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科技局 应辉辉 丁朝华
科创平台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对服务温州市实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温州科创平台“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取得重要成效。本文围绕创新资源跨行政区统筹新机制、构建内需为基“双循环”新格局、探索科创平台市场化发展新模式以及建立系统化科创平台保障新体系,为温州市科创平台提质增效提供发展建议。
近年来,温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目前已形成“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的创新格局,落地瓯江实验室、中国眼谷、大唐5G、北斗产业基地等重大平台,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创新载体,针对产业特色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大力建设科创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全市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瓯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挂牌运营,引进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新型研发机构,实现“5+5”主导产业全覆盖,建设工作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效。截至2021 年底,累计引进共建浙大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52 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 家;建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1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培育)29 家;此外,建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599 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2 家,省级研究院19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92家。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平台不断提升,“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态势加速形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
温州市科创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研发平台区域布局不均衡、平台与产业融合度不高、科创平台运营机制不畅以及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
温州市现有的科创平台大多数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园区,科创平台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投入管理和协调机制,无法有效集聚和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存在不平衡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实际落地项目少。此外,高能级科创平台层次不高,因区位优势不明显、引进难度较大、辐射有限,服务功能和平台的承载力都有待提升。
瑞安东新科创园
温州市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创平台与温州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创新服务主要包括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技术对接服务、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其中传统服务居多,融资、产业整合、转型升级等增值服务较少;科创平台普遍缺乏围绕全产业链的高端创业服务,加上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与现有的科创平台、院校合作不积极,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大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综合性孵化器,与温州市的产业状况对接不相适应,孵化功能不尽完善,未能打造出创业孵化品牌。
温州市创新服务平台大多是由政府主导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缺乏与大平台机构职能相匹配的沟通协调机制,存在机构市场化服务竞争力不足、自我造血能力欠缺等问题。现有政府搭建的公共平台资源整合集聚度不高,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在为企业开展创业创新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供需对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辐射功能有限。
找准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真正把创新平台办出成效。立足温州产业特色,做好科创平台形态和功能定位,积极发挥平台作用,通过优势弥补劣势,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要素回流,服务好温州创新创业。创新资源跨行政区统筹机制,温瑞同城化要素资源需要整合并实现产业链差异化布局,避免各县(市、区)为了申报数据导致本土内部资源的恶性竞争。推进高能级平台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创新平台全市域内科研成果异地转化、跨区域科技合作、柔性引进或互聘人才等机制,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全市域转化,实现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创新平台+孵化平台+产业平台”体系,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不但要提高创新平台能级以增强创新源头供给,还要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到产业以服务实体经济。
结合温州产业布局与发展实际,科创平台要与温州产业深度对接,以企业为主体设计好创新平台的自主研发模式和技术对接引进功能。通过外引内育优化科创环境,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与先进地区科技资源要素流通,充分满足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一是发展专业化支撑平台。提升科技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除为科技企业提供一般性服务外,还提供公共技术平台、通用专业技术设备和专业化服务,如开展“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综合性产业创新服务。二是搭建产业化服务平台。根据企业需求,通过合作共建或引进等方式,设立研发、设计、试验、工艺流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和标准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测试、中试等服务,真正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对高能级平台产出的创新成果,企业的期待更是急切,创新平台应注重基础研究,解决共性问题,攻克更多新材料制备中的原理性、机制性问题,帮助企业研发更多新产品。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传统的飞地模式是由经济发达地区“飞入”相对欠发达地区,形成飞出地“资本+技术优势”与飞入地“土地+劳动力优势”的结合。
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推动温州市科创平台新体制、新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加快实现人才要素集聚,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提速增效。一是推动运营机制市场化。积极探索推进科创平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支持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如温州大学科技园、瑞安科技企业孵化器都已经成立科投公司进行实体市场化运作,在做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前提下,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探索孵化增值服务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科创基金联合社会资本与创新平台开展广泛合作,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创新平台成果转化项目为投资重点方向,切实提升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率。二是建设科创飞地平台。温州市已于上海嘉定、安亭等地设立飞地创新港,建立研发平台等,要进一步推进创新互动,充分利用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交流平台,推动温州企业融入长三角,共享发展成果。关键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孵化、企业培育、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设施共享等科研资源方面协同和共享发展,让更多科创资源为温州企业技术研发服务。
浙江瑞安智能传感器研究院
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投融资体系,借助科创平台进行科技项目招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架起国内外科技交流、转化的桥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平台建设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一区一廊”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区域内平台资源整合,完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建设管理,落实奖励政策,培育大众创新创业新动能。二是打造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平台。深化“科技大脑”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不定期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交流发布、孵化载体检索和投融资对接、培训辅导、管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增值服务,让更多平台、企业能及时享受政策优惠。三是强化科创平台从业人员培训。鼓励各平台主管单位、创新创业协会等社会机构组织开展科创平台从业人员培训,加强科创平台专业运营人才的培养,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系统学习创新工作所需的技能,帮助管理人员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提升科创平台建设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