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学生管理视角下思创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25 07:44余永龙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竞赛大学生教育

余永龙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54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广州理工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推进思创深度融合,在学生管理提质增效方面走出新路子。

1 问题的提出

1.1 良好学风的建设

由于受网络新媒体等方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等心理特征。基于这些因素,单纯采用强制的办法形成良好的学风,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如能采用引导式的方法,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合理“增负”,激发学习动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往往能够取得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内化效果。

1.2 实践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与职业岗位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而企业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仍然是困扰大学毕业生的薄弱环节[2]。

因此,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入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尤其是大多数学科竞赛都是以企业实际项目命题的形式举行,由学生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丰富了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促进了产学研用融合,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最终将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2 思创融合模式概述

2.1 工作思路

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广州理工学院牢固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部署,构建了“一中心六平台六保障”模式,即以思创融合为中心,搭建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双创”训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孵化六大平台,落实制度、组织、激励、师资、场地、经费六大保障,逐步形成“课堂中学习,活动中历练、项目中成长、竞赛中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如图1所示,该模式中,思创融合是核心,六个平台是基础,六个保障是支柱,三者相辅相成,螺旋递进,融合发展。其特点是: 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性说教与正确引导相结合,防御型管理与发展型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忙起来、学起来、充实起来”,促进学生工作“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学风好起来”。

图1 思创融合“一中心六平台六保障”模式

2.2 相互关系

思创融合理念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密切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深化了教育内涵。

一是教育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内容相互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寓教于乐的育人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的功能,能规范创新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3]。

三是互相推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方向正确。创新创业的丰富案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

3 思创融合模式的平台建设

3.1 打通课堂教学平台

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构建普及、提升、精英三种教育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二是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带你玩转创新创业》《让你脑洞大开的创新思维》等系列选修课程;三是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元素,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实效;四是面向有创新创业潜质和资源的学生,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指导进校园、SYB 创业培训、“双创”精英训练营、创业沙龙、创业导师面对面等活动,拓宽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课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例如,通过播放华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创业史短片,让学生明白“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国家强大,企业才能真正做强,企业做强做大,就能为国家争光,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3.2 强化学科竞赛平台建设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构建“主体+核心+兴趣”相辅相成的学科竞赛格局,营造竞赛文化氛围。

主体赛事指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赛等教育部直接主办的重点赛事。学生通过竞赛,从大一开始组建团队,挖掘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文案,到了大三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创业项目,从中模拟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核心赛事指与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性竞赛,一般面向本专业学生。每个专业院系都应该深入挖掘本专业核心赛事,精心组织,形成自身优势品牌。学生通过竞赛,学中做,做中学,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赛事主要指各类综合素养类竞赛,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演进比赛、征文比赛、体育比赛、歌舞比赛、书画比赛等。

这些竞赛中,不少赛事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抗疫征文大赛弘扬了以医务工作者为主的社会各界救死扶危、迎难而上的逆行精神;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微视频和海报设计大赛,以生动的视频形式教育大学生远离非法诈骗活动;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学生制作了《垃圾分类小助手》动画视频作品,倡导环保,形式新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3 搭建“双创”训练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通过资助帮扶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辨、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实施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级“双创”训练体系[5]。省级项目从校级项目遴选产生,国家级项目从省级项目中择优产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建团队、构思选题、制定计划、收集信息、设计作品、交流成果等系列活动,开展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项目研究。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老老实实做学问,不容半点马虎。学生从中学到严谨求学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正如学生的心得体会:“通过项目训练,我们团队攻克难关,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具备更加全面、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知识,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6]

3.4 拓展社团活动平台

学校在每个学期的第11 周都举办“三全育人素质教育活动周”,依托学生社团,集中开展科技、学术、文化、体育、劳动等专题教育,推进学生在科技创新、文化涵育、体育锻炼、劳动养成等方面得到高标准、高品位、高强度的锻炼。学生热情高涨,自觉投身实践,参与创新,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其中,在作为素质教育活动周品牌之一的大学生科技节和文体艺术季,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作品脱颖而出,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巩固第一课堂教学成果。

各学生社团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活动,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机制。例如,书画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书法竞赛。短短一年间,已经获得5 项省级及以上书法奖项,其中2020年首次参加广东省高校规范书法大赛,突破性地获得了3 个奖项。

3.5 深化社会实践平台建设

一是扎实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开展理论普及宣讲、社会观察调研、红色革命教育、科技支农助农、乡村振兴致富、教育关爱服务、创新创业探究、感恩母校回访、文化传承探访等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二是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乡村社区,扎根中国大地,接受红色主题教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社区治理难题,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高度融合,成为一堂有温度的国情思政课。

学校先后培育了小茶同学、小农驿站、风度农业等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创业团队,帮扶农民增收致富。其中,广州理工学院与韶关始兴县司前镇共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基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政校合作协同育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我校创业团队为项目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农户好评。

3.6 打造创业孵化平台

学校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遴选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免费入驻。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学校不仅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在经验、资金、技术、资源、政策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攻破创业路上的难关。尤其注重把正确的创业观念融入项目指导,教育学生要依法设立企业,坚守“普法、知法、守法、懂法”意识,树立法治思维,确保合法合规,企业才能健康良性发展。教育学生作为创业者要有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在报效祖国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成就创业辉煌。

经过学校精心培育和团队自身努力,光啸科技、商汇传媒、影分声传媒、哆来咪、云蜂印等一批创业团队成长起来,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各行各业,汇聚起了一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青春力量。小茶同学创业团队利用专业优势,组织了“以茶助农直播”活动,振兴家乡潮汕单丛茶产业,团队荣获广东省“青创100”企业以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10 多项省级以上奖项。团队负责人巫泽慧荣获广东省2019年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八届“感动南粤校园”广东大学生年度十大人物,成为学生身边的榜样。

4 思创融合模式的保障措施

4.1 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奖评选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实施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引进社会企业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发挥了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例如,伍坚梓得益于我校完善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在2012年入校后休学创业,已有多个创业项目,目前新设立了“卜楽茶作”品牌,定位于高校大学生茶饮市场,一年之间已经成功开设5 家分店,并且还在不断拓展新的连锁分店。

4.2 组织保障

学校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主体,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构建了党团、教学、科研、学工、就业、创业“六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实行“校、院、系、班”四级联动。每个班级设立创新创业委员,在宣传创新创业政策、组织创新创业活动、传达竞赛信息、组织赛事报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和助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管理者,也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

4.3 激励保障

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优秀竞赛团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双创”委员、创新创业之星、学科竞赛标兵和学科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体系,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在学生当中树立了标杆。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奖项,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中优先考虑。加大学科竞赛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权重,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评选奖学金更具优势。此外,学生凭学科竞赛奖项可以申请认定相应学分。

4.4 师资保障

一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力度,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培训,邀请专家来校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教师培训。二是实行“柔性引才”,聘请知名学者、技术专家、投资人等组建导师队伍,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华学教育、米有校园、凡岛投资等社会资源,采取训练营等多种形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指导。四是加强政校行企合作,依托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广东省企业孵化器协会、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等专家力量,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指导创业团队发展。

4.5 场地保障

学校帽峰创谷是汇集“双创教学、指导服务、社团活动、实践训练、创业孵化、资源对接”于一体的孵化基地。其中,创客空间区也是学科竞赛基地,侧重选拔优秀学生创新团队,以冲击高水平学科竞赛为主要方向,为学生团队开展竞赛研讨、项目打磨、撰写论文、申报专利等提供场地支持; 创业苗圃区主要面向学生创业团队,实行公司化实体运作,学校提供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协助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公司入驻区实施“名企入校”计划,积极引进优质社会企业入驻,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组织项目教学,深化了产教融合,促进了校企协同育人。

4.6 经费保障

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序推进,学校按照年均20%的增长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包括工作经费、竞赛经费、项目经费和奖励经费。工作经费用于开展辅导讲座、师资培训、红旅活动、创业孵化、训练营等;竞赛经费用于报名费、资料费、打印费、会务费、培训费、邮寄费、耗材费和差旅费等;项目经费用于资助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用于业务费、差旅会议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专家咨询费等;奖励经费用于表彰取得突出业绩的团队和师生。例如,根据学科竞赛难度和奖项含金量等因素,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教师指导费和师生奖金,每月申报一次,有效调动了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

5 思创融合模式的创新意义

5.1 理论上的创新

在部分高校中,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开公司做老板”,没什么用。实际上,“创”即“创造”,“业”即“事业”。创业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事业。基于这一认识,高校应坚持“自主创业+岗位创业”并重的观念,对于少部分有创业潜质和浓厚兴趣的学生,鼓励自主创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提倡“岗位创业”的观点,即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无论将来走向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够以创业者的精神发挥才智,造福社会。

新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认同感,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强大的生命力。

5.2 实践上的创新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促进学风转化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应积极挖掘课程教学的创新元素,探索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相融合,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中丰富的案例和项目来源,弥补当前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薄弱环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将进一步激励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最终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6 结语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思创融合模式实施以来,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学风建设日趋改进,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在一批重要赛事中取得了新突破,涌现一批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学生对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竞赛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看竞赛
大学生之歌
创新思维竞赛(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