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琪真
紫砂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陶制茶壶,展现了中国纯手工制壶技艺的精湛与茶文化的影响力。紫砂壶的创作过程是展现中国古典美和工匠精神的过程,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每一件紫砂壶作品都有其专属的文化品格,而不是“徒有其表”。《梅香如故》这件作品就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化品格的主动追求,与此同时,也可从中看到紫砂壶艺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
紫砂泥是制作紫砂壶所必须的特殊泥料,其决定着作品的色彩、质感与价值,也能决定作品的气韵、气质。由于紫砂泥种类较为丰富,因此在表现一些事物时能够做到形象逼真,这是一般泥料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此壶泥料就呈现出独特的梅之色,以“通感”引发人们对梅香的联想。梅花是红色的,但不妖艳,尤其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更显示出一份高洁、勇敢与坚贞,因此创作者采用了醇厚的紫檀色泥料来制作此壶。紫檀色是紫砂壶的代表性颜色,红棕相间的色调极有中国古典美的韵味,也可以说是中国审美的代表。壶的表面是光滑的,细腻的,象征梅花那纯洁的冰雪感,也是创作者精湛制泥工艺的显现。泥料展现了紫砂壶的审美标准和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水准,亦初步构建起作品的艺术品格。
在紫砂壶艺术中,有许多的经典款式,它们的存在使紫砂壶艺术的审美规范逐渐建立起来,成为了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石。清代时期的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对紫砂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其所设计的“曼生十八式”极具人文气息,进一步强调了紫砂壶艺术的人文特征,“石瓢”就是其中极受人们喜欢的一款壶型,《梅香如故》采用的便是这一款壶型。
“石瓢”这一款式最独特的就是“八字形”的造型,此壶将这一特点塑造得十分清晰。壶身上小下大,由上至下逐渐放开,节奏均匀,变化自然,端庄、沉稳且舒适,让人看到此壶就能渐渐放松下来。壶身底部也是比较圆润的,边缘向上微微翘起,不与桌面紧紧相贴,多了几分俏皮和活泼。恰到好处的弧度又能使壶底中间的部分十分平整,保证了作品的平衡和稳定,所以作品看上去不会有摇摇晃晃的感觉,可见“石瓢”结构的巧妙。
圆盖厚度适中,与壶身严丝合缝地衔接,表现出做工的精细。壶盖中央镶嵌着桥型壶钮,不仅呈现了紫砂壶艺术的线条美,还包含着中国古典的建筑美。弯弯一道拱桥营造出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间意境,体现了创作者对线条弧度的把握,简单一条弧线也能传递给人无穷的审美享受。圆筒直嘴镶嵌在壶身一侧,与壶身镶嵌的位置形成自然的过渡,使壶身的线面有一个向外延展的过程,那么作品在横向上看就会更加舒展。倒三角型的把手是“石瓢”的标志性结构,其与壶嘴之间虽相隔一壶身,但却有一种连续性,体现了作品内在结构的统一与完整。
创作者在壶中安排了梅花装饰,是表达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壶身正面,有大量小朵的梅花“绽放”,这些梅花主要集中在靠近把手的一面上,粗壮的梅枝两侧花团锦簇,一条纤细的梅枝向壶身另一侧伸展,仅铺展在壶身上半部,一路飘香。梅花装饰主要采用陶刻工艺打造而成,细致、精美,在壶表面上是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栩栩如生,能够充分让人感受到梅香四溢。
“石瓢”与陶刻梅花装饰均具有传统特色,在创作者巧妙的融合下,作品充满古典韵味。形象的梅花更是表现主题,揭示文化品格的重要部分。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之一,代表了坚贞、高洁、勇敢等美好的精神,梅花的这一文化特征是创作的重要依托。泥料的颜色有梅花之娇嫩,质感则代表了梅花的坚贞。壶身造型则代表了梅花那“无意苦争春”的沉稳与低调。壶身上繁盛的梅花装饰则代表了梅花的生命力,那是不畏风雪严寒的勇敢与坚定。整件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因此才能说是“如故”,紫砂壶的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将亘古不变,永恒传承。
结语:此件《梅香如故》不仅造型可爱、随和,其文化品格更是十分吸引人的一个部分。本文对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首先阐明了作品的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中揭示出作品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对于紫砂壶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创作者立足于文化,秉承工匠精神,塑造的不仅是精美的紫砂壶,更是闪闪发光的紫砂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