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
[摘 要]文章阐述了“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实践。该课教学设计以电影《少年的你》贯穿始终,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方式,通过组织层层推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探问生命,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改编电影人物,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同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青春热情书写对生命的敬畏。
[关键词]敬畏;生命;责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46-03
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道德与法治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使学生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一、設计理念
“敬畏生命”这一话题来源于学生生活。通过“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教师应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对复杂社会生活的理性判断能力。
本课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初中生追捧的电影《少年的你》贯穿教学始终,以活动为知识教学的载体,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方式,通过组织层层推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探问生命,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改编电影人物,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同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青春热情书写对生命的敬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对应课程标准中“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的内容。本节课是对本单元主题“生命的思考和探问”的首个回应:从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感受休戚与共的生命关系,到产生敬畏生命的行为,最终使敬畏生命成为内心的自愿选择。该框包括“生命至上”和“休戚与共”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至上”指出了生命至上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分别是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他人生命和自身生命同样重要;第二目“休戚与共”阐释了敬畏生命体现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意识层面)、不能漠视生命(行动层面)、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道德层面)。从意识层面到行动层面再到道德层面,奠定对生命思考和探问的基础。
该框为本册教材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审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能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生命观初步形成,对珍惜和热爱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难以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
生命既可以有“来之不易要感恩”的简单真实,又可以有“向死而生”的高大深奥。初中生虽有一定的生命教育基础,但对生命的思考通常还不够深入,对敬畏生命这种较为抽象的问题大多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本节课以电影《少年的你》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身临其境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这一核心内容。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感受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树立珍爱自己生命和关怀他人生命的生命观。
能力目标:学会关怀、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能够结合时事热点思考和感受生命的价值,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
知识目标: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感受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不仅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而且包括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自尊自强”部分的内容标准“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和“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和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2)如何在人与人休戚与共的社会中敬畏生命。
教学难点:如何在人与人休戚与共的社会中敬畏生命。
六、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电影《少年的你》的核心片段,帮助学生了解或重温主要故事情节,熟悉影片中反映的校园欺凌的来龙去脉,为后续活动和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瞬间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题是校园欺凌。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陈念被其他同学欺凌,无奈之下小北为她剃发,小北自己也剃了个平头,想要以此来减轻陈念被人剪掉头发的痛苦;陈念为了躲避暴力伤害,钻进垃圾桶;陈念和小北在审讯室被问话时,他们坚定的问答……
教师引导学生对感性的素材进行理性的总结,并得出“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结论。
设计意图:将电影《少年的你》作为本节课的主线,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喜好,容易让学生接受。
电影视频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更容易使学生感同身受,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开放式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有分享和展示的机会,使不同的观点有机会进行碰撞,擦出真理的火花。
探究活动一:如此少年
教师活动: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看完视频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感受,如“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是宝贵的”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素材分享走向理性的结论总结,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地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由此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探究活动二:何为少年
教师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人物和最不满意的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现场产生评选结果,并分享选择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选择的原因,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源于该人物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
学生活动:讲述自己的选择及其原因。(最喜欢的人物是小北,虽然他是从小没人管没人爱的社会少年,但是他对陈念的保护,体现了他对别人生命的关怀;最喜欢的人物是陈念,虽然她没有妈妈的关心和呵护,还受尽同学的欺负,但是她依然坚强地活着,哪怕是被剃光了头发、被追打、躲进垃圾桶,这体现了陈念对自己生命的珍惜……最不满意的人物是魏莱,她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始作俑者,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践踏他人的生命;最不满意的人物是陈念的妈妈,她缺少对女儿的关爱,在女儿最需要保护的时候,她只顾自己的生命,没有尽到妈妈的责任,不顾女儿的安危……)
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视频,熟悉了人物故事和人物形象,再通过“我最喜欢的人物和最不满意的人物”评选活动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在评选“我最喜欢的人物和最不满意的人物”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是小北,因为他能够主动关怀他人的生命,甚至牺牲自己的人生;最不满意的人物是魏莱,因为她伤害他人的生命,太自私和残忍。以上评选反映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喜欢”源于尊重生命,“不满意”源于伤害生命,表现出学生心中“生命至上”的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最喜欢的人物也是大家最心疼的人物?因为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和有机会保护他人的生命。为什么最不满意的人物也是大家最愤恨的人物?因为她只认识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忽略了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电影中正是因为部分人物对生命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正确,所以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喜欢的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课堂学习。
评选活动旨在分析悲剧发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休戚与共的生命关系”: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探究活动三:别样少年
教师活动:由于学生对电影人物的结局存在诸多不满,所以教师组织学生对电影人物进行改编,并以多种形式分组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从意识、行动和道德层面认识、敬畏生命。
学生活动:分组配合,完成电影人物的改编,并以表演、漫画、写作等形式展示成果。如改编女主角的妈妈,她不再留女主角一个人在家面对追债的人,而是选择陪伴女主角成长,消除女主角心中的孤单和恐惧。这样改编体现了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在前面的评选活动中,有很多学生选择男主角为自己最喜欢的人,因为他总在女主角后面默默保护她,他不漠视女主角的生命,能够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女主角,从行动上践行“敬畏生命”。在人物改編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将男主角的这种精神升华,将其改编为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这就提高了道德层次。
设计意图:通过对休戚与共的生命关系进行感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演绎别样少年。
七、板书设计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理顺本课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生命至上”的认识上升到“敬畏生命”的行动,并且重点从意识、行动、道德三个层面阐释如何在人与人休戚与共的社会中敬畏生命。
本课采用思维导图(见图1)的形式设计板书,简洁直观、清晰明了地呈现教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生命的理解大多不够全面和深入,难以深刻理解敬畏生命的内涵。因此,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善恶,让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本节课以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为主线,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至上”,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是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的素材,方便学生理解和感悟。
本节课的亮点是第二目“休戚与共”的教学设计:采用一案到底的形式,对影视作品进行深度加工,使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意识、行动和道德等层面深刻理解“休戚与共”的含义,教会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用责任书写青春使命。
(二)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开展“我最喜欢的人物和最不满意的人物”评选活动,展现学生现有认知和对生命关系的初步认识;开展“改编电影人物”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不同的改编呈现他们对生命关系的深刻理解,让学生评价不同的改编,使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学生在观点交锋中逐渐达成共识:要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一视同仁,并且把敬畏生命作为自己的道德选择。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复杂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敬畏生命,努力完成青春使命。
本节课也有小小遗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电影的呈现不是十分全面,导致部分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电影中的人物和细节,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三中,教师只能通过口述电影情节的方式弥补。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