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晨洁, 吴珍云, 石祖峰, 刘德东, 王 莉, 黄 鑫, 祝民强
(1.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3.江西省地质局 第八地质大队,江西 上饶 334000)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现象。地质灾害对世界的经济、人员安全等具有重大影响,据联合国数据统计,2000—2019年期间全球共发生7 348起自然灾害事件,由灾害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近123万人,全球经济损失约达2.97万亿美元;就受影响国家而言,中国的自然灾害数量位居榜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呈逐步增加之势,又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每年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监测、预警等工作,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进行全国性地质灾害调查,以便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等特征和形成机制,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貌类型以丘陵、中低山为主,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图1-a)。中低山占全市总面积的10.3%,主要分布在南北边界地区;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3.3%,一般海拔为200~500 m。近年来,基于各类型地质灾害调查显示,区内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和经济损失[2]。为了进一步了解上饶市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及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本文在上饶市各区县开展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几何特征与地质特征,探讨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对上饶市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基于研究区地质灾害统计(表1)可得,上饶市地质灾害点遍及各个区县,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达0.34处/km2,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包括滑坡隐患和崩塌隐患)、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以滑坡数量最多,占地质灾害总数量的39.67%。依据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可将灾害分布分为以下四个梯队(图1-b):①第一梯队。位于上饶市中部丘陵区域的信州区,该区域点密度最大,达到1.34处/km2,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5.54%;②第二梯队。主要为中低山、丘陵地貌的婺源县、横峰县、万年县和玉山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介于0.5~1.0处/km2,这个梯队的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60.38%;③第三梯队。位于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岗地为主且点密度介于0.1~0.5处/km2的广丰区、弋阳县、铅山县、鄱阳县和广信区,该梯队内的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31.03%;④第四梯队。位于地貌类型以岗地和平原为主的德兴市和余干县,点密度低于0.1处/km2,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3.05%。
表1 上饶市各区县地质灾害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Shangrao City
图1 上饶市DEM(a)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图(b)Fig.1 DEM (a)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 map (b)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oints in Shangrao City
总体而言,上饶市地质灾害分布既有普遍性,又有不均一性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东部以及南部,西部相对较少,其中中、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区域。
基于各个区县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上饶市各个类型地质灾害进行规模等级划分(表2),将灾害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其中小型地质灾害占比达99.36%。
表2 上饶市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划分统计表(单位:处)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for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scale in Shangrao City
1.2.1滑坡
滑坡是上饶市分布最广、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灾害类型,且滑坡几何特征复杂多样,依据不同的边界、表部、滑体、结构面等特征,可表现出不同的几何形态,因此,每种滑坡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实际判别中,多以滑坡的几何特征与地质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来甄别。
滑坡形态特征分为平面形态特征和剖面形态特征。按其平面形态特征,可分为舌形、矩形、半圆形及不规则形(表3),全区内以半圆形为主,占55.44%,其次为舌形和不规则形,矩形为少数,只占5.83%。滑体剖面形态主要有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梯状和复合形五种(表4),其中凹形剖面最多,占53%;其次为凸形和直线形剖面,占20%和18%;阶梯状和复合形剖面最少,分别占5%和4%。
表3 上饶市滑坡平面特征统计表Table 3 Statistics of plan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in Shangrao City
表4 上饶市滑坡剖面特征统计表Table 4 Statistics of landslide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in Shangrao City
滑坡的边界特征显著表现于滑坡后壁,新近发生并伴有滑移现象的滑坡后壁较明显,而处于变形初始阶段的滑坡多未形成滑坡壁[3]。调查统计表明,上饶市的滑坡后壁多为土质,少数为基岩,且平面形态多呈弧形,高度达十厘米—数米不等,地形坡度较大,多在20°~50°;表部的变形活动特征主要以裂缝、错动、马刀树等形式表现,对于表面无植被覆盖区域,其特征更明显,尤其是发生于滑坡后缘的拉张裂缝和剪切裂缝,全区滑坡后缘发生该种裂缝有364处,裂缝宽数厘米—数十厘米不等,深度达数米,裂缝长最大可达百米。
受地层岩性的影响,滑体物质分为土质、岩质、岩土混合、碎石块四种类型。全市滑体的岩性以土质为主,总计有2 011处,土质滑坡主要为残坡积土和第四系的松散堆积土,包括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含碎石粉质黏土等,结构较松散,多具有架空现象,数量有1 427处,占总数的51%。同时,根据滑体土厚度,一般分为浅层、中层、深层、超深层,而区域内滑体土厚度多在10 m以下,数量有2 787处,因此,全市又以浅层滑坡为主。
研究区内滑坡控制结构面类型主要有层理面、节理裂隙面、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层内错动带等(图2)。其中,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数量最多,有1 521处,占总数的54%;其次为层内错动带,占总数的22%;再次为节理裂隙面和层理面,分别占总数的9%、4%,且结构面倾向多<90°,倾角以>50°居多。
图2 滑坡控制结构面类型图Fig.2 Types of landslide controlling structure surface
上饶市崩塌发育有800处,占全市灾害总数的10.45%,主要发育于丘陵、低山区修建公路和居民建房等地区。崩塌体依据物质成分划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土质崩塌有259处,岩质崩塌有541处。区内土质崩塌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各地层全风化物组成,包括碎石土、含碎石土、粉质黏土等;岩质崩塌主要发育于千枚岩、页岩、花岗岩、板岩和粉砂岩等,其中千枚岩岩体崩塌有211处,页岩岩体崩塌有32处,花岗岩岩体崩塌有48处,板岩岩体崩塌有53处,粉砂岩岩体崩塌有24处。
土质崩塌主要分布于河道、水渠旁边,其规模较小,几十方—几百方不等,其破坏形式多为滑移式、倾倒式(图3)。由于崩塌下方常常有河流存在,导致河流堵塞,因而崩塌发生后易酿成较大危害。岩质崩塌主要处于居民房屋后面及低山丘陵区的傍山公路,规模均为小型,破坏方式一般为滑移式、倾倒式。由于崩塌下方往往有人居住,多存在切坡建房、修建公路等工程活动,因而崩塌发生后易酿成较大危害;同时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推进,在基岩山区修路所形成的高陡危险边坡分布较多,尤以省道沿线较为典型,小型崩塌及危险体时有发生,对公路、车辆及行人造成了一定威胁。
a.岩质崩塌;b.土质崩塌;c.滑移式崩塌;d.倾倒式崩塌图3 崩塌灾害类型Fig.3 Types of collapse disasters
1.2.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上饶市泥石流共计有65处,依据流域形态,主要划分为沟谷型和山坡型(图4),其中沟谷型泥石流有30处,山坡型泥石流有6处。研究区内泥石流多发生于低山地形,植被较发育,以松树、灌丛为主,且沟谷型泥石流多具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其形成区沟谷为三面环山,自然坡度10°~50°,平面形态上呈漏斗状、树枝状或瓢状。流通区为狭窄而深切的沟谷,沟谷横断面呈多种形态,包括“V”型、复式断面、平坦型、拓宽“U”型谷,其中数量最多的为“V”型和拓宽“U”型谷,分别为21处、20处;主沟纵坡坡度为5°~37°,沟谷两侧坡度为20°~50°。堆积区不明显,固体物质主要沿沟谷转折平缓处堆积,泥砂补给途径主要为沟岸崩滑和面蚀。泥石流体为格架结构,主要由不均匀石块与砂砾所构成,黏土质细粒物质含量较少,由于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黏土质细粒物质被冲洗掉,故泥石流堆积物主要为由大漂砾、巨石构成的粗碎屑物质;沟口堆积区以淤积为主,高1~2 m。
a.沟谷型泥石流;b.山坡型泥石流图4 泥石流灾害类型Fig.4 Types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1.2.4地面塌陷
全市地面塌陷多发生于山间凹地和平原,占比约67.35%,且多为冒顶型塌陷和岩溶型塌陷(图5)。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塌陷坑形状各异,主要包括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表5),塌陷坑规模多以小型为主,单体塌陷坑深度主要在20 m范围内,塌陷坑面积多处<1 000 m2,只有一处塌陷坑面积达到20 000 m2,且由于塌陷坑陷落的深度各处不一,剖面形态也是各异,主要有圆柱形和锅底形。塌陷坑四周一般参差不齐,局部沿裂隙拉张陷落,坑壁较平直。
图5 地面塌陷灾害类型图Fig.5 Types of ground collapse disasters
表5 上饶市地面塌陷形态特征统计表Table 5 Statistics of ground collapse with features in Shangrao City
地质灾害成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通过对上饶市已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点在不同成因下发育数量进行统计(表6),结果表明,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
表6 上饶市地质灾害发育数量统计表Table 6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development in Shangrao City
2.1.1地貌
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4]。地质灾害统计图表(图1和表1)也表明,从发生地质灾害的第一梯队—第四梯队,其地形地貌由中、低山丘陵区域逐渐过渡到岗地平原区域,说明地形地貌的样式与地质灾害产生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不同地貌类型、坡形、坡度、高程等差异导致不同规模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上饶市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及形态主要分为侵蚀、流水侵蚀中山地区,溶蚀、流水侵蚀低山地区,侵蚀—剥蚀、溶蚀丘陵区,流水堆积洪冲积平原区,侵蚀—剥蚀、溶蚀岗地区和堆积阶地区(图6),且各地貌单元内均有地质灾害发生。本次通过地貌单元与各类型地质灾害点进行空间关联,统计不同地貌区地质灾害点数量(表7),结果表明,上饶市地质灾害多发育于溶蚀—流水侵蚀低山地区和侵蚀—剥蚀、溶蚀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数量约占总数的54%、25%,且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滑坡隐患为主,这是由于溶蚀—流水侵蚀低山地区与侵蚀—剥蚀、溶蚀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坡度较陡,同时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冲沟发育,尤以雨季时易发生滑坡。
a.崩塌;b.崩塌隐患;c.不稳定斜坡;d.滑坡;e.滑坡隐患图6 地质灾害与地貌分区关系图Fig.6 Relationship ma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geomorphic zoning
表7 上饶市地质灾害类型与地形地貌关系统计表Table 7 Statistical tabl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in Shangrao City
2.1.2自然斜坡坡度、坡高
相同构造、地层条件下,沟谷切割越深,坡度越陡,地质灾害越易发育。研究区内不同自然斜坡坡高、坡度与滑坡、崩塌发生频率关系见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区内滑坡发育的优势坡高是0~50 m,而优势坡度是20°~60°;崩塌发育的优势高程是0~20 m,而优势坡度是40°~90°;滑坡隐患发育的优势坡高是0~50 m,而优势坡度是20°~60°;崩塌隐患发育的优势坡高是0~25 m,而优势坡度是0°~60°。上述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内滑坡、崩塌发育的地貌特征,坡度越大,高程越大,越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且规模也可能相应地增大;当坡度或高程达到一定程度,岩土体的竖直分力增加,提供了更大的势能并增加了侧向的临空条件。除了自然斜坡坡高和坡度外,其人工切坡坡高和坡度及是否具备凹形易汇水地形也是促成滑坡发生的重要条件[5]。
图7 地质灾害分布散点图Fig.7 Scatter diagram of disaster distribution
研究区内地层岩性发育齐全,包括易风化的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变质岩类,软硬相间的碎屑岩类和松散沉积物等。而地层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软硬相间,并有软化、泥化或易风化的夹层时,最易造成边坡失稳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变质岩类经过多期构造活动导致岩层破碎[6-8],其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在产状陡立的地段,临近斜坡表部容易出现蠕动变形现象,若受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切割后,常出现顺层(或片理)滑坡;②具有垂直节理且疏松透水性强的黄土(或风化层)浸水后易崩解湿陷。当受水浸泡或作为水库岸边时,极易发生崩塌或塌滑现象;③含有黏土质页岩、泥岩、煤层、泥灰岩、石膏等夹层的沉积岩边坡,最易发生顺层滑坡,或因下部蠕滑而造成上部岩体的崩塌[9];④碎屑岩中抗压强度较低的页岩、泥岩、砂岩受到构造挤压发生破碎,导致渗水或形成渗透性边界[10],经过降雨等外力卸荷作用,易产生滑塌或崩塌现象;⑤软化系数较低的泥岩、页岩、砂岩和粉砂岩等,遇水软化,造成岩土强度变低,易发生坡体变形,常作为松散物源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11];⑥碎屑岩中的层状页岩、砂岩、硅质岩,碳酸盐岩中的层状岩溶化灰岩、白云岩和变质岩中的片岩,抗风化能力较弱,全风化层厚度一般为3~9 m,最大达20~40 m,结构松散,遇水易顺着结构面滑塌。
受地质构造背景影响,研究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其中,褶皱构造包括紧密型基底褶皱和宽展型盖层褶皱,构造线主要呈东—北向,规模和性质各异。地质灾害分布受褶皱构造控制,褶皱核部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一般大于褶皱两翼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核部比两翼更易发生地质灾害,这是由于褶皱核部作为应力集中区,地层受到强烈挤压,岩体更为破碎,且构造裂缝发育,尤其是具有陡倾结构面或者底部发育有缓倾横向软弱带,切割岩体会导致崩滑的发生[12]。同时,裂隙发育区在受到较强的剥蚀作用时,于基岩上会形成松散的残坡积物,为土质滑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与其性质、规模、组合形式及发育密度等有关。研究区内断裂较发育,根据断裂带延伸方向,断裂的方向性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北东、北北东、北西向展布,尤其是北东、北北东向深大断裂,主要有余江—广丰深断裂、余干—婺源深断裂、赣东北深大断裂等,同时发育有各种派生小断裂。断裂两侧地层因受到强烈挤压形成破碎带,破碎带岩石破碎,结构面较多,局部存在软弱带或软弱面,如断层泥、糜棱岩等,且岩体强度较低,易风化剥蚀、侵蚀,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下,易发生地质灾害[13]。为分析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点发育与断裂距离之间的关系,对区内断裂进行了缓冲分析(图8)。缓冲区间设置为≤500 m、500~1 000 m、1 500~2 000 m和>2 000 m四个区间,通过将区间范围与地质灾害点分布进行空间关联,统计每个区间内的地质灾害点数量(表8)。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与断裂距离≤500 m和>2 000 m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当与断裂距离>2 000 m时,点密度最小,且点密度随着与断裂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发育程度逐渐减弱,表明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越显著。
a.崩塌;b.崩塌隐患;c.不稳定斜坡;d.滑坡;e.滑坡隐患图8 地质灾害点与断裂构造分布图Fig.8 Distribution map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oints and fault structures
表8 地质灾害点数量与断裂距离关系统计表Fig.8 Distribution map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oints and fault structures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14]。前人研究已表明,岩体孔隙度及含水率对岩体的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具有重要的影响[15],高孔隙度及高含水率将导致岩体的内聚力及内摩擦角迅速下降,从而引发岩体的不稳定。对于坡脚不稳定的岩土体,持续降雨易引起风化层中岩土体内部的剪应力变化,使岩土体中、后部区域的最大剪应力沿着坡脚发展,直至和坡脚不稳定区域贯通,最终坡体的抗滑力小于剪应力,导致坡体发生失稳[16-17]。
基于调查所得的2008—2019年间发生的滑坡、崩塌灾害登记时间,统计多年平均月降雨量与地质灾害数量的相关性(表9)。从研究区已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来看,丰水年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要明显高于枯水年。从发生地质灾害的月份统计,大部分地质灾害都发生在3—7月,尤其是降雨量充沛的5—7月。根据地质灾害数量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相关曲线图(图9)可看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增大,与地质灾害的发生起数呈正相关关系。3—7月份平均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6.76%,发生在3—7月份的滑坡为1 056处,占滑坡灾害总数的96%。由此可见,降雨量大的月份,就是上饶市地质灾害高发的月份,尤其是5、6、7三个月,发生在这三个月的地质灾害数量为1 603处,占崩滑点总数的79%。
表9 多年平均月降雨量与地质灾害数量相关性分析表Table 9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onthly rainfall and disaster
图9 地质灾害数量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相关曲线图Fig.9 Correlation curve between disaster quantity and multi-year monthly rainfall
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一系列人为因素破坏岩土体的自然平衡而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表现形式有:①滑坡点坡脚存在人工切坡,造成该处斜坡坡脚形成临空面,破坏斜坡原始平衡环境,这是由于自然坡度陡峭造成斜坡形成的下滑力较大,且斜坡残坡积层厚度大,表层残坡积层松散,覆盖层土体易沿着基岩接触面下滑,因此斜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图10-a);②坡面上开垦种植高粱因锄草、松土等行为,破坏了山坡植被,降低了地表植被覆盖率,使地表水更易下渗,长时间降雨使土壤含水量增加,下渗至滑面上,经渗流、冲刷等形式,地层失稳促使滑坡形成(图10-b);③未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直接在区域上部进行工程建设,土体受到上部建筑的荷载,有效应力平衡发生破坏,导致土体失稳发生塌陷(图10-c);④矿层开采后地下形成采空区,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平衡条件被破坏,采空区顶板和周围岩层在集中应力作用下,由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采空区)发生移动、变形,以至破坏和冒落,随之产生弯曲、塌落,使地表下沉变形,地面产生裂缝或塌陷(图10-d)等。
a.土质滑坡;b.岩土崩滑;c.地面塌陷;d.矿山塌陷图10 区域地质灾害点Fig.10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oints
上饶市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大部分居民住宅常依山而建,房屋后有不同程度的切坡现象[18],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或者在自建房过程中,未查明地质现象,建房后易发生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在修建道路时,需要对岩土体进行改造、削坡等处理,容易在沿线一侧的坡体出现临空面,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坡体易发生滑塌;或者在修建隧道的过程中,上方岩土体的承载能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造成岩土体失衡,形成塌陷或崩塌;又或者因没有查明岩土体的层理方向,顺着层理方向对坡体进行了削坡,导致发生顺层滑坡。
(1) 上饶市地质灾害分布既有普遍性,又有不均一性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区域北部、东部以及南部,西部相对较少,其中中、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区域。依据上饶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点密度,将灾害分布可划分为四个梯队:①第一梯队。位于上饶市中部丘陵区域的信州区,该区域点密度最大,达到1.34处/km2,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5.54%;②第二梯队。主要为中低山、丘陵地貌的婺源县、横峰县、万年县和玉山县,灾害点密度介于0.5~1.0处/km2,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60.38%;③第三梯队。位于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岗地为主且点密度介于0.1~0.5处/km2的广丰区、弋阳县、铅山县、鄱阳县和广信区,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31.03%;④第四梯队。位于地貌类型以岗地和平原为主的德兴市和余干县,点密度低于0.1处/km2,地质灾害数量占总灾害量的3.05%。
(2) 基于各个区县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上饶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包括滑坡隐患和崩塌隐患)、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约占99.36%,而其中又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占比分别为39.67%和47.11%。
(3)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几何特征与地质特征复杂。根据上饶市滑坡平剖面特征统计可知,滑坡平面形态特征以舌形、矩形、半圆形及不规则形为主,剖面形态主要有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梯状和复合形五种;崩塌体依据物质成分划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其破坏形式多为滑移式、倾倒式;泥石流依据流域形态,主要划分为沟谷型和山坡型;地面塌陷由于塌陷坑陷落的深度各处不一,剖面形态也是各异,主要有圆柱形和锅底形。
(4)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外因以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为主导。相同构造、地层条件下,沟谷切割越深,坡度越陡,灾害越易发育,区内滑坡发育的优势坡高是0~50 m,而优势坡度是20°~60°;崩塌发育的优势高程是0~20 m,而优势坡度是40°~90°;滑坡隐患发育的优势坡高是0~50 m,而优势坡度是20°~60°;崩塌隐患发育的优势坡高是0~25 m,而优势坡度是0°~60°。上饶市地层岩性发育齐全,包括易风化的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变质岩类,软硬相间的碎屑岩类和松散沉积物等;而地层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软硬相间,并有软化、泥化或易风化的夹层时,最易造成边坡失稳。上饶市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其中,地质灾害分布受褶皱构造控制,褶皱核部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一般大于褶皱两翼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核部比两翼更易发生地质灾害;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与其性质、规模、组合形式及发育密度等有关,研究区内与断裂距离≤500 m 和>2 000 m范围内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降雨量大的月份,就是地质灾害高发的月份,人工切坡的坡高和坡度也是影响地质灾害稳定性的重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