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彬 刘苗 宋京超
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在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介入栓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vs69%)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复发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给予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肺功能,还能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志码:A
肺结核以咳嗽、咳痰以及咯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的进展,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支气管扩张,两种疾病互相影响,与单纯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相比,其治疗难度大,发生咯血的风险较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文献报道,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淋巴结核均会诱发支气管扩张[1]。当前在治疗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时,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缩血管药物、止血药等,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症状,但是复发率较高,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而介入栓塞在肺、支气管相关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获得较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了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时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肺结核病程8个月~5年,平均(2.6±1.2)年,年龄42~71岁,平均(56.2±9.4)岁,其中25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对照组肺结核病程 9个月~5.5年,平均(2.7±1.3)年,年齡43~72岁,平均(56.3±9.5)岁,其中女性15例、男性2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区别,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严格卧床休息、吸氧、预防感染、抗菌、营养支持、抗结核治疗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并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1.2.2对照组
对照组行保守治疗,即运用10U垂体后叶素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控制好时间,一般为30 min,然后运用垂体后叶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控制好剂量,一般为0.1 U/(kg·h),给予维持治疗,并且治疗24 h后,运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出血部位进行检查,经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运用凝血酶500 U对局部病灶进行注射。
1.2.3观察组
观察组则行介入栓塞治疗,即先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运用造影剂欧乃派克对患者进行肘静脉注射后,明确出血部位,采用PVA颗粒为栓塞剂,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管时,运用Seldinger技术,然后将超细导管插入患侧病变支气管动脉内,再给予PVA颗粒栓塞,最后再次行造影检查,判断栓塞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以下指标:(1)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并发症。包括脊髓缺血截瘫、胸痛以及发热等,并且计算并发症发生率;(3)肺功能。运用肺功能仪检测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第1秒肺活量比(FEV1/ FVC);(4)记录两组止血时间,并且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其中评定复发标准为:随访期间再次出现咯血,且咯血次数和总量与治疗前相同或有所加重。
1.4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1)显效。治疗后,活动性出血立刻停止,且随访1个月,没有再次出现咯血情况;(2)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咯血情况改善明显,且痰血量减少≥50%;(3)无效。咯血量和咯血次数无明显变化,或者症状加重[2]。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由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比较行χ2和t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所列。
2.2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FEV1/FVC和FEV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所列。
2.3两组hs- 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所列。
2.4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所列。
2.5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止血时间和复发时间分别为(1.4±0.3)d、(5.4±0.2)个月,而对照组则为(4.8±0.5)d、(3.8±0.3)个月,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
3讨论
支气管扩张咯血作为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是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出现损伤而诱发支气管变形扩张的一种疾病,具有诸多诱发因素,其中肺结核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病因[3]。有文献报道,在肺结核患者中,合并支气管扩张者超过50%,尤其是肺结核晚期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气管扩张,其主要原因为结核病灶形成纤维瘢痕组织后,可对支气管进行牵拉,而炎症反应可对局部病灶进行压迫,从而扩张支气管[4]。研究表明,肺结核与支气管扩张相互干扰,加重病情,以咯血、痰中带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生大咯血、失血性休克等,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5]。对于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既往临床治疗以保守方法为主,比如止血药、缩血管药物等,但是效果有限,且复发率高[6]。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栓塞治疗由于具有诸多优点如效果好、定期准确以及止血快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通过将介入栓塞治疗运用在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中,能够使患者一般情况得到改善,减少出血量,尤其是患者不具备手术条件时,则能控制疾病進展,获得较好效果[7]。在本次研究中,选择PVA颗粒作为永久性一种栓塞剂,其膨胀系数较高,生物相容性较好,并且可选择规格较多,适用性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壁在介入栓塞治疗后可出现坏死情况,所以在对栓塞剂进行注射时,要对速度进行控制,尽量减慢PVA颗粒到达责任血管的速度,逐渐膨胀后栓塞血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8]。
临床上在治疗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时,选择介入栓塞这一方法,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还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并且缩短止血时间,降低复发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沛军.介入栓塞治疗对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1):1775-1777.
[2]牛占红.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颗粒介入栓塞治疗大咯血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5):518-519.
[3]唐名杰,蒋河君,文君.肺结核并大咯血68例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3):2309,2282.
[4]徐伟,史中兴,徐春阳,等.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急诊介入栓塞治疗[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1):1903-1906.
[5]汪晓芹,杜超英,阳绪容.等.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及对痰菌阴转率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3):317-319.
[6]韩平.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大咯血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4):718-720.
[7]郭锐.纤维支气管镜下气囊导管介入治疗在复治菌阳空洞性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7,37(8):15-17.
[8]黄进.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采用支气管纤维镜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2):3345-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