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浜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中华文脉守护传承形成更多江苏标志性成果。近40年来,苏州获得中国首个“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平江路、山塘街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姑苏区,将围绕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和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0周年,大力弘扬“主动担当、奋勇争先、高效务实”精神内核,做优行政和文商旅中心,做强教育医疗高地和科技创意高地,做精苏式生活典范,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金字招牌”,让本地人感到幸福生活在苏州,让“新苏州人”感到创业希望在苏州,让游客感到休闲惬意在苏州。
保护优先,守护千年古城
近年来,姑苏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推动法规出台施行,完成多个规划编制;“苏州市文化名家单霁翔工作室”等挂牌成立,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等一批特色文旅产品深受青睐。下一步,姑苏区将用足“绣花功夫”来保护古城,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聚力提升城市更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以科学理念推进规划编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贯彻落实《姑苏区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2020—2035)》,将城市更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实施。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城市更新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城市更新“工具箱”。立足“江南文化”转化与传播、存量资源创新利用、城市品质内涵提升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以引领性、标志性、旗舰型重大项目带动古城能级跃升。
以系统思维推进整体保护。以片区为单位,实施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等历史元素的成片保护,形成“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和原真保护”大景区管理模式。依托古城CIM(城市信息模型)系统,以“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为抓手,深度采集整理传统民居信息,对老街区、老街坊和老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推动古城空间数字化建设。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展示传承的方式方法,让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和需要保护的“静”态建筑“动”起来。
以创新意识推进文脉传承。采用苏工苏作现代化、市场化、规模化和精细化开发模式,彰显非遗特色文化产品当代价值。唱响“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品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运河遗产点、运河故道文化内涵,讲好姑苏运河文化故事。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承展示活动,拓宽宣传平台,推出一批展现苏式生活魅力的文化精品。举办一系列彰显姑苏内涵、体现苏式生活典范的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古城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科学利用,呈现发展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古城既是历史遗存也是人居空间,这决定了古城保护不是陈旧、刻板、落后、僵化的保护,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我们要敬畏古城、呵护古城,也要积极作为,使古城焕发青春。下一步,姑苏区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
强化载体配置,盘活“一盘棋”。坚持“保护式更新”模式,推动更多片区更新和存量资源盘活。力争在2022年底前完成不少于15个项目清零、交地1000亩,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在线新经济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严把招商产业形态和亩均产出标准关,开展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领域招商。推进闲置载体盘活和产业园楼宇质效提升,深化分级分类管理。做优存量资源,做大增量资源。
强化模式创新,探索新途径。探索以生产线研发为主的M0用地“姑苏路径”,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鼓励市场主体、不动产产权人和金融机构多途径筹集城市更新改造资金,加快盘活古城房屋资源。以平江路和临顿路为核心,串联大儒巷等6条特色街巷,构建“两纵多横”苏式生活体验街区。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探索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合作发展文化金融新业态,加快实现古建文化资源的价值变现和资产增值。
强化资源整合,形成聚合力。完善市、区共建共享机制,构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共同战壕”。打造展现深厚文化底蕴、魅力城市形象的“最苏州”景观大道,提升古城辨识度。用好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白皮书”,鼓励上市公司等优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保护古建老宅。统筹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和社会资本,打造五卅路子城片区等一批重点片区更新改造样板工程。
共建共享,展现典范生活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群众“表情包”作为工作“风向标”,真正实现古城保护成果全社会共建共享。下一步,姑苏区將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优化民生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靓化城市环境,打造舒心空间。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改造福星小区等30个老旧小区及32号街坊。开展“靓丽姑苏”拆违治乱、净美街巷、架空线整治等工作,在2022年将完成60万平方米拆违、创建50个无违建示范区、整治100条街巷架空线。“画龙点睛”式植入城市主题景观小品,新、改建绿馨园等20个口袋公园,同步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美丽宜居住区、美丽宜居街区整体塑造。
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依托铁路、公路和轨交联动的立体化网络,加快交通枢纽转化为经济枢纽步伐。将系统恢复历史河道水网和保存修复河道沿线文化遗存相结合,提升“东方水城”独特魅力和持久活力。结合轨道建设、TOD建设和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索地下交通“微循环”。
深化苏式内涵,彰显宜居底色。紧盯制约城市更新的重点问题、涉及民生改善的热点问题,“虚拟养老”模式在全国推广,“苏式教育”“医养融合”“心心向戎”等为民服务品牌影响力走在省、市前列。放大“教师节”“医师节”“九九重阳购物节”效应,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优化百年老校办学条件,做强做优“苏式教育”。实施医疗健康优质均衡建设十大行动计划,传承和发展吴门医派,建强医疗高地。加快“一站式”养老载体建设和服务扩面,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苏州市姑苏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