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昊,张 星,朱 敏,洪文明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的异常瘤样凸起病变,同时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2]。目前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腔内压力增高和先天性缺陷是引起颅内动脉瘤主要原因[3-4]。手术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夹闭术、栓塞介入等,但前者创伤性大且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恢复[5]。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大多<7 mm,对于直径5~7 mm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较好,而对于直径≤5 mm的患者,由于瘤体直径小,临床诊治困难加大[6]。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栓塞术以其微创、损伤小、手术精准度较高等特点,在直径≤5 mm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中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但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其治疗时机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点[7]。本研究就早期、延期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颅内破裂小动脉瘤98例。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8],且经过CT、MRI等专科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直径≤5 mm;均采取介入栓塞术,且同意参与随访;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无缺漏。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有精神疾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合并免疫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者;合并脑梗死、脑血管畸形、脑外伤等。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根据治疗时间分为研究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颅压等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发病72 h内采取手术,对照组在发病72~96 h采取手术。介入栓塞术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穿刺点,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断患者颅内动脉瘤部位、大小及形态,之后予以全身肝素化,于患者右侧进行股动脉穿刺,将导引管置入患者动脉瘤所处位置,利用微导丝配合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并调整到最佳位置,根据动脉瘤形状和大小选用介入材料,造影观察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及载瘤动脉通畅后退出导管,压迫止血后消毒敷料加压包扎。患者出院后均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根据血管影像学复查结果判断[9],栓塞程度90%~100%为显效;栓塞程度50%~90%为有效;栓塞程度≤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0]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为45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3远期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11]评估2组恢复情况及预后。GOS量表包括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3项,5分为满分,评分与患者恢复情况呈正比。MRS量表分值为0~6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
1.3.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12]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类,包含8个项目,单个项目评分均为100分,总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
1.3.5并发症:记录2组术后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再破裂出血、脑积水发生情况。
2.1临床疗效 研究组显效29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6.6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神经功能 2组治疗3、24个月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24个月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颅内破裂小动脉瘤NIHSS评分比较分)
2.3远期预后 治疗3个月及治疗24个月后,2组GOS评分高于治疗前,M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2。
表2 2组颅内破裂小动脉瘤GOS、MRS评分比较分)
2.4生活质量 治疗3个月及治疗24个月后,2组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颅内破裂小动脉瘤SF-36评分比较分)
2.5并发症 研究组发生并发症5例(9.80%),其中脑梗死和脑血管痉挛各2例,再破裂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2例(25.53%),其中脑梗死4例,脑血管痉挛和再破裂出血各3例,脑积水2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壁囊性突起所致的病理性改变,以中老年群体最多见[13-15]。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首选方案,开颅夹闭术能够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积血,但该术式创伤大,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再出血,且对于较小的动脉瘤,受手术空间限制难以操作[16]。
介入栓塞术损伤小、能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方法[17]。但临床对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仍然存在争议。既往文献报道,早期、延期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延期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评分要优于早期手术[18]。也有研究表明,相比发病72~96 h,发病72 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提高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且在对患者远期预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效果更为显著[19]。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与早期手术相比延期手术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相符[2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24个月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考虑为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患病时间越长,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恶化,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也会越严重,对其后续治疗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3、24个月后GOS、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患者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考虑为患者早期治疗后促使瘤体缺血缺氧,使其体积减小,能够起到及时减轻病情消除病灶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还一定程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与延期行介入栓塞术相比,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更理想,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且远期预后评分高,并发症少,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