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帖
2008年北京奧运会,音乐人常石磊参与编曲的《我和你》在鸟巢唱响,感动亿万观众;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为冬奥会创作的《一起向未来》《我们北京见》《燃烧的雪花》等歌曲传唱四方、振奋人心。时光跨越14年,这位来自广州的“双奥音乐人”表示:“奥运会是人类最盛大的派对之一,创作奥运歌曲改变了我的人生。”
滚雪球
创作北京冬奥会口号同名推广曲的任务,来得很急。
当总策划王久平听到领导说“口号马上就要发布了,还需要一首歌”时,他赶紧把“石头”常石磊叫到了家中。两人商量了一下,达成了主基调共识,随即用三天时间赶制出了一首歌曲。2021年9月17日下午两点半举行发布会,《一起向未来》当天早晨才制作完成。而这首热腾腾、新鲜出炉的歌曲一经发布,便成为了冬奥会的爆款歌曲。
除了这些官方版本之外,还有诸多不同语言以及舞蹈、手语、乐器演奏、图文影像等形式演绎的《一起向未来》版本,达到5万多件次,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冬奥接力。
“就像冬天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常石磊说,这正符合这首歌的创作理念。
他与王久平多年的默契,也令这次合作更加顺畅。作为“双奥音乐人”,他们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后,又为此次北京冬奥会创作了《相约北京》《我们北京见》《燃烧的雪花》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每当创作与奥运相关音乐,哪怕需要不断修改、熬夜,常石磊都感到格外尽兴、乐此不疲,自从14年前与奥运结缘,他做了一场延续至今的梦。“我还在奥运的梦中没有醒来。”他说。
奥运梦
“奥运像个馅饼砸在我头上。”常石磊经常如此形容。
这是一份标准的学院派音乐人履历。常石磊出生于广州,自幼展露出音乐天赋,5岁学电子琴,9岁弹钢琴,初中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随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同学眼中,他是个“怪人”,专注在音乐世界当中,有时会一个人疯狂地唱转音达二十几个小时。
那个时期的常石磊,所有精力投入在音乐中,而做音乐也只为讨好自己,“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转折发生在2007年。在征集北京奥运歌曲过程中,由于首次送选《我和你》遭到否决,词曲作者陈其钢决定再试一次,让在歌唱比赛上认识的、声线条件极好的常石磊试唱这首歌。当时没有和弦也没有钢琴伴奏,常石磊看着五线谱,凭直觉唱完了小样,他感觉这首歌,“它简单,但简单得很包容”。
这个版本打动了张艺谋,他在后来的采访中形容听到这个小样时的感受:“几声轻轻的钢琴声,常石磊富有感情的声音缓缓漫了出来,极其简单的旋律,极其简单的歌词,如邻居家年轻人在阳台上低吟浅唱,把心里的话娓娓道来。”常石磊由此进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制作团队。尽管最终并未成为《我和你》的演唱者,但其编曲配乐的才能得到了赏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承担了大量的奥运音乐编曲工作,“光是《我和你》就有无数个版本,我和很多歌手去演绎试验,用古琴、京剧、流行、美声各种方式”。
“奥运会不是让你成长,它是逼你成长。”自从被奥运选中的那一刻起,常石磊感觉身上的担子不一样了,“你要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水平”,这种责任感令他整个人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你不可能不进步,你不可能不往前走”。
重逢
在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常石磊演唱了歌曲《重逢》。当王久平把这个小样发给他,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个奥运人,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事情”,立刻在深夜完成了录制。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14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在常石磊看来:“这次的冬奥跟14年前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14年前就是努力地展示我们中国、我们北京有多好;现在更想让世界知道,我们也非常自信,欢迎大家都来。而且,我们也信守了承诺,14年以后又重逢。”
“奥运是一个最大party,能最快、最有效地让大家相信爱的地方。”常石磊说,而他正是抱着这样充满爱的态度,去创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奥运歌曲。
(摘自《博客天下》)1FEDFDC3-7E54-4F50-9FFA-ACE21A6C825A