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旭
(河南省南阳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南阳 473000)
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1]。由于这类产品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中与食品直接接触,因此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卫生[2]。
近几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每年都对食品相关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并对抽查结果公开通报。本文对2015 年至2020 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进行汇总并深入分析,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归类。以全面了解和评价我国食品相关产品的整体质量状况及存在的关键风险点,为有关部门更加有效地监管、提升相关行业企业质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3]。
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提供的2015 年至2020 年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以及通报附件中的数据。用excel 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汇总,按照年度、产品种类、抽检批次、不合格批次、不合格项目等进行统计分析。
2015 年至2020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七期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涉及食品用塑料制品、餐具洗涤剂、食品加工设备、食品用玻璃制品、日用陶瓷产品、铝易开盖产品、食品用橡胶制品、一次性竹木筷子、铝塑复合膜袋、食品用纸制品、接触食品的消毒剂及食品用金属制品等12 类产品。累计抽检17 931 批次,其中17 254 批次产品合格,677 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抽查合格率为96.2%。分析显示,最近几年食品相关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在95.1%~97.6%之间波动,中位数为96.1%,说明产品质量整体稳定。具体见表 1。
表1 2015—2020 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监督抽检结果
抽检涉及的12 类食品相关产品抽查批次分布见图 1。抽检批次最多的是食品用塑料制品类和食品用纸制品类,这两类产品与消费者生活比较密切,消费量比较大,并且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近几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年都对这两类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食品用纸制品、食品加工设备及食品用塑料制品这三类产品不合格批次的数量最多,分别为228 批次、213 批次和114 批次,累积占不合格批次总量的82%。通过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抽检不合格率最高的是食品加工设备24.9%,其次是食品用纸制品6.6%和餐具洗涤剂6.1%,三者的抽检不合格率都远高于3.8%的总体不合格率。食品用玻璃制品、食品用塑料制品、一次性竹木筷子及食品用金属制品的抽检不合格率则偏低。
图1 各类产品抽查批次分布图
通过对比各类产品的年度抽检不合格率发现:食品用塑料制品质量比较稳定,连续6 年抽检不合格率都低于当年总体不合格率;一次性竹木筷子在2015 年和2020 年的抽检中均未发现不合格,仅在2019 年抽检160 批中有5 个批次不合格,抽检不合格率为3.1%,总体表现稳定;餐具洗涤剂的抽检不合格率在2015 年、2019 年和2020 年分别为7.0%、5.9%、3.9%,呈下降趋势;食品用玻璃制品和日用陶瓷产品在2015 年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5.3%和5.2%,此后基本呈下降趋势;食品用橡胶制品在2015 年抽检中未发现不合格,但2016 年抽检不合格率高达6.6%,说明质量稳定性不高;食品用纸制品抽检不合格率2015 年高达13.5%,2017 年降低到了4.1%,但后续年份的抽检不合格率又有所提高,表明其质量变动较大;食品用金属制品近几年抽检不合格率也呈上升趋势,从2018 年的0.4%、2019 年的2.6%,到2020 年的6.0%,这与近几年扩大抽检产品种类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加工设备的抽检不合格率在2015 年为2.7%,2016 年为8.3%,2017 年高达53.3%,虽然后续3 年抽检不合格率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的位置,通过深入研究抽查情况的通报得知,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该类产品的抽检种类和企业范围,尤其加大了对中小型企业的抽检,使得产品不合格发现率提升。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知,食品用塑料制品、食品用纸制品、食品加工设备、食品用玻璃制品及餐具洗涤剂是每年国家监督抽检的重点,存在的质量问题比较多,下面重点对这几类产品的不合格项目进行分析。
2.2.1 食品用塑料制品
食品用塑料制品抽检主要包括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塑料材质包装、容器、工具等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有16种,类计133项次。其中阻隔性能(水蒸汽)、阻隔性能(氧气)、溶剂残留总量、剥离力、耐污染性、甲醛迁移量、总迁移量7 个项目占总不合格项次的80%。阻隔性能直接影响包装内食品的保鲜,其不合格容易使食物滋生细菌而变质。而长期使用甲醛迁移量超标的器具可引起眼、鼻、咽、喉刺激症状,重度接触则有致癌风险[4]。
2.2.2 食品用纸制品
食品用纸制品类抽检主要包括与食品直接接触的纸材质包装、容器、工具等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涉及18 种,类计252 项次。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感官指标、其他非迁移性指标、抗压强度、杯身挺度、荧光性物质、渗漏性能等6 种,占总不合格项次的9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感官指标不合格高达111 项次,占总不合格项次的44%。另外荧光物质具有很强致癌性,长期接触这类不合格产品会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毒害作用[5]。
2.2.3 食品加工设备
食品加工设备抽检主要包括工业和商用电热食品加工设备和工业和商用电动食品加工设备两类。抽检不合格项目有16种,类计507 项次。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接地措施、稳定性和机械危险、结构、非正常工作、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6 种占总不合格项次的84%。这些安全指标不合格很容易给使用者带来意外触电、机械伤害等风险。
2.2.4 食品用玻璃制品
食品用玻璃制品抽检主要包括酒瓶、玻璃杯及其它与食品接触的玻璃器皿等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共7 种,类计31 项次。内表面耐水性,抗冲击、98℃耐水性能占总不合格项次的84%。抗冲击不合格导致玻璃在使用时容易产生裂纹、破裂,从而造成意外伤害。
2.2.5 餐具洗涤剂
餐具洗涤剂在2015、2019 及2020 年抽检中不合格项目有7 种,类计65 项次。其中总活性物含量、菌落总数、甲醛含量3 项占总不合格项次的83%。总活性物含量不合格表明洗涤剂去污能力差,菌落总数超标会对餐具造成二次污染[6]。
另外,抽查通报中相关数据表明,在抽查的生产企业中,大型企业占比较少,小型企业占比较多。大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和企业抽检合格率都普遍高于小型企业,说明小型企业在质量管理和检验能力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我国食品相关产品的总体质量比较稳定,但在部分产品和项目中仍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建议:一是对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的产品,比如食品用纸制品、食品加工设备要加大抽检力度;二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项目,比如电气安全指标以及蒸发残渣、总迁移量、有害物质限量等安全卫生指标重点抽检;三是强化抽检后处理工作[7],对拒检企业以及连续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要依法从严处理[8];四是基层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产品安全风险较高的小型企业日常监督,建立事中事后监管的长效机制[9];五是根据近几年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要增加对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及外卖用餐具的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