人构成群体、社会与国家,个人的心理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到更大层面上,因此,人的心智的培养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人的思想演变存在各种各样难以把控的因素,主观思想也存在客观的心理规律,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永远都是进行时。当前,物质层面对个人思想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影响力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的挑战,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回归原点的一个新机遇。要摆脱说教的教育方式,实现个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判断与自我选择,但不得与社会整体规范相违背。

四、结语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话题,特别是在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心理要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值得探讨。要认识到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重视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孔德生,张微.心理学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

[2]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03).

[3]马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6.

[4]程媛媛, 张悦, 罗扬眉.青少年坚毅与快乐论和实现论幸福感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8(02).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Psychology

Feng Sha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valued. How to use some pioneering psychological conclusions to broaden our horizons, grasp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affi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Starting with some major research conclusions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combined with emotional psychology, expectation psychology, moral psychology, demand psychology, expression psychology, contradiction psychology and cooperation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basic arguments, analyzes the extens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begin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framework of the psychological begin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rts; educational effect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教育艺术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及教育艺术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浅谈初中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艺术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