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照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甚多,其中的织绣类文物,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着装规制以及文化背景。除明黄外,石青在清代是非常贵重的一种颜色,故宫博物院馆藏名称中带有“青”或“青色”的织绣文物共四千多件,包括石青、元青、青、红青、玄青、豆青、雪青、湖色等,其中石青、青色、湖色与元青最多。清代的小说《红楼梦》也多次描写青色服饰,与故宫馆藏的服饰相互呼应,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清代的服风俗和审美系统。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当年被贬官,到江州当司马,着青衫。青色衣衫是作者出于个人审美的选择,还是基于青色代表的阶级内涵呢?自古以来,青色被赋予诸多含义,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场所,青色也具有不同的内涵。
青色的颜色含义是暧昧不清的,具体要根据语境来区分。“青”在中国传统的五色系统里指深蓝色,它同时还有绿色、黑色的含义。当用来形容植物时,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红楼梦》里形容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园中“土润苔青”,均指绿色。当用来形容眼睛、头发时,比如“青目”“青睐”,《红楼梦》里贾宝玉“靛青的头”,专指黑色。形容天色、烟、灯、火苗时,也指蓝色。例如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说:“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1]形容烟之蓝。凹晶馆联诗一回“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形容火焰之蓝。宝钗行酒令时引李白的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形容天之蓝。除此之外,一些情况下用青色来形容的服饰,视觉上接近黑色,比如故宫馆藏的多件青色织缎,均呈现浅黑色。但有时青色来形容服饰以及其他织物的色彩时,亦指蓝色。
中国人用色,往往赋予色彩尊卑、吉凶、四时等审美以外的象征含义。青色服饰的象征含义根据时代的不同也有所区别。总的来说,青色衣饰自古以来处于较为卑贱的地位,为底层百姓的日常服饰。当贵族或者皇室着青色时,首先会在布料上和底层人民穿的青色有所区别。例如《红楼梦》中用不适合做衣料,更适合糊窗户的霞影纱给丫头做背心穿,而贾母的青色褂子则采用绉绸和一斗珠的羊皮制成。另外,在颜色上有所区分,贵族所着之青多为庄重的石青色。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服饰里多次出现石青色,且多用于褂子、披风等外穿的服饰上。
青色也象征春天,古代天子在春季着青衣,夏、秋、冬分别穿赤色、白色和黑色的服饰。根据彭德的《中华五色》,传说少昊用五色鸟作一年五时的官名,其中青鸟负责管理立春到立夏之间的事务[2]。从此以后,凡和春天、春耕有关的活动均用青色,例如礼服、马、仪仗旗帜等。
在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中》,读者可以看到青色服饰在明朝时已经是市民百姓、贩夫走卒皆常穿着的日常服饰。《醒世姻缘传》与《红楼梦》反映了青色在清朝的流行,具体来说,在清代,青色的流行地位又与明朝不同。明尚赤,青色低贱。然而到了清代,青色成为皇室与贵族都喜爱的色彩之一,且有史料、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和流传下来的织物佐证。
满族人入关以前,青蓝色就是其最广泛使用的颜色。温州大学的王业宏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地理和经济原因,与蓝的种植、靛青的规模化生产和染坊的稳定运行有关[3]。关于染坊的情况,清代的《木棉谱》有所记载,染坊根据颜色的不同分为三类:蓝坊、红坊和杂色坊。其中,蓝坊专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等蓝青色[4]。由此可见,青色在清代是十分流行的。至于是因为技术原因导致青色流行,还是因为青色的流行促进了技术发展,这就是另外的课题了。那么,皇室御用的青色又是如何规定的呢?《大清会典》曾规定了皇帝的衮服、皇后的朝褂等用石青色,王公百官的朝服也用石青。石青在制度上获得了统治阶级的肯定,象征了庄重与严肃,同时也象征了社会的阶级地位。另外,清代的青色在颜色名称上数量众多,而且还出现了一种“三蓝绣”,即用不同深浅的蓝色搭配的绣品[3]。青色在民间以及统治者阶层皆受到青睐,青色的流行可见一斑。
清朝画家绘制的《康熙南巡图卷》《乾隆南巡图卷》等绘画作品中,宫廷官员以及侍从,凡戴顶戴者,皆穿青色朝服;侍卫着红色;出现次数很少的皇帝本人着石青色。细看手卷中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着青色者众多。其中有饱和度较高的深蓝色,也有饱和度较低,色相偏黑色的青色。如图1所示,清代孙温绘著的《全本红楼梦》[5]中,贵族阶级有贾宝玉、贾母、众夫人奶奶等,底层人民有众丫头,皆频繁穿着青色。但是在画面中,未对这两个阶级所着青色的色相进行区分,只是在形制上有所不同。贵族阶级穿的是排穗褂和长袄,丫头的青色服饰为背心,这也和小说中描绘的服饰一致。
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中,有很多青色织品。前文提到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青色服饰多件,其中包括织缎、服装、帽子等,例如常服有石青纱缀绣八团夔凤纹女单褂、石青色团鹤暗花绸常服褂等,朝服有石青色绸绣彩云金龙夹朝褂、元青绸缀纳纱二方补绣鹭鸶补服等,其他礼服有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等。这些文物皆是清代统治阶层崇尚青色的例证。
色彩自古以来就有等级的象征义,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手段。用颜色来区分贵贱,使臣民归服。在清代,即使青色十分流行,也是有等级区分的。表现在《红楼梦》中,主要是侍者和主人所穿的青色服饰的不同。
首先是服装形制上的不同。《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集中在贾宝玉与王熙凤,此二人外,众小姐和贾母的服饰偶尔点染。至于丫头的服饰,只略交代过几回。除袭人探母一节外,凡出现丫头的服饰描写,皆是青色的背心,小袄及衬裙。区别于主人穿的各种外褂、披风以及大袄等。所以,贾府的丫头大多着青色的背心。
那么,丫鬟的青色服饰具体是黑、蓝中的哪一种呢?有两种说法以及笔者在绘画作品中找到的一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第一种说法,在《红楼梦大辞典》中,有词条“青缎掐牙背心”,并将“青缎”解释为“黑色缎子”。作者引用了两部古籍,一是《书·禹贡》:“厥土青黎。”指土的青黑色。二是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此外,红楼梦颜色词计量研究也将除石青以外的用来形容服饰和织物的“青”定义为黑色。第二种说法,《中华五色》中对青色服饰做了说明:“平素穿青衣的人,大都是宫中的低级女官和女仆……青衣有时也表示黑色的衣服,多指年少的男仆。”[2]因为作者的论证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色系统之内,所以提到青色时指正五色之青,即深蓝色。《金瓶梅词话》的服饰词计量研究作者也将书中百姓所穿的青色服饰定义为深蓝色[6]。
从清代流传下来的人物画中,清代孙温绘著的《全本红楼梦》在服饰上在一定程度贴合了原著,这组绘画可以为我们探讨青缎背心的颜色提供一个侧面的佐证。可以看到,画中丫鬟皆外穿背心,里面穿小袄和衬裙,与文本描写一致。且以深蓝色的数量最多,伴有少量的浅黑色和绿色。最后,回归到《红楼梦》的文本。第四十回贾母向众人介绍软烟罗,那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后文贾母又说“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1]根据前后文关系,可知贾母要找的青纱就是前文所说“软烟罗”。软烟罗里没有黑色,那么,此时贾母口中用来给丫鬟做背心的青色只能是“雨过天晴”这样蓝色了。
青色很复杂,如果不放到语境里,意义是不明确的。色彩在人眼中的变化也是十分微妙的,光线、时间、个人的色彩感受等都会影响人对色相的判断。油画颜料里面的普鲁士蓝、群青等深蓝色,如果不加油以稀释,看起来也是发黑的。笔者通过对比故宫馆藏的青色与黑色服饰发现,青色和黑色相比,在明度上比较浅,色调偏冷。所以,《红楼梦》中出现的青色服饰应该是一种接近于黑色的深蓝色,有时指蓝色。
贵族所着之青色,从数量来看以石青为主。除石青外,第二十回出现过贾宝玉的青肷披风,贾母在第四十二回穿过“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孀居的李纨四十九回在一众大红色鹤氅中穿过青哆啰呢对襟褂子,凤姐在六十八回因为服孝,穿过青缎披风。仅从这四例来看,贵族穿青色时,多有素净之义。与之相反地,石青色代表了高贵与庄严。贾宝玉的服饰中出现过4 次石青色,其中两次为外出所穿的正式褂子;王熙凤的石青外褂出现3 次,皆表现其尊贵地位;另外王夫人的正房中出现过石青色的抱枕。《红楼梦》的描写呼应了前文所写清代青色的流行,与青色复杂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所写石青色,均与大红并置。除王夫人正房中的石青色抱枕外,共有8 次着色于具体实物的石青色。其中除了王熙凤送给袭人的石青外褂单独出现外,其他7 次石青服饰描写,均与大红色服饰搭配。例如王熙凤的出场服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1]。贾宝玉第十九回“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1]等。
从《红楼梦》描写的青色服饰出场次数来看,青色多与红色搭配。只是红色因为社会地位有所区别:主人多为大红,丫头所穿红袄多为水红等不纯正的红色。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时欲拜见贾政,出来迎接她的人是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第二十四回鸳鸯穿“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第二十六回袭人穿“银红袄子,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第四十六回鸳鸯穿“藕合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由文本能够得到以下信息:丫鬟的着装色彩往往为饱和度较低的颜色,且多为青背心,红袄。
第三十五回宝钗的丫头莺儿给宝玉织络子,有一段三人关于色彩美学的讨论,莺儿认为:“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1]从角色口中传达出的色彩审美观念来看,青与红的搭配是极为流行的。
在《红楼梦》中,作者善于将二色并置,营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清代其他文学作品中,用青色与红色搭配的案例也很多。例如《后红楼梦》第二十回一女子身穿“深蓝满菊芝麻地滚羊皮金的纱衫、杏红牡丹花罗裙”[7]。《花月痕》第二十四回,一女子“出锋真珠毛的蟹青线绉袄,桃红巴缎的宫裙”[7]。故宫博物院的织绣文物也为这种固定的色彩搭配模式提供了佐证:几件女性的朝裙,都是用大红与石青拼接,比如“大红色暗花纱接石青色寸蟒妆花锻夹朝裙”,朝褂用大红缎子做内里。
前文提到,清朝的染坊中,红坊和蓝坊是最主要的染色作坊,清青、红色各自都是主流色彩。同时,根据清代满族服装色彩研究,努尔哈赤受中国传统的“五色学说”影响,继承了周朝色彩礼仪制度。对于赤(红)、黄、青(蓝)这种色彩定为统治阶层的色彩[1]。基于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背景,红、青两色自然成为了清朝的主流色彩。
根据西方现代色彩学理论,红色与蓝色在约翰·伊顿的色环中处于对立位置,为对比色。对比色并置时,每一种颜色会使对方看起来更加鲜明。清代流行的青色,比色环中的蓝色要更深沉,除了能够让红色显得更加鲜明外,还能使之不过分耀眼,也就是莺儿所谓“压得住”颜色。约翰·伊顿将色彩对比分为了七种类型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同时对比、色度对比、面积对比[3]。青色与红色构成了冷暖对比与明暗对比关系,视觉上鲜明又沉稳,大气庄严。
一种色彩或者色彩搭配模式的流行,其中具有色彩心理学的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色彩不仅是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统治阶层用来证明身份、使百姓臣服的工具,是一种鲜明的、不用诉诸语言的符号系统。今日的社会,色彩的使用要更加地自由,但是所谓的流行,也是被一些心理与宣传因素所左右的,色彩不仅包罗万象,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