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色”研究——以《考工记》“五色审美观”为例

2022-04-25 08:58李志鹏
流行色 2022年3期
关键词:考工审美观五色

李志鹏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引言:“五色”之说起源于“五行”,在周代及周代以前,主要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用色的方式进行记录使用;而到了汉代,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在五行说基础理论上建立之后,“五色”内容得到极大地丰富,并且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中国传统色彩使用规范标准的雏形;而到了唐宋时期,“五行色彩学”经过历史发展和沉淀逐步形成为“五色审美观”,这一阶段对“五色”配色使用和审美进行了明确规定,使其成为了中华颜色文化的重要概念。

一、“方色”和“五色审美观”概念论述

(一)“方色”概念论述

“方色”简单来说,就是一方一色,即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对应五个不同的颜色,它同《考工记》中的“五色审美观”内容息息相关。从《考工记》中对于“方色”和“五色审美观”的记录内容来看,“五方”中的东对应“五色”中的青色,南对应红色,西对应白色,北则对应黑色,中则对应黄色,通过这种空间色彩相互联系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方色关系界定。“方色”理论的起源以及构建具有朴素务实的特征,它是由先民以中原黄土地区作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各个方向所呈现的不同土色即代表这一方向的颜色,它让“五色审美观”实现了色彩属性到哲学属性的过渡。

(二)“五色审美观”概念论述

从传统文化或现代美学理论的角度看,“五色审美观”之说虽然并未被普及,但是早在周代《考工记》中,就对“五色审美观”的形成以及色彩使用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解说。从《考工记》有关“五色审美观”内容的记载来看,其初步形成是在周代五行学说的结合下出现的,即“五行”对应“五色”。

而到了汉代之后,经过整合发展,特别是汉代中医学在原先的五行学说基础上的结合,以及五行音乐标注法的产生融入,逐步完善了“五行色彩学”内容,并开始助推“五行色彩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到了唐宋时期,“五行色彩学”才真正发展并形成了“五色审美观”,并延续应用至今,这一时期奠基了我国色彩应用的配色系统和独特的国潮系列审美理念。

由《考工记》对“五色审美观”的记载可以了解到,《考工记》所指“五色”分别为青、赤、白、黑、黄,其又与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以及五方中的东、西、南、北、中分别对应。(五行、五色、五行关系对应见图1)

图1 五行、五色、五行关系对应图

青色与五行中的“木”和五方中的“东”相互对应,其用色含义象征着绵绵不绝的希望和蓬勃向上的生机,等同于春季的象征意义。在配色、用色的过程中使用青色,能够提升器物的生动性,给予人坚强、庄重、古朴之感。因此,我国古代匠人在器物或者建筑营造的过程中,多选用青色作为东方的主体色彩。

赤色,即红色,醒目且鲜艳,在“五色审美观”中代表喜庆吉利的颜色,与五行之中的“火”和五方之中的“南”相互对应。由于这一颜色欢快热烈,所以在古代传统祝贺性场合以及节日会采用赤色进行场景搭配,用以提升所处环境或器物、服饰的喜庆感,进而表达喜悦之情和吉祥之意。例如古代寿宴、婚嫁等喜庆的场合都会以赤色进行装饰和使用,通过这种鲜艳醒目的色彩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时至今日,红色仍是我国重大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抹靓丽色彩。

白色与五行之中的“金”和五方之中的“西”相对应,在“五色审美观”中常有悲伤或消极之意。像古代如果有人去世,多以白色进行灵堂装饰,以此表示对逝去亲人的哀悼、悲伤,提升所处环境的肃穆之感。

黑色在五行之中对应“水”,在五方之中对应“北”。有藏锋纳器之所在的含意,从《考工记》中对“五色审美观”的记载来看,黑色是威严、深厚、内敛的,它是中国古代史上崇拜时间最长的单色。例如在秦朝,帝王大臣甚至于士兵的铠甲,都特别喜欢用黑色进行装饰。

黄色在“五色审美观”中则对应五行中的“土”和五方中的“中”,它象征着至高无上和尊贵。在汉代之后的历代王朝均选用黄色作为皇家专用色,以黄色代表王权的高贵,并规定除了皇家之外的人员一概不许使用赤黄色制衣、制器。

“五色审美观”的逐步确立和广泛应用为我国古代各领域的用色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客观实践赋予了“五色”新的文化内涵和应用规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推进,“五色审美观”也逐步深入人心,并应用推广到了诸多行业、领域和工艺种类。

二、以《考工记》“五色审美观”进行的“方色”研究

(一)《考工记》“五色审美观”中的五色位次分析

《考工记》对“五色审美观”以及“方色”的内容和含义有着详细的记载,其除了明确各个方位与之相对的色彩,同时还指明了“五方”和“五色”之间的关系。从《考工记》中的“五色审美观”入手进行“方色”研究时,首先需要明确五色位次的基本差异,其次还要理清“五方”和“五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此才能深入了解“五色审美观”和“方色”的实际含义与内在逻辑。

在《考工记》中,“五色”起源于“五行”而又对应“五方”,其内容记载也明确了色彩和方位之间的关系,它以精炼的文字对五色时空架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五色审美观”中,每一个颜色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且对应不相同的地理方位。

例如对“五色”中的黑色描述则是“北方为水性,在时为冬,其色为黑”。对“五色”中的白色描述则是“西方为金性,为太阳退降之地,在时为秋,所以其色为白”。对“五色”中的青色描述则是“东方为木性,是太阳的始升之地,万物随之繁衍,在时为春,其色为青”。对“五色”中的赤色进行描述则是“南方为火性,在时为夏,其色为赤”。而对于“五色”中的黄色进行描述则是“土居中宫之位,能够对金、木、水、火之间的不足进行调和,所以其色为黄。”

除此之外,地土、天体相内照,天地、玄黄相对应,乾、坤之间相交合。因此,东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则形成了相互对应的空间关系,而各个方位所表示的“色”随之也就有了其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即青对应白,赤对应黑,这进一步明确了“五色”位次之间的关系。

再到后来,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奔涌向前,“五色”同“五时”、“五行”、“五方”之间一一对应,被赋予相应的理念,“五色”不单单只指青、赤、黑、白、黄五个颜色,其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甚至延伸成为了“五色审美观”,被道德化和制度权威性。由此可见,理清五色位次是“方色”对应的首要前提,明确位次关系能够加强“五色”和“五方”的对应,进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方一色,从而为更深入地剖析《考工记》中的“五色审美观”内容提供理论铺垫。

(二)《考工记》“五色审美观”中的五色调和分析

在《考工记》中,“五色”各有其美,为了加强“五色”的调和性,充分发挥“五色”特点,在舆服用色的过程中还会进行“五色”调和,借助“五色”之间的优劣互补提升用色美感,进而指引中华传统工艺用色、配色的选择。“五色”的调和总结来看可以分为“色彩相次”和“杂五色”两大内容。

其一,“色彩相次”指的是在舆服或者是其它工艺品用色当中进行不同色彩的排列、并置,指导舆服和其它工艺品进行配色用色。《考工记》中的文章黼黻就是对“五色”色彩相次调和的记录证明,其中“文”特指色彩交错的纹样,“章”则特指色彩之间的组织关系。

细分来看,“五色”当中的青色和赤色进行相配指“文”,“五色”当中的赤色和白色进行相配则指“章”,“五色”当中的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则是指“黼”,而“五色”中的黑青相间亚形花纹则是指“黻”。从中华传统工艺制作配色用色分析来看,商周玉器是青色与白色并置的代表,周秦汉漆器是黑色和赤色并置的代表,而帝王的舆服则是玄色与黄色并置的代表。因此,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调和、配用能够达到设计用色的目的,而结合“五色审美观”中所指明的“五色”的不同美感则能够调制出合理的工艺品配色或者是服饰配色。

其二,“杂五色”也是“五色”调和的另一手法。从对《考工记》的内容研究分析可知,其主要应用于以同丝作为代表的并统称为画缋的工艺技术配色中。即在画缋中熟练应用“青、赤、白、黑、黄”五正色进行配色,根据图形的需要以及制作配色的要求进行“五色”穿插组合和混色。这主要是通过两种以上不同色彩的并置、配比来实现,进而提升画缋画面色彩的丰富多样性。

虽说是“杂五色”是采用两种以上的不同色彩进行穿插组合,但是其本质还是以“五色审美观”作为指引。合理利用各色彩之间的优势,根据各色彩的特征内涵进行科学配色,不仅使得画缋色彩不会杂乱,还会让其隐隐之中透露出一种协调统一的美感,各色彩之间相互呼应则进一步增强了画缋设计配色的巧妙性。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考工记》中对于“五色”的定位为正色,除此之外的颜色皆为间色,而通过原色和间色的合理调配还能产生复色。

《考工记》所阐述的正间色理念与现代色彩学观点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这也从侧面肯定了《考工记》色彩认识分析的理论价值。可以说,杂五色色彩调和理念的出现为“五色”的错杂用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注重“五色”在穿插组合中的配合和应用、强调局部色彩的纯度保证,则能够在正色、间色、复色的使用中增强色彩的表现力、提升用色部位的美感和精致程度。

(三)《考工记》“五色审美观”中的五色设计分析

“五色审美观”的出现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色彩应用以及造物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五色审美观”为依据开展的设计活动能够让各色彩的特性充分发挥,进而提升工艺品的艺术表现力。由于《考工记》的“五色审美观”能够满足人的视觉性审美要求且具有宇宙图式的神秘感,因此其在配色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满足造物设计的事理需求和精神需要,让造物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配色装饰。与此同时,造物设计者也能够通过“五色审美观”的主色、间色、复色的合理搭配并融入自身的审美认知,来取得强化五色设计装饰效果的目的。

由于“五色”存在独特的含义,所以其能够为设计赋予内涵寓意和人文价值。正因如此,历朝历代展示出了对某一色彩的好尚进而将“五色”广泛的应用到此一时期的冕服制作设计中去。除此之外,在年画、戏剧脸谱、刺绣、社火脸谱、建筑设计等领域中也会广泛引入“五色”进行设计并按照“五色”之间不同的特征内涵进行色彩的凸显和呼应,从而巧妙的利用“五色”的色彩魅力来达到预先的设计效果。

由此可见,“五色审美观”为设计用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设计活动的色彩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和应用规范,而“五色审美观”的形成以及“五色体系”的建立应用也为我国色彩理论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色审美观”的应用可以通过正色之间的穿插组合形成间色,再通过间色和正色的相互调和形成复色,这能够提升工艺品设计色彩的可选择性,进而让中华传统艺术色彩所创造的设计作品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的发展也可以以“五色审美观”为基点,结合新时代下的色彩理念进行创新设计,进而充分凸显色彩之间的特性和内涵,强化工艺品艺术设计的美感和文化附加值。

结语

《考工记》以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五色”和五方、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色”是传统工艺美术用色的参考标准和应用规范。在《考工记》中每个色彩都拥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属性,而其所汇聚而成的“五色审美观”也标志着我国古代色彩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长足发展,明确我国古代色彩理论的历史底蕴、象征意义、人文精神和应用准则,让色彩理论能够更好地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服务于我国现当代的设计实践与颜色应用。

猜你喜欢
考工审美观五色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五色人小组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
奥运的五色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