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的学术人格:一生只做一件事

2022-04-24 07:06
读报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诗诗歌

2022年1月6日是谢冕先生90岁生日,作为对中国当代新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评论家、研究者,他的学术人生与中国新诗史融为一体,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因素,更与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走下去

  我是1980年9月在北京定福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参加《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上结识谢冕先生的。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诗评家,是那么平易近人,对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坛新兵十分亲切。谢冕住的是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招待所,较为简陋,硬板床,床上铺着条床单,往下耷拉着半截,能看出床下有一双运动鞋。我好奇地问谢冕,开会还带着运动鞋呀。谢冕说,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了。他每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去跑步,大约万米左右,回来后冲冷水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谢冕到了晚年还有两次令人赞叹的壮举:一次是2008年4月,谢冕主持的《中国新诗总系》编委在杭州西湖开定稿会,会议结束的那天,谢冕要圆自己绕西湖跑一圈的梦。当天午后,他从我们所住的柳浪闻莺出发,沿着西湖往北经断桥到白堤,再到苏堤,最后从雷峰塔往东,返回柳浪闻莺,这时的谢冕已是76岁的高龄了。再一次就是他在80歲之后登泰山,此时的泰山已装有索道,但谢冕拒绝乘索道,而是从山脚下的岱宗坊徒步登山,经过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最后抵达日观峰,然后再徒步下山。我没有机会与谢冕一起登泰山,却与谢冕一起爬过华山。我爬山累了,总要在路边找块石头,喘口气,歇一会儿。谢冕爬山却是一口气,不一定走得很快,却是扎扎实实地,走一步是一步,实在累了,就在路中站一站,缓一缓,再走,而不会找地方坐下来休息。他说,一坐下来休息,会让人歇懒了,失去了一鼓作气的勇气。

  谢冕如今90高龄,每天还能坚持慢跑、快走,自己料理生活,自己洗衣服,尤其是至今还保持着敏锐的感知能力与对生活的饱满热情,还能让他那富有深度与诗意的文字不断流出他的笔下。从谢冕毕生坚持体育锻炼中还可以看到谢冕人格的一个底色,那就是坚强、有毅力,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走下去,用谢冕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为新诗的发展繁荣贡献全部力量

  2018年10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的谢冕《中国新诗史略》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说:“谢冕先生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我要说他一生做了许多事。”严家炎先生说的也是实话,谢冕为中国当代文坛,为中国新诗,为扶植青年诗人,为北京大学……所做的实事太多了,他的“年谱”肯定记不全。但我还是更认同谢冕“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提法。

  关于谢冕所做的事情,我如此概括——

  第一,谢冕以一位评论家的高瞻远瞩,在“朦胧诗”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在地平线,在中国的年轻的艺术探索者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他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这样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代诗歌史上的经典文献。它的理论价值在于:一是体现了对“人的解放”的呼唤;二是对创作自由的呼唤;三是对艺术革新者真诚地、全力地支持,为年轻的艺术探索者争取了较为宽阔的生存空间。

  第二,对百年中国文学和百年中国新诗的研究。进入1990年代以后,谢冕通过主持“批评家周末”,引领一部分青年学者进行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他首次提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概念,与此同时,他把新诗放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他所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他所推出的《新世纪的太阳》等专著,以“五四”运动为主要的时间节点,上溯1895年前后,下达20世纪末,从而在整体上展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走向。

  第三,对新诗评论语体建设的贡献。谢冕打破了长期充斥于诗歌评论界的大批判语言和八股文风,他的评论文章力戒官话、套话、大话、空话,凸显评论家的主体意识。正是出于对诗歌评论语体的深刻理解,谢冕的文章在诗歌评论界独树一帜。他以诗人的激情书写诗歌评论,笔锋常带感情,他的评论是诗化的评论,不仅以强大的逻辑力量说服读者,更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感染读者。

  第四,为诗歌评论界和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不仅通过在北京大学设席传道,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通过创办《诗探索》等,团结和培养了一批诗歌评论的作者。

  总之,谢冕的贡献可以归结到“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繁荣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件事上。而谢冕之所以能作出这样大的成就,则与他的人格力量是分不开的。谢冕是一位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他是一位寻梦者。他为《中国新诗总系(1949-1959)》所写的导言,题目便是“为了一个梦想”;在2010年两岸四地第三届诗学论坛上他也说过:“诗歌是做梦的事业,我们的工作是做梦。”

(摘自《羊城晚报》吴思敏)

猜你喜欢
新诗诗歌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遇秋红叶落新诗
张应弛
七月诗歌
我在老年大学讲新诗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